高 靜
摘要:目前各種英語的考試中都有翻譯題型,而翻譯題型又是很多同學比較頭疼的,很多人認為語言學習難在翻譯。由于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成為英漢互譯的最大障礙。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對找出翻譯的對策和提高譯文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關鍵詞: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翻譯
1. 漢語英語在語言上的差別
1.1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比如這樣一個句子:The situation is now becoming so bad that environmentalists feel it may be necessary to shock the world into saving water in a similar way to the shock caused by the oil crisis in the 1970s.
譯文是“情況如此糟糕以至于一些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感覺有必要讓全世界都感到恐慌而來節(jié)約水資源,就像由于20世紀70年代由于石油危機而恐懼節(jié)約石油一樣”。這個段落就一個句子,注重了結構的對稱,而在翻譯成漢語時為了表達意思全面又將最后省去的into saving the oil翻譯了出來。
1.2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松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1.3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譯文: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認為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jīng)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tài)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譯成漢語都變成了主動表達:認為、相比和掌握。有些英語被動需要把主語譯成漢語的賓語,這樣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2. 漢語英語在文化上的差別
2.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比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fā)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極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鞍紫蟆迸齐姵貞撛鯓臃g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lián)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chǎn)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xiàn)和財富的象征。
2.3數(shù)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jīng)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jīng)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
結束語
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學習和研究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在具體學習翻譯方法和技巧的時候就不能很透徹的理解,更不能隨心所欲的駕馭兩種語言,確保翻譯譯文的準確、流暢。所以,如果能夠吃透英漢語言的差異,對提高翻譯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4年出版.
[2]宋天錫.翻譯新概念: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出版.
[3]王治奎.大學漢英翻譯教程[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