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潔 魏智淵
主持人語:受遺傳、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活態(tài)度的影響,兒童往往有統(tǒng)一的生活風(fēng)格和行為方式。正常兒童只是偶爾犯錯誤,這受制于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但問題兒童不同,他們的錯誤往往是重復(fù)出現(xiàn),并且由他們的生活風(fēng)格和行為方式所決定,這也使得對他們的教育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行為背后的動力機制沒有被重視,任何就事論事的行為主義的矯正方法都很難起到作用。因此,問題學(xué)生教育的復(fù)雜性在于,教師或家長要善于根據(jù)兒童一貫的行為,解讀出他的生活風(fēng)格和行為方式,并在較為漫長的時間里幫助兒童改變生活風(fēng)格和行為方式。否則,教師或家長只能成為救火隊員,東撲西撲,終將于事無補或者只是暫時遏制。
教育案例
這孩子是在一個多月時保過胎的,就吃了一兩天的中藥,不知道是否對孩子的大腦發(fā)育有影響?我的孩子剛生下時沒哭,我問了醫(yī)生,狠狠地打了幾下才聽到很小的聲音,在醫(yī)院期間打針時都沒吭過一聲。他在6個月的時候就主動斷奶,而非在大人的強迫之下,愿意吃有滋味的稀飯。他沒怎么爬過,感覺上有些失調(diào),但動作快捷,在10個月時會指著燈說第一個字:燈。在那時發(fā)現(xiàn)他的脾氣不好,有次給他吃炒過的花生,已經(jīng)好幾顆下肚,還是想吃,一把就奪過我手中的花生往嘴里塞。
因為我工作的原因和孩子奶奶的去世,孩子10個月時就交給他爺爺和姑媽在外地帶著,其間看望過幾次,看到我就撕心裂肺地哭,不要我,遠遠地看著我,大概在10分鐘后又渴求我的擁抱。于是我常給他講畫報,他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
孩子大約一歲半的時候,我父母和我同住,就把孩子接回來了。那時孩子特有表現(xiàn)欲望,常常手舞足蹈,要求大家看著他,還必須鼓掌迎合,否則就生氣。當人們不注意他的時候,他就把棉拖鞋丟進馬桶,并且跑出來大笑。以前從不動手打他,后來因為他屢次這樣,不得不打了他,并把他帶到馬桶邊,讓他聞被浸濕的鞋的味道,即使這樣,仍很難阻止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有一次,他在床上蹦蹦跳跳,他父親呵斥他,他不聽,跳得更兇,于是他父親就一把把他摔到地磚上,只聽到咕咚一聲,我趕緊抱起來,好在沒啥問題,但是孩子一個月都不叫爸爸,自此他爸爸也不管他了。
他臨睡前必須有個真絲的圍巾放在嘴邊,嘴唇撅著類似吮吸,否則就會哭鬧,這個習(xí)慣一直持續(xù)到10歲。這孩子一生下就是獨自睡小床的,睡覺時他的頭都是向著我的方向。
大概3歲時,我把他送到父母家附近的幼兒園,叫父母先接下,我下班再用自行車帶他回家,路途約40分鐘,這種狀況持續(xù)了半年。據(jù)老師說當時他總不肯睡覺,喜歡惡作劇,仍然是把鞋子丟進廁所。這期間,孩子父親幾乎不管孩子,而且,我們夫妻關(guān)系緊張,經(jīng)常吵鬧不休,他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打得我嘴巴出血,眼鏡被打壞好幾副,孩子在旁邊嚇得目瞪口呆、一聲不吭……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爭吵之中鬧離婚,冷落了孩子。當時的我除了工作學(xué)習(xí),就是去陪常喊胃痛的孩子父親看病抓藥,等我想和孩子說說話時,他已經(jīng)瞌睡了。平日里孩子大都是在家看書,從不下樓和別的孩子玩耍(爺爺怕他和別的孩子沖突常阻止其下樓)。到了幼兒園,則像放風(fēng)一樣,天天必須在操場上跑至少10圈,老師要求做操時卻一動不動。坐在那里時,他從來都不正坐,總是把腿伸出去好長,屁股只搭著板凳的一半,身子斜靠在椅背上,然后四處張望,老師說東他偏向西,思緒是絕不隨大人的引導(dǎo)走的。中午從不睡覺,老師沒法子,只要是出去采購什么的都帶他出去,省得他鬧。經(jīng)過綜合觀察,老師說他無論何時都是要通過反常的動作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因為孩子常有攻擊性行為,我就帶他去腦科醫(yī)院看病。但在幼兒園階段是不能診斷為多動癥的,只能給他吃中成藥。那藥吃了以后他似乎更興奮,本來在操場上跑10圈,結(jié)果要跑20圈才罷休。依照心理醫(yī)生的囑托,每天叫他靜坐30分鐘,他還是能坐住的。
帶他到醫(yī)院里查大腦的情況也是正常的,測了韋氏智商是112,屬睿智型的,醫(yī)生說他喜歡排列組合。
平時我給他的印象就是不怎么在家,以致后來天天在家,還是給他這種感覺。一有假的時候,我就帶孩子回娘家住,那時孩子站在我妹妹旁邊看電腦,什么東西不用教就會了。從那時開始玩帝國游戲,還會自己安裝游戲軟件,以致我妹妹說他白天是魔鬼,晚上是天使。他相當迷戀電腦游戲,為了能一直玩下去,就直接尿濕褲子。很奇怪的是,他一玩電腦就能半天半天地坐下來。他是好學(xué)的,3歲即開始認字,出去玩時帶他坐公交,汽車報站時他都豎著耳朵看著站牌,很快就識得不少字。
孩子在小學(xué)入學(xué)后,表現(xiàn)得比幼兒園時期攻擊性行為更為突出:喜歡哄鬧,動不動就打人,需要老師隨時看著。有時將同學(xué)摔倒后還踢后腰,傷害的都是要害部位。據(jù)老師反映,他上課只有前15分鐘注意力是集中的,后面則是一刻不得安寧,老師的話都是耳邊風(fēng)。上音樂課不感興趣,就在大教室后面排列板凳。體育課更是不服老師管教,自己還要去管別人的不是。犯錯誤后不肯賠禮道歉,并且一聲不吭,隨便怎么問都不開口。有次上手工課,看同學(xué)剪的東西好,就上去剪那個同學(xué)的手指,以致家長鬧將起來,他大概一個多月都沒去上課。期末考試成績?nèi)匀缓軆?yōu)秀。在二年級下學(xué)期,我辭了職專門照料他。我設(shè)計了跟蹤表,要老師簽他每節(jié)課的表現(xiàn)。由此發(fā)現(xiàn)他上課大聲說話,有時還唱歌,說些笑話逗樂……于是再帶他去腦科醫(yī)院檢查,最終確診為多動癥。服用藥物利他林,但這只是短期鎮(zhèn)定劑,效果只能持續(xù)3~3.5小時,下午也不能服用,所以所擔(dān)憂的事還是時常發(fā)生。
我常年為他提心吊膽的,就怕學(xué)校來個電話說是又打了某人,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最令人苦惱的就是他不說話,一旦和他談道理就打瞌睡,除非說他感興趣的天文地理之類的。要么他就幻想,說些不著邊際的故事給你聽。后來實在沒辦法就通過暴打逼他說話、寫檢查,只是檢查寫了一張又一張,依然屢教不改。孩子大約在11~12歲的時候還喜歡藏媽媽和小姨的胸衣褲衩,現(xiàn)在不收藏了。
上六年級時,由于班主任管得很緊,他自己知道用功讀書,但我在陪他讀課外輔導(dǎo)班時發(fā)現(xiàn),他走神相當厲害,經(jīng)常書不拿,筆記也不記,就像那課和他無關(guān)一樣。不過他在測試時做起題來卻是飛快的,正確率還算可以。
他在三四年級時開始寫打油詩,自稱班上的小詩人;五六年級迷戀寫小說,天天寫,類似兒童武俠小說,卻不樂意給別人看。他一直對電腦游戲很入迷,喜歡玩大型策略游戲,如星際、魔獸等,常常忘記吃飯。他的書上畫有自編漫畫,還亂改書中插圖??磩赢嬒矚g看《貓和老鼠》《機器貓》《丁丁歷險記》,不愛看《奧特曼》。讀書喜歡地理、歷史、天文、科幻類的,不喜散文、文言文等。
小升初他考入南京一流學(xué)校的一流班級。初中階段,他還是喜歡寫小說,仍然是天天寫。初一的時候?qū)懙氖强苹眯≌f,現(xiàn)在已經(jīng)初二了,這學(xué)期寫的是魔幻類的,他都隨身攜帶不讓人看。
今天下課,老師好奇地要看孩子的小說,孩子不給看,就開始搶奪,后來就打起來了。老師把他弄到辦公室,不讓上課,并告訴我,讓我?guī)Ш⒆尤メt(yī)院看腦科醫(yī)生。
案例點評
案例中的孩子,其行為方式有兩個特征,一是暴力,二是性。依靠暴力和性解決問題,源于父親的遺傳,更源于家庭環(huán)境。
孩子的父親似乎天分很高,生命力很強,但境遇不佳,是一個高度脆弱的人。他經(jīng)常抱怨胃不舒服,這不是身體原因,而是由心理原因?qū)е碌慕箲](類似的例證很多,以胃痛、頭痛為主),這種焦慮導(dǎo)致了他用暴力的方式宣泄。但令人疑惑的是,這樣一個狂暴的男人,何以與妻子維系這么久的婚姻關(guān)系?因為案例信息不完整,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每次暴力之后,伴隨而至的是比較狂暴的性的安撫。更進一步的推測,這種性的安撫極有可能被孩子窺見過(由于案例不完整,只是猜測,不排除其他可能)。之所以作出這種推測,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孩子經(jīng)常性地將棉拖鞋丟進馬桶里,即使多次為此挨打也沒有改掉。這種無意識重復(fù)的動作,實際上是對性行為的模仿并已經(jīng)形成了情結(jié),除了鞋子扔進馬桶本身的暗示意義外,還因為性行為往往與馬桶有關(guān)。這從孩子后面收藏媽媽和小姨內(nèi)衣的細節(jié),也可以得到證明。因此,父親一方面將旺盛的生命力和天分遺傳給了孩子,另一方面他用暴力和性來解決問題尤其是對待妻子的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
為什么孩子會受到這種影響?因為這個孩子有匱乏性的戀母情結(jié)。
對1.5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母愛是絕對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兒童基本信任感的根本。10個月時孩子離開母親,他經(jīng)歷了母愛的被剝奪,這種被剝奪導(dǎo)致的匱乏,使他形成了畸形的戀母情結(jié)。因此當母親偶爾出現(xiàn)時,孩子會心懷怨恨,“不要我,遠遠地看著我”,然后,“大概在10分鐘后又渴求我的擁抱”。這種對母親既愛且恨的態(tài)度,無意識中一直主宰著孩子。因此孩子一方面依戀母親,潛意識里懼怕母親的離去,“臨睡前必須有個真絲的圍巾放在嘴邊,嘴唇撅著類似吮吸,否則就會哭鬧”,甚至頭都是朝向母親的方向。另一方面,他又滋生了控制母親的愿望,而他從父親那里習(xí)得了控制母親的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風(fēng)格。這種生活風(fēng)格同樣作用于同學(xué)甚至老師,就產(chǎn)生了問題。因為在家里,暴力是“合法”的,而在學(xué)校,則是要被矯正的行為。于是,一個問題兒童就形成了。
家長與老師全力以赴地矯正孩子,甚至三番五次地帶去看醫(yī)生,測智商,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孩子本來是上帝賜予他們的禮物,而他們卻非要讓他“泯然眾人矣”才肯罷休,殊為可嘆!
這個孩子是屬于那種天分極高、生命力旺盛、百里挑一的天才兒童。因此,他的精力特別旺盛,不斷地探索世界:識字、抓花生……天生喜歡探索和探險。這種探索在成人眼里,就是“好動”,因此,他被貼上了多動癥的標簽并進行治療。但多動癥兒童是指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安靜下來和集中注意力的兒童,而這個孩子則不然,他在研究一件事情時,能夠極端地專注。一個證據(jù)就是,醫(yī)生囑咐他每天靜坐30分鐘,他是能夠坐得住的。另一個例子是,他在迷戀電腦游戲的時候,因為專注,可以直接尿濕褲子而不愿意下來。研究任何一件事情,能夠如此極端專注,這是一種遺傳得來的珍貴類型,不是后天培養(yǎng)的,是天才兒童的重要標志。
這個孩子出門坐公交時認了不少字,上課時只能聽15分鐘,這些都是聰明的表現(xiàn)。你怎么可以指望這樣一個聰明而精力旺盛的兒童停止探索,安安靜靜地傻坐在那里?除非你給予他足夠的智力挑戰(zhàn),否則,他永遠不會停止探索。他喜歡地理、歷史、天文、科幻以及電腦游戲,不喜歡散文、文言文等,是因為他的智力類型是典型的理科探索型,喜歡含有推理性質(zhì)的書籍和活動。因此,他雖然聽課不認真,卻仍然能夠成績很好,能夠考入一流學(xué)校的一流班級。這樣的孩子,生命力旺盛到打壓不下,應(yīng)該珍惜才是。他的一系列問題,不是道德的原因,而源于他的智力類型以及生活風(fēng)格。
對這類問題兒童的矯正,就是必須將他們多余的精力導(dǎo)向正確的方向,例如導(dǎo)向科學(xué)探索等。一旦孩子有了廣闊、正確的探索空間,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時候再逐漸矯正其他行為,慢慢地,孩子在正確的探索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會自然地引導(dǎo)著他走上正確的道路,無論是在學(xué)習(xí)上,還是在道德上。
(本案例系新教育研究中心海門實驗區(qū)培訓(xùn)會研討案例,由魏智淵老師根據(jù)討論共識進行整理)
(責(zé)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