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林 王芳艷
“以前是‘國家戰(zhàn)略,上海推動,現(xiàn)在是‘國家戰(zhàn)略,國家推動?!惫ど蹄y行上海分行辦公室主任朱純福認為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出現(xiàn)了一次飛躍。
一名上海市主要決策咨詢顧問人士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從現(xiàn)在開始,上海要轉變思想,把“要我做”的思想轉化為“我要做”的思想。
雖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屬于國家戰(zhàn)略、國家推動,但上海的操作策略,依然是“讓市場說話”,在金融環(huán)境和市場體系上大做文章。
國家推動取代上海推動
自從1992年十四大報告中首次提到要把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以來,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設中似乎步履艱難,諸多設想尚停留在藍圖階段。
“上海很多方面可能有點力不從心,因為很多決策主動權是在國家層面的,上??臻g比較小。”一名曾經為上海三個中心(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建設做決策的政府智囊如是說。
特別是近幾年,一些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上海反而落后于國內其他城市,顯見的如——2008年初OTC已經在天津推出,而現(xiàn)在上海申請OTC仍在路上。在現(xiàn)實層面,國內一度出現(xiàn)上海、北京、天津爭奪金融中心的局面。
“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在過去三十年中都是這樣,中央政府決定經濟布局,地方政府主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睆偷┐髮W管理學院財務金融系王小卒教授表示。
上海方面有聲音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難有實質性啟動,一個關鍵原因在于金融政策主動權掌握在國家層面,而缺乏國家層面的實質性機構來推動上海金融中心建設。
而且由于“一行三會”以及多家國有金融機構,對地方實行垂直領導,互相間溝通協(xié)商成本很高,往往很難形成統(tǒng)一意見,在上海建設金融中心過程中必然存在溝通難的問題。
“上海的可操作的范圍比較小,比如只能在吸引人才等一些領域打開局面。”上述上海市智囊說。
為此,上海方面多次呼吁加大上海在金融政策上的權限,而國家也曾將央行第二總部搬到上海,但由于“一行三會”中的“三會”,以及四大國有銀行沒有跟進,對上海帶來的政策效果并不明顯。
不過,對于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為什么不遲遲將總部搬到上海來的原因,四大行中的一名人士則提出解釋理由:“上海的關鍵問題是功能和產品偏少,市場活躍度不高,這導致四大國有銀行第二總部沒有搬過來?!?/p>
這就造成了上海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業(yè)務等領域,上海只能大力吸收國外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上下功夫,而其它領域則受限較大。
在上海市政府發(fā)展中心調研員姜永坤的眼里,由于改革逐步深入,上海建設兩個中心必然會涉及到很多和國家需要協(xié)調的問題,因此他認為必須改“上海推動”為“國家推動”,才是上海的唯一選擇。
這是上海政學兩界眾多的呼吁?!靶录悠戮褪沁@種模式,通過政府主導下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亞洲金融中心之一。”陸紅軍認為國家的支持非常有必要。陸的身份是國際金融協(xié)會中心主席。
由中央政府力促核心城市建設金融中心的舉措在新興國家較為普遍,韓國首爾成立了以中央政府主導的首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委員會;印度則是由印度財政部主導的孟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高級專家委員會。
為此,上海方面再次動用了“匯報提綱”的形式向中央“要政策”。而據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表示,國家層面也期望利用這次機會來推動國家的產業(yè)升級,為其他地區(qū)提供成功模式。
適逢國際金融危機的當口,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全面支持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并明確了以發(fā)改委牽頭其他部委參與的協(xié)調機構,國家發(fā)改委主任張平為核心,成員包括“一行三會”以及諸多部委領導。
而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也表示,在國家層面的協(xié)調機制下,將明確地方政府各部門的職責,進一步健全地方層面的領導機制。例如,上海要具體實施各項政策時,除了上海市政府的領導外,還將聯(lián)合一行三會的派出機構一起推進。
“原來要推一個金融政策或做一個產品,要一個一個去‘公關,要去每個監(jiān)管機構申請游說,半年一年就過去了。”上海市政府一名人士4月30日對媒體表示,“但現(xiàn)在建立協(xié)調機制不同,可以通過聯(lián)席會議快速解決,提高了效率?!?/p>
“這次如果上海能以這兩個中心為落腳點和動力,那上海的發(fā)展肯定會好于上一個10年?!苯览ぬ嵝岩盐蘸眠@次機會。
國家推動的背后:上海五大差距
上海獨自推動金融建設艱難的背后是上海金融基礎的薄弱,這也更加局限了上海自身在金融中心建設中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近期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根據倫敦政府3月初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shù)”顯示,上海僅排第35位,而香港排名第4位,在影響金融中心發(fā)展最重要的多項競爭力因素中,上海排名仍較為落后。
在倫敦方面評比的體系中,包括金融發(fā)展環(huán)境、人力資源豐富程度、市場準入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整體競爭力等諸多評價指標,除基礎設施外,上海均排名較低。
以上海和香港相比為例,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4月29日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就坦承,香港和上海的金融中心,“在規(guī)模、產品多元化、國際化程度,以及參與者的專業(yè)水平,還不在一個層次上”。
上海金融系統(tǒng)上報給上海市領導的一份材料中,總結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五點差距,分別為:一是金融市場規(guī)模能級不夠;二是金融國際化程度偏低;三是金融機構競爭力不強;四是金融人才嚴重不足;五是監(jiān)管政策上對衍生金融產品和混業(yè)經營的限制。
在金融市場規(guī)模上,上海已經建立包括股票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保險市場在內的比較齊備的金融市場體系,但是除了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外,很多金融市場的規(guī)模比較小。
即使以上海發(fā)育的較為成熟的股票市場為例,到了股票市值較高的2007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額排名也僅列第七位,由于在華外資企業(yè)等不能在A股上市,這限制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規(guī)模的擴大。
“外資企業(yè)A股上市如果能放開,對股票市場繁榮有一定推動作用,但在市場資金相對充裕的前提下,可能外資企業(yè)債對金融中心的拉動效用更明顯?!比珖f(xié)常委李慶云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放行外資企業(yè)A股上市效果明顯。
而在金融國際化程度上,除了外資金融機構、非本國居民的金融從業(yè)人員數(shù)量還不是很多,外資金融機構業(yè)務占比還不是很大之外,更主要的外匯業(yè)務,包括外幣貸款、結算和信用證業(yè)務規(guī)模還偏小,與國際金融中心差距很大。
“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速度取決于中國金融行業(yè)發(fā)展的速度,而中國金融行業(yè)發(fā)展則取決于金融國際化程度,但這個程度涉及到法律等一系列層面,挑戰(zhàn)很大。”對此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院高級經濟學家Rain?Newton-Smith有自身的解讀。
在金融機構競爭力方面,“不強”是上海進行自我解剖的詞匯,集中反映在金融人員缺乏國際金融實踐,不了解國外金融機構、國際金融市場運作規(guī)則和方法,也不了解國內企業(yè)內部運作情況,缺乏風險識別、轉移和化解能力。
而人才的缺乏也是上海所面臨的難題,目前上海金融從業(yè)人員大多都是操作性人員,缺乏市場營銷、產品設計、風險定價和國際型經營人才,絕大多數(shù)高級管理人才都比較缺乏。
“這個人才的缺乏還有一個原因是上海沒有這個需求,如果上海有了更多的金融產品,就會有更多的人才需求,華爾街的人才就會過來,所以人才的缺乏背后更多是金融創(chuàng)新和金融產品的不足。”王小卒認為人才會隨市場的發(fā)展而逐步得到解決。
事實上,據知情人透露,上海方面曾在2007年底派了大批政府和金融界人士前往日本考察人才體系,在去之前要求考察團成員“認真學習好,回來為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多做貢獻”。
在法律等諸多體系上,上海與其它幾個國際金融中心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說,金融業(yè)稅收太高,但稅法是全國統(tǒng)一,上海很難有實際行動,只能動用地方財政對高管等進行變相補貼。
據媒體披露,面對差距,上海方面將先建立并鞏固國內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就很難談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我們可以先建國內的金融中心?!鄙虾J姓晃还賳T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