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詩詞教學,以往總結了不少方法,如誦讀法、解詞釋句法、串講法等等,有的還確實行之有效,但我總覺得離新課標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因為這些方法往往就詩論詩,拘泥于一詩一詞的教學,學生視野不廣,很難做到學以致用。筆者經(jīng)過潛心摸索,不斷嘗試,提出“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的古詩詞教學法,效果顯著。
一.入乎其內(nèi)
顧名思義,“入乎其內(nèi)”即要求師生進入詩詞意境之內(nèi),使學生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之感。
1.誦讀——讓學生盡情讀。朱熹說:“大凡讀書多在諷誦中見義理,況詩又全在諷誦之功。”這話強調(diào)了誦讀的重要性。文章都是真情作,學生皆是有情人。教師可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精心選擇相應的輕音樂作背音樂,創(chuàng)設情景,醞釀氣氛,讓那些有較強語言表現(xiàn)力的學生放聲朗讀,老師也要作聲情并茂地范讀,有條件的還可以援引錄音資料進行比較。當然老師更應該留出充裕的時間保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自我朗讀,以求盡量讀出詩味、詩境。
2.點評——讓學生盡力評。聽完同伴或老師的朗讀后,老師應鼓勵學生七嘴八舌、暢所欲言,根據(jù)節(jié)奏、重音、起伏、情感等方面進行大膽點評,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以求真正把握詩歌的情感內(nèi)容。如教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時,應重點讀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和平與冷靜;“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懊惱與追悔;“方宅十余畝……依依墟里煙”的親切與欣喜;“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快慰與自足;“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慶幸與輕松。
3.冥想——讓學生盡興想。教師要有意騰出時間、留點空白,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詩意在自己的頭腦中或構思一個感人的情節(jié),或描摹一幅動人的畫面,或揣度某種微妙的心理,還原詩境,再造想象,使詩歌語言立體化、畫面化。如教學《詩經(jīng)·采薇》時,在前面充分朗讀和評點的基礎上,對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情境可作如此描?。喊ィ∠氘斈晡译x開家鄉(xiāng)時,正是姹紫嫣紅、百花盛開的春天,楊柳輕拂,婆娑起舞,纏綿悱惻,煞是多情。今天我重返故鄉(xiāng),卻見雨雪紛飛,一片空蒙,愁云慘霧,凄慘蕭殺,好不令人傷悲!
4.設問——讓學生一線串珠。除了經(jīng)常性地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發(fā)問外,老師還要精心設計問題,以達到一線串珠、盤活全詩的目的。如教學杜甫《蜀相》一詩時,在完成前面誦讀、評點、冥想的環(huán)節(jié)基礎上,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此詩共四聯(lián)八句,你們最喜愛其中的哪一聯(lián)?為什么?”如此發(fā)問,一線串珠,學生暢所欲言,爭相把詩句內(nèi)容、思想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等一一說出,既盤活了全詩,又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而且還革除了老師滿堂灌的弊病,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樂趣。
二.出乎其外
所謂“出乎其外”就是在詩歌教學中要敢于超越,不能就詩論詩,囿于對字詞句篇、思想情感、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而要注重知識遷移,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家,真正做到知人論世,進而達到既學習詩句,又學習寫作的目標。
1.對詩人不同風格作品進行比較。比如在教陸游《書憤》一詩時,除了運用誦讀、評點、冥想、設問等手段,通過師生互動對這首詩加以全面掌握外,還應拓展學生視野,介紹《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釵頭鳳》和《沈園二首》。讓學生明白,陸游不僅是一位多產(chǎn)作家,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一個多情詩人。這樣,在鑒賞課內(nèi)作品的同時有意騰出時間介紹陸游風格迥異的其他作品,使學生對詩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從而真正走進大師的心靈世界。如此“出乎其外”,既開闊了視野,又積累了寫作素材,何樂而不為呢!
2.對不同作家的寫作技巧進行比較。比如在上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時,在前面充分“入乎其內(nèi)”的基礎上,可以就其主要描寫手法——白描進行深入挖掘,援引美籍作家彼得·梅爾《普羅旺斯的一年》中的工筆細描部分——“薄霧如紗,在湛藍天空下籠罩著山谷的早晨。我們散步歸來,狗兒們身上沾濕了露水,胡須映著陽光閃閃生輝。它們首先看見那陌生人,勇猛的繞著他打轉,做出猙獰攻擊的樣子。不過,前幾公里也沒什么,我們讓輪子滑動,只管欣賞風景。櫻桃開始紅了,葡萄藤包覆著綠葉,不再是冬天的枯朽模樣;山色青蒼柔婉;輪子在地面摩擦出規(guī)律的聲響。偶爾有迷迭香、薰衣草或百里香的氣味飄過……”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確白描與細描的區(qū)別,從而將課內(nèi)與課外有機結合,古代詩詞與現(xiàn)代散文巧妙對照,詩詞賞析與作文指導自然嫁接,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溫文榮,教師,現(xiàn)居福建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