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
現(xiàn)在的新教材都是按“模塊”、按專題而不是按時間順序編寫。如何處理好通史與專題的銜接,這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教學實踐中,有了這么一種大膽的設想:以歷史線索為基礎,以《必修》內容為主導、以《選修》內容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將新課程《必修》、《選修》的內容打亂順序、重新整合并配上基本的歷史線索予以講述。
一、講述基本的歷史線索:即按時間順序將中國史和世界史內容分階段概述
如果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時間觀念、歷史概念,不管是《必修》還是《選修》課,都很難上下去。為了彌補學生這方面的不足,同時又不至于耗費大量時間、增加學生負擔,在講課時應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每一階段的階段特征,二是此階段中最基本、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在講述“隋唐史”時,講了三點:一是時間大概從6世紀(公元五百多年)到10世紀(公元九百多年);二是階段特征:國家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增強、對外關系融洽,社會全面繁榮(突出“繁榮”兩字);三是重大事件(簡要介紹了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三位皇帝和“安史之亂”)。授課時間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對于歷史線索相當缺乏的學生來說,了解上述三方面內容后,應該對"隋唐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也就達到了授課的目的。
二、以《必修》內容為主導引出《選修》內容,以《選修》內容為補充加深對《必修》內容的理解
針對《必修》、《選修》內容的重疊、關聯(lián)部分,在講課時可將《必修》課本為基本線索和重點,引出《選修》的部分章節(jié)進行講述,再通過對《選修》內容的講述加深學生對《必修》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述《必修Ⅰ》專題八第3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由于內容的重疊性和關聯(lián)性,引出《選修四》第五單元第3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而選修課本中關于列寧參加早期革命活動及創(chuàng)建布爾什維克黨的準備工作等相關內容又可以加深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課的理解。又如《必修Ⅲ》專題四第1課《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講述三民主義的同時,必然要對孫中山先生作一個宏觀把握,從而會比較順暢地引出《選修四》第四單元第1單元《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兩課書的內容完全能夠互相印證,加深理解。而如果將它們分學期上的話,無疑將本來很有關聯(lián)的知識點割裂開來,得不償失。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式,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見解。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