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承
通過我們的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不喜歡語文課與目前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教學內容枯燥有很大關系?!陡咧姓Z文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泵鎸π乱惠喺Z文課程改革,如何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一個復雜而嚴峻的課題。什么形式?怎樣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我想,結合高中學生的特點,自編自演課本劇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因為高中生正值青春之際,他們風華正茂,充滿生機和活力。自編自演課本劇,它既能使學生形象、直觀、立體地透視課文,深入地把握課文主旨,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正好把語文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語文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
其實,課本劇一直和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作用也得到了眾多教育專家的肯定。用美國教育家克里斯滕·尼卡爾森·納爾森《發(fā)展學生的多種智力》中的理論來審視課本劇,不難發(fā)現(xiàn),課本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智力因素的綜合性學習,它考驗學生的詞語能力、空間能力、視覺能力、身體動覺能力、音樂能力、評價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張揚個性的能力和自我表現(xiàn)的能力等等。
根據(jù)本人幾次嘗試,感覺自編自演課本劇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當然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首先,自編自演課本劇,內容新奇,能為學生打好語文基礎
課本劇的編演,對學生語文知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把記敘性文章改編為戲劇,舞臺表演中,大部分是人物對話,對話語言要規(guī)范,就要求用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表演時讀音要準確,對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合,這些要求的落實都需要學生有較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自編自演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也是訓練提高的過程。高中語文課本選編的都是名家名篇,特別是一些故事性強的作品,都塑造了一批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要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就需要在語言上進行反復斟酌,否則是演不好的。這就為學生使用潤色語言文字提供了平臺,對語文基礎的培養(yǎng)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自編自演課本劇形式新穎,能很有效的提高學生興趣
過去教一篇課文,教師依照教參,全盤照搬,學生聽得索然無味?,F(xiàn)在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并且要表演,形式新穎,學生興趣自然提高。怎樣編,怎樣演,誰導演,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思考,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查閱相關資料,熟知時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后才能解決問題。要編演課本劇,戲劇的有關知識還得去學習,掌握。比如一些文言文的教學,倘若按一般的文言文教法,掌握字詞、翻譯課文、理解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指導學生改編成課本劇表演,且開展小組競賽,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表演欲望、獨立創(chuàng)新、合作探究竟識定會大大增強。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這既可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互動意識,又可加強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探究精神。
再次,自編自演課本劇思維新鮮,能使學生對創(chuàng)造性活動有興趣
自編自演課本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更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性活動。改編是一種創(chuàng)造,表演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達到巔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表演時,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xiàn)的技巧與自己的創(chuàng)造的結果進行對照,不斷調整,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交流創(chuàng)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自編自演過程中又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睿智。特別是編演文言文,學生的語言能力、表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會得到多元化的發(fā)展。學生可以把文言文改編為不同的版本來表演,這樣題材范圍擴展了,語言動作豐富了,編演空間增大了,學生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定會讓人耳目一新,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水平。
最后,自編自演課本劇表現(xiàn)形式,能讓學生對提高語文能力更有興趣
課本劇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動作表演在劇中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它要求表演者個性化的語言輔以準確的動作、逼真的神態(tài)來突出人物性格,改編課文為劇本,要把很多敘述性語言轉化為對話,對話語言強調性格化,學生就需要對人物性格進行把握并注意對話語言表達的技巧,對表演中的動作也是如此要求。在編演過程中學生如能做到這些,說明學生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又對人物性格作了準確的把握,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把語文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的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能力,語文能力的提高就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的幾十年里,親自為學生制定并實行了一套全新的學生作息制度,其中有一條就是讓學生在晚間進行各種文娛活動。他認為,學生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促使其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課本劇本身取材于語文教材,大多是經(jīng)過時間篩選的傳統(tǒng)名篇,有著良好的文學基礎;又經(jīng)過戲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強烈。它通過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多領域的有機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視覺,又作用于人的聽覺、嗅覺等感官,融語言藝術、形體藝術、時空藝術于一體,其影響就不是單純靠書面文字所能達到的。
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記敘性強的課文已有許多被改編成了新穎生動的課本劇。它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自編自演課本劇理應成為語文教學中一個活躍的組成部分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雖然自編自演課本劇還有很多不好操作的問題,但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與學生的求知欲、表現(xiàn)欲融為一體,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我們要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說出自己的見解,要給學生張揚個性、凸顯睿智的空間,讓學生走上舞臺,演繹生活的精彩。這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語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北涿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