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煥茹
一個真正懂得師愛的教師往往“身兼多職”,既是一個深沉似海的嚴父,又是一位耐心細致的慈母;既是指點迷津的兄長,又是交心換心的朋友;他還應該是一位對學生“病情”了如指掌、能及時“對癥下藥”的合格醫(yī)生。教師要達到這種境界與具備這種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道德素養(yǎng)及淵博的知識以外,還需要注意施愛的方式、方法,講究施愛的心靈藝術(shù)。
1、尊重信任學生
心理學表明,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心理變化發(fā)展的高峰期,是人生最富于變化、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學生在這個時期尚未形成很強的自我意識,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感覺,尤其是教師對他的評價。當他得到教師的贊揚和肯定時,他就會產(chǎn)生一種成功的體驗,以致轉(zhuǎn)化為一股強大的學習動力。反之,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受挫感。因此,當教師面對學生時,首先應該明確,任何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豐滿的精神世界,在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每個人的獨立個性,激發(fā)他們自尊自重的意識,促進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缺點與不足缺乏耐心,用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甚至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來對待他們,就必然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個人從少年時代就失去自尊心,那他還有什么可指望的呢?”教育要使每一個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能夠體驗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師要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向善之心是他們的主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集體的各項工作,培養(yǎng)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績及時給予恰當?shù)脑u價和真誠的鼓勵,讓學生品味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情緒體驗。
2、體諒寬容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現(xiàn)代教師,更應該是一個寬容和體諒的人,他能夠把學生從膽怯和自卑中解放出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講述自己的苦惱,并得到教師的理解和指導。”中學生的心理成熟和道德觀念的完善過程都處于動蕩的低水平線上,其言行認識非常容易出現(xiàn)錯誤和過失,且易反復。倘若教師能正確運用“寬容”手段,分析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根源,不見風就是雨,而是耐心地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細心誘導,抓住問題關(guān)鍵分步解決,那就不僅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反而會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和溝通,更進一步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注意,寬容必須與耐心輔導相結(jié)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更不能無原則地縱容和偏愛。當然,有時適當降要求,也是為了最終達到目的。寬容是教育過程中心靈的渴求,其效果是不可低估的,每個教育者都必須學會寬容。
3、嚴格要求學生
教師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不然就是失職。如果真正愛學生,就要對學生高度負責,做到既關(guān)心愛護又嚴格要求。姑息、遷就、放縱,雖然可以獲得一些學生一時的好感,卻等于把他們推向危險的極端,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對學生嚴格要求必須做到:1)嚴而有理,嚴格規(guī)范他們的言論和行為,提高其人格境界;2)嚴而有格,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學習進步;3)嚴而不厲,切勿用強硬、武斷和偏執(zhí)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以免學生產(chǎn)生懼怕、退縮心理或滋生依賴性、神經(jīng)質(zhì)、敵意等不良心態(tài),使教育走向相反的結(jié)果。
4、溝通學生心靈
走進學生心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是師愛的突出表現(xiàn)。中學階段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知識經(jīng)驗的增加跟不上其體能的增強,加之他們好奇心強,善于模仿,對各種新生事物總想學習,總想嘗試,自然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他們迫切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經(jīng)常交往,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教師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師愛應灑向全體學生,絕不能施于部分學生和個別學生。2)注重角色的轉(zhuǎn)換。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應該注重師生位置的轉(zhuǎn)換、關(guān)系的變化。處于不同環(huán)境和位置,就應扮演不同的角色,切不可把教育者、領(lǐng)導者的角色帶到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應該是學生的一位和藹可信的朋友、一位強有力的助手、一位不會迷失方向的引路人。3)富有耐心、恒心。教師要達到滿足學生心理上的需求,所做的工作是費時費力又費心的。有時在與學生溝通以后,不見明顯成效,這就要求教師有耐心,堅持不懈地用心靈去培植,相信師生間的友誼之花會常開不衰。
綜上所述,師愛是學生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注重心靈溝通是師愛的最重要的藝術(shù)。教師熱愛學生、尊敬學生,又善于在溝通中理解學生、引導學生,就可以喚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就可以使師生情感發(fā)生共鳴。有了這種共鳴,教育教學就能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