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珍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語文。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初聽這句話時,感覺教師實在是太高明,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心理需求,不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嗎?如讀課文,有的喜歡大聲讀,有的喜歡輕聲讀,有的喜歡默讀,有的則愿意結伴讀,學生的朗讀水平不同,個人喜好不同,選擇的讀書方式也就不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和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學生自然學得主動、愉快。但細細想來,卻有許多值得推敲之處?!坝米约鹤钕矚g的方式讀”
強調的是閱讀內容和形式上的自主性,但必須遵循閱讀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生想讀的內容不是教學的重點,想學的方式不恰當,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自主讀書將無異于放任自流: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學生還沒有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缺乏良好的讀書習慣時,就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無疑是建造的一座空中樓閣,缺乏堅實的基礎,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熱鬧而已。
2、“你最喜歡學(讀)哪一段”
教師簡單地介紹或啟發(fā)幾句之后,就會把這個問題拋出來。其用意是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學生聽了教師的這句話,第一次不免有點欣欣然,第二次、第三次呢,有的就只有裝作欣欣然。雖然腦子當中不一定就有最喜歡的或不喜歡的,但還是高高地舉起手,張三說這一段,李四說那一段,說到最后,
每一段都被人喜歡了。接下來,教師就根據學生喜歡的,一段一段地分析講解,這中間,往往還夾著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里面的哪幾句(或哪一句)?甚至,你最喜歡哪一個詞?筆者認為,這類問句,形式上的意義大大超過實際意義,作秀的成分不可避免。一是有的學生選擇的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二是根據學生喜歡的,肯定是東一段西一段,章法必然被打亂;三是有的內容不能憑興趣,喜歡的要學,不喜歡的也要學。因此,這種主體性的體現(xiàn)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因此,應該慎用。
3、“你真棒”
現(xiàn)在教師視批評如履薄冰、如越雷區(qū),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捧殺一個“瓦特”,夭折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使學生茫然。用鼓勵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4、“你學懂了什么”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xiàn)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xiàn)“撥云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如果不根據課文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學生實際,一味地使用,結果學生感受不多,所見有限,思維膚淺,教學浮躁空虛,華而不實。
此外,課堂中出現(xiàn)的流行語還有很多。新課程呼喚新課堂,新課堂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語言,但課堂教學是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別人用得好的,不一定就是自己也能用的。教學不崇尚流行,教學也沒有時尚,教學追求的是適合,特別的教師適合特別的學生。教學崇尚的是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崇尚的是真實和真誠,崇尚的是深厚的積淀。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