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英 武嬋娟
[摘 要]由美元本位制形成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美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脫節(jié),使金融危機爆發(fā)。而隨著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在長期內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但在短期內依舊強勢。
[關鍵詞]美元本位 虛擬經濟 金融危機
隨著美國一系列金融機構的破產以及最近百年老店通用申請破產保護,全球金融危機在不斷深化。而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國際金融市場股市、石油價格等的巨幅震蕩,以及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召開的“金磚四國”峰會對美元的挑戰(zhàn),都預示著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正在遭受一場嚴峻的考驗。
一、美元本位制與全球流動性過剩
自美國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以來,全球性通貨膨脹和全球性流動性過剩是困擾人類經濟的基本問題。其根源就是美元供應的外部約束完全消失的美元本位制。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美元的超量發(fā)行和衍生品泛濫的共同作用,使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美國通過購買東亞國家的商品和服務來輸出美元使經常項目逆差,同時,向歐洲、拉美和東亞等國家大量輸出金融資產實現資本項目順差,實現美元回流。這時美國的對外經濟格局表現為商品、資本同時凈輸入,實質是美國通過發(fā)行美元和金融產品就可以掠奪外圍國家的資源,美國之外有多少美元存在,就相當于美國掠奪了其他過家的多少財富,美國為掠奪其他國家財富,必然大量發(fā)行美元,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全球流動性過剩。
二、全球流動性過剩: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嚴重失衡
20世紀90年代,全球流動性過剩使美國逐步從以物質生產為主的“實體經濟”轉移到以金融產業(yè)為主的“虛擬經濟”。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麥金農首先在“落入國際美元本位制陷阱”中提出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yè)化趨勢,其實質即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自布雷頓森林體系以來,美國GDP的構成從農業(y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等實體經濟部門不斷向金融保險、服務業(yè)等虛擬經濟部門轉移。二是美國虛擬經濟不斷加深。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和“9.11”事件以來,在長期的低利率環(huán)境下,美國的衍生品交易發(fā)展到頂峰,美國國內資產泡沫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過度背離導致的金融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根源
過度虛擬的經濟由于脫離了實體經濟因素,市場預期最終會發(fā)生逆轉。在微觀層面上,對市場的錯誤判斷危及到個別金融機構。在宏觀層面上,經濟周期一般以銀根松動為起點,一方面,在實際經濟增長中,收益率的差異會導致資金流動的趨向,而此時虛擬經濟的收益率一般較高,這就會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背離。在背離的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繁榮,企業(yè)的預期收益上升,企業(yè)紛紛擴大借款進行高負債經營,而貸款人的貸款條件越來越寬松,借款人則利用寬松有利的信貸環(huán)境進行積極的借款,這樣在借款人中高風險的借款人比例越來越大,金融脆弱性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人們對經濟的預期資本收益不斷提高,證券市場交投活躍,虛擬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風險也不斷增長。如果人們預期的資本收益的增長大于人們預期的風險增長,更多的資金流向虛擬經濟,形成泡沫。一旦產生泡沫,整個經濟就蘊藏了很大的內在風險,而且相當脆弱。然而經濟的長期波動性必然迎來來滑坡。任何打斷信貸資金流入虛擬經濟的事件都將引起違約和破產,而市場是否崩潰取決于投資者對未來市場前景的預期,當投資者預期逆轉進一步反饋影響金融體系,金融機構的破產迅速擴散,金融資產價格的泡沫也迅速的破滅,金融危機就爆發(fā)了。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就是始于美國憑借美元本位制的霸權地位,自2001年美國網絡經濟破滅和“9.11”事件后,為刺激經濟增長,長期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xù)12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至1%,并將這一超低利率保持到2004年6月。寬松的貨幣政策使貸款人放松對個人貸款的條件放松,人們對于市場的預期也不斷提高。促進了房地產繁榮。然而美聯儲自2004年6月30日開始連續(xù)17次加息,導致房市迅速下跌,個人信用評分在620分以下的借款人月貸款支付負擔急增,隨之出現違約和拖欠,以2007年美國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隨后房地美、房利美被國有化,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倒閉,美林證券被收購,AIG被全面接管,還有十多家中小銀行破產,大量的金融機構破產導致人們預期迅速下降,預期的下降進一步加劇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危機隨之爆發(fā)。
四、對金融危機中美元本位制的思考
當前的金融危機已經和美元本位制深深的聯系在一起,金融危機的發(fā)生長期必然對美元本位制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但短期內依然強勁。
從短期來看,目前美元的需求依然強勁,美國的經濟基礎依然夯實。世界貨幣格局中最有可能替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的當屬歐元,但是歐元區(qū)內部國家之間相互獨立,缺乏統一,將會影響其成為世界貨幣的貨幣政策有效性與協調性。此外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歐元區(qū)所受的損失在某種程度上大于美國。所以在短期內歐元替代美元的可能性很小。除了歐元,無論英鎊還是日元,其國內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短期內無法取代美元。6月16日結束的“金磚四國”峰會最終放棄挑戰(zhàn)美元,實質是“金磚四國”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挑戰(zhàn)美元,且目前都持有大量的美元,擔心削弱美元會影響到本國的外匯儲備?!敖鸫u四國”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挑戰(zhàn)美元的道路還很長。至于人民幣的國際化,在短期內,中國的資本帳戶目前還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替代美元更是可能性很小。
從長期來看,由于美國長期不負責任的大量發(fā)行美元,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在危機中美元本位制將面臨儲備資產供給充足與美元幣值不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首先,歐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日益上升。據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統計,歐元的外匯儲備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比重已經從1999年的17.9%增長到 2008年的 26.8%。其次,在金融危機中,為防止資產貶值,各國將實行貨幣籃子計劃,英鎊、日元在歷史上曾經是世界貨幣,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中必然有一席之地,其地位也將不斷增強。再次,美國沒有外匯儲備,而美元本位制的支撐又是以國債為基礎的美元資產,如果境外大規(guī)模拋售美國國債,其他沒有資產也將面臨威脅,美元也就迅速貶值。在6月16日結束的“金磚四國”峰會上,俄羅斯、巴西表示將減持美國國債,購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券。截至4月末,中國減持美國國債44億美元。美國財政部發(fā)布的公告稱,今年4月,外國持有的國債金額總計減少了445億美元。另外,“金磚四國”所倡導的“超主權貨幣”雖然沒有付諸實踐,但是卻對美元本位制的可持續(xù)性造成了挑戰(zhàn)。與此同時,亞洲國家的貨幣金融合作不斷加強,人民幣的區(qū)域化程度也日益加深。這些在長期內都將會對美元本位制形成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羅納德·麥金農。落入國際美元本位制陷阱[J]新金融,2006(07)
[2]秋野。美元霸權世界的黑洞[J]世紀行,2003(12)
[3]張云。虛擬經濟視野下的次貸危機與美元危機解釋[J]亞太經濟,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