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玉,是一種充滿美感和神秘感的、深受人們喜愛的礦石。玉石中含有硒、鋅、銅、鈷、錳等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與人體長期接觸,這些有益元素漸漸被人體吸收,使體內各種微量元素得到補充,有“除中熱,解煩悶,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fā),養(yǎng)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玉石的形成條件是極其特殊復雜的。它們大多來自地下幾十公里深處的高溫融化的巖漿,這些高溫的漿體從地下沿著裂縫涌到地球表面,冷卻后成為堅硬的石頭。在此過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緩慢地結晶成堅硬的玉石或寶石。新疆和田玉、陜西藍田玉、河南南陽獨山玉、甘肅酒泉玉和遼寧岫巖玉并稱為中國五大名玉。
“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學派對玉的評價是至高無上的,認為玉有五德,人只有具備了玉的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為君子,實現(xiàn)人的最高境界。所以玉的一個定義除了是“石之美者”,還應具有玉的“五德”。什么是玉的“五德”呢?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溫和滋潤具有光澤,表明玉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
“腮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外部可以看出來其內部具有的特征紋理,表明玉竭盡忠義之心。
“其聲舒揚,尊以遠聞,智之方也”——如果敲擊玉石,會發(fā)出清亮悠揚悅耳的聲音,并能傳到很遠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傳達給四周的人。
“不橈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極高的韌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氣。
“銳廉而不枝,潔之方也”——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玉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并不傷害他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德、重義,不論貧富、貴賤,皆把玉視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自古言之“黃金有價玉無價”。如果說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那么堅貞溫潤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主義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阿涵較寬。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有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yōu)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在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傳統(tǒng),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禮記·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大概是有關這個問題最壘面的回答。“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p>
這段話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對于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外在與內在兼得的美,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關。
玉被賦予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此君子必須佩戴它,而且佩戴以后,行走時玉佩發(fā)出聲音,君子走路時就勢必溫文爾雅,沒有絲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jié)奏的步伐下,才會發(fā)出韻律、悅耳動聽的聲音,這聲音不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告訴周圍的人們:君子來去光明正大,從不偷看偷聽別人的言談舉動,這便又成為君子行動光明磊落的標志。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guī),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進退俯仰之間,玉佩都會發(fā)出聲音,因此“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今天,雖然德操以玉的風氣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數(shù)已說不出玉有那么多的道德內涵,但佩玉作為一種有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為一部分人所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