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馬建忠《馬氏文通》的動字辨音,從馬氏所舉的101個例子中,歸納出古人通過辨音來區(qū)別詞義和詞類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變聲、變韻、變調(diào)和復雜音變。馬氏通過動字辨音,引導讀者了解古代漢語中的詞語可通過辨音構(gòu)詞,并深入地討論了動字和非動字的辨音別義。
關(guān)鍵詞:動字 名字 靜字 狀字 變聲 變韻 變調(diào)
一、前言
馬建忠在“動字辨音”部分所涉及的“異韻”“音異”都是講音變的別義方式。古人通過變聲、變韻、變調(diào)三種方式來區(qū)別同形異音字的詞義和詞性。動字辨音所討論的主要是以音異來說明動字既類的性質(zhì),同形音異的動字,如何區(qū)分外動、內(nèi)動、受動,也就是區(qū)分及物或不及物動詞。馬氏認為音異不僅可以區(qū)分動詞小類的性質(zhì),還可以用來辨別詞類,即音異而詞類不同,如動字和靜字的不同可以通過音異區(qū)分。孫玉文(2000)指出,古漢語的變調(diào)構(gòu)詞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簡單的變調(diào)構(gòu)詞,即構(gòu)詞只牽涉變聲、變韻或變調(diào)的其中一項;第二類是復雜的變音構(gòu)詞,音變構(gòu)詞涉及聲、韻、調(diào)中兩個以上的音素變化。綜合馬氏在“動字辨音”所舉的例字,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音變構(gòu)詞同時涉及這兩類的音變方式。以下將依據(jù)馬氏所舉的例字進行解釋何謂動字辨音,及如何通過音變來區(qū)分詞義、詞性。
二、變聲
變聲構(gòu)詞指的是改變聲母的讀音以區(qū)別詞義和詞性。“背”字有兩讀,“背”一讀:“《唐韻》補妹切,幫母,隊韻,去聲?!瘪R氏指是“名字”,如“背,補音促,脊也?!薄队衿罚骸疤帽痹槐场!薄对姟ばl(wèi)風·伯兮》:“言樹之背?!惫拧氨薄薄氨场蓖ㄓ?。在“動字假借”一節(jié)中,馬氏把《襄十九》:“遂東太子光”的“東”字看作假靜字即動字,然而在此例“背”字為北面中,卻認為“背”是名字,故表方位的詞屬靜字還是名字,此處不好判斷。“背”二讀:“《廣韻》蒲妹切,并母,隊韻,去聲?!瘪R氏認為并母的“背”字為外動字,意即“違也,棄也”,如《書·太甲》:“既往背師保之訓?!薄氨硯煴V枴奔础斑`背師保的教訓”,“背”為及物動詞。馬氏此例是“以聲之舒促而用異者”,聲之舒指的是清聲母“幫母”;而聲之促指的是濁聲母“并母”,通過變聲可以區(qū)分名詞和動詞。
“畜”字有曉母和徹母之別?!靶蟆币蛔x:“《廣韻》許六切,曉母,屋韻,入聲。”馬氏認為屬“曉母”的“畜”為名字,如《左傳·桓公六年》:“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薄抖Y記·曲禮》:“問庶人之富,數(shù)畜以對?!眱删渲械摹靶蟆苯灾干?,名字?!靶蟆倍x:“《唐韻》丑六切,徹母,屋韻,入聲”。馬氏認為屬“徹母”的“畜”字意為積也,外動字?!抖Y記·月令》:“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wù)畜菜。”禮記注:“(畜菜)始為御冬之備?!毙蟛藶槭鲑e結(jié)構(gòu),及物動詞。
“別”有幫母和并母之別。“別”一讀:“《唐韻》方別切,幫母,薛韻,入聲?!瘪R氏認為屬“幫母”的“別”字為名字,券書也。《周禮·天官·小宰》:“聽稱責以傅別。”“傅別”是一種借貸憑證,其制,在一扎的中間寫字,從字的中間剖開,雙方各執(zhí)其半,鄭注謂“為大手書于以扎,中字別之”?!皠e”字二讀:“《唐韻》皮列切,并母,薛韻,入聲?!队衿罚弘x也?!对鲰崱罚航庖?,訣也?!瘪R氏認為“別”音便,離別也。外動字。呂叔湘、王海棻(2000)指出離別之別不音便,是馬氏蓋用《康熙字典》“便”入聲之文而脫去“入聲”二字。
三、變韻
變韻指的是改變韻母的方式以區(qū)別詞義和詞性?!熬印弊钟兄嵑汪~韻兩讀?!熬印币蛔x:“居之切,之韻,見母,平聲?!薄抖Y記·檀弓》:“何居?!本樱赫Z助詞,助字?!熬印倍x:“斤於切,魚韻,見母,平聲?!?居,即“處,住”之意,內(nèi)動字?!渡袝けP庚》:“莫厥攸居?!本樱壕幼?,內(nèi)動?!抖Y記·樂記》:“居,吾語女?!本樱鹤拢瑑?nèi)動?!渡袝ひ骛ⅰ罚骸绊w有無化居?!被樱壕迂洖橘Z,外動?!熬印币蛔x和“居”二讀是變韻構(gòu)詞。
“行”字有唐韻和庚韻兩讀。“行”一讀:“寒岡切,唐韻,匣母,平聲,列也,名字。二十五人為行?!庇帧爸行小保◤托眨?、“太行”(山名),皆本名。“行”二讀:“何庚切,庚韻,匣母,平聲,行走,內(nèi)動。人之步趨也”?!靶小弊钟钟绣错嵑陀稠崈勺x?!靶小比x“戶浪切,宕韻,匣母,去聲,行輩也,名字?!薄靶小彼淖x:“下孟切,映韻,匣母,去聲?!贝恕靶小?字有兩義,一是剛健貌,狀字?!俄崟罚骸靶行?,剛健貌?!墩撜Z》子路行行如是。”行行:剛強自負的樣子。二是德行、言行的“行”義,名字?!队衿罚骸靶校E也?!薄吨芏Y·地官·師氏》:“敏德以為行本?!弊ⅲ旱滦袃?nèi)外,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行本:行為的根本,名字?!靶小比x和“行”四讀是變韻構(gòu)詞。
“越”字有月韻和末韻兩讀?!霸健币蛔x:“王伐切,月韻,匣母,入聲,度也,逾也。外動字” ,如《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越竟:走出國境,內(nèi)動字。馬氏說外動,非也。韓非子《二柄》:“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越:逾越,超出某種規(guī)定或范圍,越其職:述賓結(jié)構(gòu),外動?!霸健倍x:“戶括切,末韻,匣母,入聲,結(jié)蒲為席?!薄抖Y記·禮運》:“越席疏布?!痹较航Y(jié)草為席,述賓結(jié)構(gòu),外動字。馬氏說是內(nèi)動,非也?!霸健币蛔x和二讀是變韻構(gòu)詞。
四、變調(diào)
變調(diào)指的是用變調(diào)的方式來區(qū)別詞義和詞性?!胺N”字有上、去兩讀?!胺N”讀上聲:“《廣韻》之隴切,照三母,腫韻,上聲?!泵?,如《詩經(jīng)·大雅·生民》:“誕降嘉種?!薄胺N”指谷種?!胺N”讀去聲:“《廣韻》之用切,照三母,用韻,去聲?!蓖鈩幼?,如《尚書·大禹謨》:“皋陶邁種德。”“種”,種之也,布也?!胺N德”即廣施德行,及物動詞?!澳[、用”二韻為四聲相承。
“任”字有平、去兩讀?!叭巍弊x平聲:“《唐韻》如林切,日母,侵韻,平聲?!蓖鈩幼郑纭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爸嘏y任。”“任”,當也,承受、擔當之意,難任重怒,及物動詞;《詩經(jīng)·小雅·黍苗》:“我任我輦?!备哒T注:“任,載也。”王先謙《集疏》:“《鄉(xiāng)師》注:輦?cè)送煨?,所以載任器?!薄吨芏Y·大司徒》:“孝友陸婣任恤?!编嵶⒃唬骸叭危庞谟训?。”及物動詞。“任”讀去聲:“《集韻》如鴆切,日母,沁韻,去聲?!泵郑纭墩撜Z·泰伯》:“仁以為己任。”“任”為所負也。
“勞”字有平、去兩讀?!皠凇弊x平聲:“《唐韻》魯?shù)肚?,來母,豪韻,平聲?!泵?,如《易?jīng)·兌》:“民忘其勞?!眲冢辞诳唷!抖Y記·儒行》:“先勞而后祿?!薄皠凇睘槭鹿Α?/p>
“勞”讀去聲:“《唐韻》郎到切,來母,號韻,去聲?!蓖鈩幼郑纭抖Y記·曲禮》:“君勞之則拜。”“勞之”為述賓結(jié)構(gòu),慰問回國的大夫,及物動詞。
五、復雜音變
復雜的音變指的是涉及聲、韻或調(diào)兩種以上的音變方式,才能區(qū)別詞義和詞性?!罢{(diào)”字有三讀?!罢{(diào)”一讀:“《廣韻》徒了切,定母,蕭韻,平聲?!蓖鈩幼?,如《禮記·月令》:“調(diào)竽笙竾簧?!薄墩f文》:“調(diào),和也。”調(diào)竽笙竾簧,述賓結(jié)構(gòu),及物動詞?!罢{(diào)”二讀:“張流切,知母,尤韻,平聲?!膘o字,如《詩經(jīng)·周南·汝墳》:“惄如調(diào)饑?!瘪R氏認為“調(diào)”,即朝。《毛傳》云:“調(diào),朝也,又作輈。”陳奐《傳疏》:“《釋文》調(diào)又作輈?!淞x訓朝,謂即朝之假借。”唐莫堯認為“調(diào)饑”為早上饑餓?!罢{(diào)”三讀:“《廣韻》徒弔切,定母,嘯韻,去聲?!蓖鈩幼郑纭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下調(diào)郡縣轉(zhuǎn)菽栗芻藁?!薄跋抡{(diào)”即下命令征稅,調(diào)意為征調(diào),及物動詞,賓語是菽栗芻藁?!罢{(diào)”一讀和二讀,聲、韻異,是外動字和靜字的區(qū)別。“調(diào)”二讀和“調(diào)”三讀不同,在于韻和調(diào)的差異,以別靜字和外動字?!罢{(diào)”一讀和“調(diào)”三讀的差別,在于聲調(diào)的差異,“蕭、嘯”二韻四聲相承,同是外動字,“調(diào)”一讀為原始詞,“調(diào)”三讀是詞義擴大,《古辭辨》指財物的調(diào)劑,所謂“征調(diào)”“調(diào)度”。
“咥”有兩讀?!皢A”一讀:“《廣韻》許既切,曉母,未韻,去聲。”《詩經(jīng)·衛(wèi)風·氓》:“兄弟不和,咥其笑矣?!瘪R氏認為“咥”字大笑也,內(nèi)動字,非。毛傳:“咥咥然笑也?!薄锻趿艥h語字典》:“咥,大笑的樣子?!?咥應(yīng)是狀字?!皢A”二讀:“《廣韻》徒結(jié)切,定母,屑韻,入聲。”外動字,如《易經(jīng)·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咥”猶言咬,咥人為述賓結(jié)構(gòu),及物動詞?!皢A”一讀和“咥”二讀的音變涉及聲、韻、調(diào)的三種音素。
“剽”有兩讀。“剽”一讀:“《唐韻》符消切,并母,宵韻,平聲。”名字,如《爾雅·釋樂》:“大鐘謂之鏞,其中謂之剽?!笔柙疲骸捌洳淮蟛恍≌呙狻薄!柏狻倍x:“《唐韻》匹妙切,滂母,笑韻,去聲。”剽有兩義,一為外動字,二為靜字?!妒酚洝た崂袅袀鳌罚骸皣L與張次公俱攻剽為群盜。”剽,即搶劫,及物動詞?!稘h書·地理志》:“自全晉時已患其剽悍?!必夂?,輕捷驍勇,靜字?!柏狻钡膭幼趾挽o字同形同音,也就是說詞類的不同,并不一定涉及音變?!柏狻币蛔x和二讀的音變涉及聲母和聲調(diào)。
“還”有兩讀?!斑€”一讀:“《廣韻》胡關(guān)切,匣母,刪韻,平聲。”內(nèi)動字,如《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爾還而人,我心易也。”還,回來,有形動字,為不及物動詞?!斑€”二讀:“《廣韻》似宣切,見母,仙韻,平聲?!眱?nèi)動字,馬氏說同“旋”?!抖Y記·禮運》:“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弊ⅲ骸暗嘟K而還相始,如環(huán)無端也?!边€,意為周而復始?!斑€”一讀和二讀,聲、韻不同,皆為內(nèi)動字,詞義不同。
“慶”字有“陽韻”和“映韻”兩讀?!皯c”一讀:“《廣韻》丘敬切,溪母,映韻,去聲?!瘪R氏認為屬去聲“映韻”的“慶”字為動字,意為慶賀?!吨芏Y·春官·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疏:“謂侯國有喜可賀,王使大夫以物賀慶之。”“賀慶之”述賓結(jié)構(gòu),“慶”為及物動詞?!皯c”二讀:“《集韻》墟羊切,溪母,陽韻,平聲?!薄兑住の难浴罚骸氨赜锈艖c?!薄皯c”訓“?!?,馬氏認為是名字。“慶”一讀和二讀是變韻、變調(diào)區(qū)別詞義。
“數(shù)”字有“遇韻”和“覺韻”之別。“數(shù)”一讀:“《廣韻》色句切,審二母,遇韻,去聲。數(shù),禮數(shù)。”名字,如《易節(jié)》:“君子以制數(shù)度議德行?!薄墩x》曰:“數(shù)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yōu)劣。君子像“節(jié)”,以制其禮數(shù)等差,皆使有度;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數(shù)”二讀:“《廣韻》色角切,審二母,覺韻,入聲?!薄抖Y記·祭義》:“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睌?shù),頻數(shù),靜字?!皵?shù)”一讀和二讀的韻母和聲調(diào)不同,區(qū)分了名字和靜字的詞類。
“選”字有“獮韻”和“霰韻”的區(qū)別?!斑x”一讀:“《廣韻》先兗切,心母,獮韻,上聲?!蓖鈩幼?, 如《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边x賢,述賓結(jié)構(gòu),選擇賢能的人為及物動詞?!斑x”二讀:“《康熙字典》注:選,宣練反,心母,霰韻,去聲?!笔軇幼?,如《禮記·王制》:“命鄉(xiāng)論秀才,升之司徒,曰選士。”選士即被選上的優(yōu)秀人才,據(jù)馬氏對受動的定義是“受者居主次,則為受動字,明其以受者為主?!保ǖ?60頁)“凡外動字之止詞變?yōu)槠鹪~,是即外動字之轉(zhuǎn)為受動矣?!保ǖ?56頁)受動字所牽涉的只是“次”的問題,由賓次轉(zhuǎn)為主次,而其動字的性質(zhì)不變,同樣是及物動詞。
“塞”字有“代韻”和“德韻”的區(qū)分。“塞”一讀:“《廣韻》先代切,心母,代韻,去聲。”名字,如《禮記·月令》:“備邊竟,完要塞?!比?,邊界?!叭倍x:“《廣韻》蘇則切,心母,德韻,入聲。”《禮記·月令》:“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薄伴]塞”為填也,指天地各自閉塞不通,外動字。兩“塞“字以韻和聲調(diào)兩音素的不同區(qū)分名字和動字。
六、從音變構(gòu)詞看詞義歸類的問題
馬氏從辨音的角度來探討動詞的性質(zhì)和詞類的分別,是很有見地的,但對某些由詞類音變而導致的詞義變化,似乎探討得不夠細致,因此,有某些例字的意義歸錯了詞類。這一節(jié)將討論此問題。
(一)重言詞義的歸類問題
馬氏在談到“重言”的語義問題時,通常是把重言拆開,以單音節(jié)看它的語義歸類。他舉過的例字有“語語”“采采”和“籍籍”?!对娊?jīng)·大雅·公劉》:“于時語語?!瘪R氏認為上聲的“語”為內(nèi)動字,言論也。疏:“直言曰語,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墩f文》:“論也。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為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yīng)答。”“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語者相應(yīng)答”,單音節(jié)的“語”應(yīng)是自反動字,即外動字。然而此句中的“語”并非單音節(jié),而是重言“語語”,唐莫堯說“語語”,即笑語貌。所以,“語語”應(yīng)是狀字。
《詩經(jīng)·周南·卷耳》:“采采卷耳。”馬氏認為上聲的“采”字為外動字,他和前例一樣把重言的“采采”拆開,從單音節(jié)看它的語義。唐莫堯認為“采采”即燦燦,青青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此詩及《芣莒》詩俱言采采,蓋極狀卷耳、芣莒之盛。”丁聲樹(1940)關(guān)于《詩經(jīng)》“采采”的解釋是:“采采一辭以往有兩種不同的注釋,或釋為外動字,訓為‘采而不已,或釋為形容詞,訓為眾盛之貌?!匀对姟分笾畣窝浴安伞闭咂淞x雖為“采取”,重言“采采”必不得訓為“采取”,遍考全《詩》,外動詞絕未有用疊字者,此可證“采采”之必非外動字矣?!倍∈现赋隽恕爸匮浴辈荒懿痖_為單言來看它的詞義?!爸匮浴北硎緞釉~義是后起的,關(guān)于這一點,徐通鏘(1998)說:“竊疑周秦以上疊字之在語言中者,其用雖廣,而猶未及于外動詞,外動詞只有單言,尚無重言之習慣,故不見于載籍,降及漢代,語例漸變,疊字之用浸以擴張,向之未施于外動者今延及于外動字?!毙焓系目捶ㄗC明了漢代以前,重言沒有表示動詞義的,它后來擴張為動字也是漢代以后的現(xiàn)象。唐莫堯認為“采采”應(yīng)是青青貌,以言卷耳之貌,即“嫩鮮鮮的卷耳菜”,所以“采采”應(yīng)是狀字或是狀態(tài)形容詞。
“咥”字,去聲,大笑也,馬氏認為是內(nèi)動字?!对娊?jīng)·衛(wèi)風·氓》:“兄弟不和,咥其笑矣?!泵珎鳎骸皢A咥然笑也”。《王力古漢語字典》:“咥,大笑的樣子?!惫省皢A”字應(yīng)是狀字,以貌“笑”的樣子。
(二)單言詞義歸類的問題
去聲“始”字,方始之始也。馬氏認為是動字?!抖Y記·月令》:“桃始華”,“蟬始鳴”??疾臁笆肌弊衷谠牡暮猓莿幼??!奥菇墙猓s始鳴。”“始雨水,桃始華?!泵卧唬骸氨臼贾?,上聲,《易》資始、大始之類是也。方始為之始,去聲。”《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方才”的解釋是“方始”:“副詞,表示時間或條件關(guān)系,跟‘才相同而語氣稍重。”這兩句可譯為“鹿脫下頭的角,蟬方才鳴叫。開始進入雨水節(jié)氣,桃樹方才開花?!薄笆肌痹诰渲袘?yīng)是表示時間或條件關(guān)系,應(yīng)理解為方始的意思,即“為之始”,是狀字。
“施”字,去聲,喻四母,寘韻,馬氏認為動字?!睹献印るx婁下》:“施從良人之所之?!薄墩f文》:“從,隨行也。”《王力古漢語字典》:“施,逶迤。”施即“逶迤”是狀字,“從”才是外動字。
“汙”,平聲,名字?!对娊?jīng)·小雅·十月之交》:“田卒汙萊?!薄墩f文》:“濁水不流也。一曰洼下?!薄皼@”有兩義,一是動詞,濁水不流,哀都切,影母,模韻,平聲;二是名詞,洼下,烏瓜切,影母,麻韻,平聲,二義是以韻不同有別。在此句中“汙”的字義是動詞還是名詞?據(jù)朱廣祁《論稿》的解釋:“汙萊,用作動詞。”故“汙”應(yīng)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要”,平聲,馬氏認為是外動字?!墩撜Z·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睏钣龇颉斗e微居小學述林》:“要為約的借字,約,窮困之意。”《王力古漢語字典》:“約與富庶相對指貧窮?!薄耙痹诖司鋺?yīng)是窮困的生活,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射”字,厭也。馬氏認為是靜字?!对娊?jīng)·大雅·思齊》:“無射亦保?!碧颇獔蛘J為“無”是助詞,“射”為幽暗。馬瑞辰《通釋》:“古射字與夜、夕字疊韻亦通用?!杂邪第ぶ狻!薄稄V雅》:“昔、夜,暗也。”“無射亦?!奔床幻黠@的事能注意到?!吧洹庇捎陌狄隇椴幻黠@,非厭也。馬氏解釋有誤。
“出”字有去、入兩讀。《正韻》云:“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瘪R氏認為入聲的“出”字是自出,內(nèi)動;去聲的“出”字是非自出而出之,外動。然而馬氏并沒有舉例說明“出”字的內(nèi)外動之別。入聲的“出”字也表名字,《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出”,指外甥,名字。
馬氏在論動字辨音時,只是從音異的角度去區(qū)分詞義或詞類,他并非從原始詞和滋生詞的音變構(gòu)詞的角度去看詞義,所以我們只能從音異的角度得知詞義、詞類的不同。到底哪個是原始詞、哪個是滋生詞,馬氏沒有進一步的論述。這也是馬氏論音變構(gòu)詞的局限。
七、結(jié)語
總結(jié)馬氏所論述的音異區(qū)分詞義和詞類的例字,我們得知區(qū)分動字和其他字類者可以通過簡單或復雜的音變方式。換言之,字類之間的區(qū)別可以通過聲、韻、調(diào)其中一種的音變方式,或超過一種音素以上的音變方式來達到構(gòu)詞或區(qū)別詞義的目的。馬氏在動字辨音方面花了較長的篇幅討論這個問題,這對我們理解古人如何通過音變來構(gòu)詞是很有啟發(fā)的。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王海.馬氏文通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3]沈兼士.廣韻音系(全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孫玉文.漢語變調(diào)構(gòu)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唐莫堯譯注.詩經(jīng)新注全譯(增訂本)[M].成都:巴蜀書社,2004.
[6]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1.
[8]徐通鏘.自動和使動——漢語語義句法的兩種基本句式及其歷史演變[J].世界漢語教學,1998,(1).
(黃靈燕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 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