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諾
摘要:人權進入國際法領域是國際法治的進步。主權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而維護人權又是國際法的根本宗旨,二者的關系確實是多須考量。但是如果單方面認為“人權高于主權”,顯然缺乏國際法依據(jù),是對主權與人權關系的歪曲。
關鍵詞:主權;人權;人權的國際保護
中圖分類號:D98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14-0077-02
“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作為人而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或者說是指人人基于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平等、自由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權利”。而國家主權是指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其內外事務的統(tǒng)治權力,是國家的固有權利和根本屬性。人權與主權是國際人權法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在國際人權法產(chǎn)生之前,人權專屬國內管轄,由各國據(jù)其主權自主處理。而人權進入國際法領域,人權的國際保護與國家主權問題就成為論爭的焦點。因為人權的國際法保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包括著尖銳的政治斗爭與外交斗爭。尤其是一些發(fā)達國家,以保護人權的口號,否定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甚而使用武力,“人權高于主權的理論”究竟可以走多遠?
從理論上說,基于享有人權的主體可以把人權分為以個人為主體的個人人權,和以某類社會群體、民族、國家等為主體的集體人權。個人人權主要是個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權利。集體人權如兒童、婦女的權利,民族自決權、種族平等權等。
首先討論個人人權的國際保護問題,尊重和保障個人人權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各國政府都有責任致力于改善自身的人權狀況。由于各國的國情(民族傳統(tǒng)、政治制度、文化差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所設定的人權標準不一。雖然存在著普遍性的人權價值,如自由、平等、公平等,但基于各國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礎上對人權的理解也必然不同。認為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具有共同的個人人權標準,存在著統(tǒng)一的國際人權,或把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標準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這本身就無視人權的文化性特征,歪曲了人權維護人的最基本權利的原始出發(fā)點,演化為極具功利色彩的霸權主義。雖然各國對人權內容的規(guī)定重點不一,但都在不斷充實和更新。
但人權一方面作為個人的基本權利,其也具有共似性,一國基本權利的肯定和實現(xiàn)程度不再是按該國封閉的標準判斷的事,基本權利基本的普遍性標準開始在國與國的交往中發(fā)揮作用。但任何國情差異、經(jīng)濟落后也不能也不該成為無視個人人權尊重的借口,在個人人權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和認同的情形下,不能孤立地強調主權價值,必須保證對生命權、生存權在內的基本人權的堅定捍衛(wèi)。而事實往往證明,無視對個人人權尊重的國家在當今這個世界,多是獨裁落后的國家;給予人權以充分尊重的國家和地區(qū),往往能夠調動公民自我發(fā)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國家的發(fā)展進步強大可以依托人民自我發(fā)展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而完成。所以原則上國際社會不干涉各國的個人人權問題,由其自主處理,但是國家必須保證在其國家可以承載的范圍內給予個人人權以充分的保護。
接下來討論的是集體人權的國際保護問題,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是依照人權主體的不同而對人權所作的一種分類。其權利主體是某一類特殊社會群體,或某一民族、某一國家。集體人權又包括國內集體人權與國際集體人權兩類。國內集體人權,又稱特殊群體權利,主要是指:少數(shù)民族的權利、兒童的權利、婦女的權利、老年人的權利、殘疾人的權利、罪犯的權利等等。國際集體人權,又稱民族人權,按照現(xiàn)今國際社會通常的理解與承認,它主要是指民族自決權、發(fā)展權,此外還有和平與安全權、環(huán)境權、自由處置自然財富和資源權等等。
一、關于特殊群體權利的保護問題
“國際人權保護制度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表明,對于人權的保護僅僅依靠一個國家的內部機制是不夠的,除此以外,還需要有各個國家在國際層次上的合作。而為了進行這種合作,它們必定要承擔一定的國際義務,甚至要接受國際社會的監(jiān)督,在這一意義上,各國處理其人權事務的主權權利不能不受到某種限制?!倍?zhàn)結束以來,由于國際社會的不懈努力,有關的各專門領域的人權保護機制逐漸得以形成、發(fā)展和完善,各國相繼在禁止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和種族滅絕,保護難民權利,禁止歧視婦女和保護婦女權利,保護兒童權利,國際人道主義法等各個專門領域建立了種種人權保護制度。表現(xiàn)為由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專門性人權保護公約,根據(jù)條約必守原則,凡參加的國家都必須按照公約的保護方式進行,而且即使國家沒有參加有關人權公約,根據(jù)國際習慣仍需承擔義務,甚至很多都具有了國際強行法的性質,禁止販賣奴隸、禁止販賣婦女兒童、保護戰(zhàn)俘、禁止種族滅絕種族歧視,違反了上述,不僅構成了國際犯罪且要承擔相應的國家責任,不能以內政為理由逃避國際社會的
干預和制裁。但不能據(jù)此片面地得出結論,認為人權高于主權。
二、關于民族人權的保護問題
長期以來,美國將自己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年復一年地發(fā)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進行
指責,對別國進行干涉和丑化。如2003年4月美國在沒有征得安理會的同意下發(fā)動了對伊拉克的戰(zhàn)爭,其出發(fā)點是以伊存在大規(guī)模核武器為借口解放伊拉克人民。戰(zhàn)爭并沒有給伊拉克人民帶來更好的生存條件,相反,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國民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這是明顯的踐踏人權的現(xiàn)象。以民族自決權為例,民族自決權是指被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殖民地人民取得民族獨立的權利,也泛指一個民族不受外族統(tǒng)治干涉、決定和處理自己事務的權利。一切民族都有自決權,根據(jù)這項權利,一切民族在排除外來壓迫和干涉的情況下應自由決定自己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在現(xiàn)代國際法上,民族自決權是受國際法保障的法律權利?!斑@種權利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所有國家均承擔義務,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礙、干涉、破壞或剝奪此項權利,否則即構成國際不法行為,有關行為國應承擔國際責任?!泵褡迦藱鄦栴}一般牽涉的是各國自己的內部事務,即本國的內政問題,國際社會的某些國家不能以人權為借口橫加干涉。
“新的國際人權法滲入國家的單一整體,但是它基本上仍為該國家體系所包容,并尊重其公理和傳統(tǒng)?!比藱鄦栴}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主權范圍內的問題。由各國根據(jù)其主權自主處理,國家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來實現(xiàn)人權,并通過國內立法、司法、和行政措施對遭受人權侵犯的人給予救濟。雖然人權問題進入國際法領域,各國承擔保護和促進人權的國際義務,并不意味著這些權利可以直接受現(xiàn)代國際法的調整而不再成為各國內政,也不意味著某個人的人權受到本國當局的侵犯,就必然構成外部干涉的理由。所以不加區(qū)別的認為人權高于主權,主張人權的國際保護,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參考文獻
[1]邵津主編.國際法[M].北京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中心編.國際法研究中心卷[M].方志出版社,2007.
[3]周忠海主編.國際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4][美]路易斯·亨金,張乃根,等譯.國際法:政治與價值[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信息:劉諾(1987- ),女,河北衡水人,吉林大學法學院200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