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他非常重視人的道德品行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提升,兩千年來對華夏子孫的行為處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曰“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諸葛亮曰“非淡泊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范仲淹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代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們既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維護者,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者。
《陋室銘》《愛蓮說》這兩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有很大相同之處,他們都在宣揚君子文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注釋儒家文化的意義、生存的意義。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知識分子)不論是在政治實踐,還是在地方教化、文化活動中始終自覺傳播并實踐著中華文化的道德價值觀,使得這些道德價值觀融化到一切文化形式之中,他們始終把傳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維護中華文化的生命作為天職。劉禹錫的《陋室銘》、周敦頤的《愛蓮說》可以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宣揚的君子文化。
劉禹錫,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出生于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家學的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胸懷大志。他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入仕以前,自稱“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獻權舍人書》)?!度A山歌》中“明志”說:“能令萬國人,一見換神骨……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比胧艘院?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久蓄“報國松筠心”的他很快成了“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
正當他意欲大展宏圖之時,誰知天有不測之風云。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zhèn)的強烈反對?!坝镭懜镄隆笔≈?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輾轉于巴山楚水之間,開始了長達二十三年的貶官之路?!堵毅憽肪褪莿⒂礤a貶官朗州遭受勢利小人多般刁難之下寫下的一篇憤然之作,并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立于陋室前,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文章開頭,他就運用類比立論,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向那些勢利小人表明了自己的抱負和情操,告訴他們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在文章最后突然連舉三位古賢人進一步證明陋室不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例證,其實也是自比古賢人,自比君子,作者引用孔子的這句話時省去了“君子居之”四字,該句語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蛟?‘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從劉禹錫所推崇的這些古賢人,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的志節(jié)高尚,他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那么劉禹錫心目中的君子又是具有怎樣道德情操的人呢?他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君子呢?先來了解“南陽諸葛廬”,諸葛亮人稱臥龍,有匡世救民之志,定國安邦之才。曾一度隱居南陽,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十年磨一劍,終于等來了明君。“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范。足見劉禹錫認為君子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固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德;接著來了解“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揚雄。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后,揚雄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趨炎附勢、攀附權貴、同流合污,而是埋頭著書。足見他認為君子還應該像揚雄那樣具有“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君子謀道不謀食”的美德;最后,我們來了解一下劉禹錫心中的“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學生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是君子?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夫子自道也?!笨鬃拥拇笸f、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在人類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輝,被后世尊為至圣,萬世師表??鬃泳褪悄谴笕省⒋笾?、大勇之君子。足見劉禹錫心目中的君子還應該像孔子那樣具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理想人格。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殊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稅凵徴f》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省星子縣)任職時寫的。在此期間,他曾親自率領屬下在舊南康府署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他愿自己的生命就像那池中圣潔的蓮花。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誠如黃庭堅所說的那樣,周敦頤有著如蓮一般的品格。他一生為官30載,卻兩袖清風;雖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但是造福一方百姓,美名遠播。為官期間還一邊著書立說,成為理學的開山鼻祖,功蓋孔孟之間,被后世帝王尊為人倫師表。他一生都在實踐著孔圣人“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的教誨。
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正是他心志純潔、潔身自好、胸懷磊落所散發(fā)出的精神芬芳,也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他渴望自己成為像蓮一樣的君子。這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明證,作者分別把菊、牡丹和蓮花稱為花中的“隱逸者”、“富貴者”和“君子”,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把借花喻人的用意點了出來,然后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真可謂一唱三嘆,感慨真正隱逸的高士少,感慨貪慕富貴的俗人多,更感慨于像他一樣具有蓮的品格的人實在太少,同時也巧妙地諷刺了那些對榮華富貴趨之若鶩的世俗之人。
對君子人格的追求是傳統(tǒng)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他們一直是清醒的追求者,讓生命走向真善美,成為一首吟誦不完的最美的詩,是他們超越俗世、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
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與精神境界
面對現(xiàn)實的重重矛盾,儒家文化能使知識分子在出世與入世、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平衡,是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孔孟的生存哲學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來說是他們能夠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始終保持一種進退有度、寵辱不驚的處世態(tài)度和剛柔并濟、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的精神原動力。走進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我們就能夠觸摸到他們高尚的靈魂。
雖然劉禹錫命運多舛,被一貶再貶,被迫三次搬遷,但他仍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彼潞锥瘸粮?貶官時間長達二十三年,有詩為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彼麕缀跬耆闪顺⒌臈墐?漫漫的貶官之路,情何以堪?但是他悔也不改其志,即使被貶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脫俗,頗有翩翩君子之風,始終保持人格的尊嚴和對生命的熱愛。
他愛這“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陋室,讓他能獨享這份遠離喧囂的幽靜清雅;他愛這“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陋室,讓他享受這份來自鴻儒的儒雅;他愛這“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陋室,讓他享受這份超然物外的清心寡欲;他愛這“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陋室,讓他享受這份沒有繁弦急管、沒有俗務纏身、不受羈絆的閑適和寧靜。陋室主人雖身居陋室卻自得其樂,他為陋室中清幽閑適、高雅脫俗的生活而滿足,為自己能夠像古代賢者一樣居陋室而感到自豪?!堵毅憽繁憩F(xiàn)了陋室主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
賢者劉禹錫在這間小小的斗室里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朋友,精神的家園。而賢者周敦頤在“一花一世界”里也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凈土,詩意的棲息地。他寫了三種花,實際是寫三種人,一種是隱逸之人,一種是追求榮華富貴之人,一種是人中君子。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花中君子”。他愛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愛她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愛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蓮花,愛她剛正不阿、特立獨行的品質;他愛這“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蓮花,愛她不事張揚、正直孤傲的品質?!皭凵彸亍钡闹魅私枋嵉纳徎ū磉_了自己對君子人格的向往,對追名逐利、貪圖富貴的世俗生活的鄙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他們追求自我心志高潔的宣言,是他們超越現(xiàn)實、精神境界獲得升華的明證。滄海桑田,逝者如斯,先賢智者早已化作歷史的塵煙,然而《陋室銘》《愛蓮說》卻光照千古,流芳萬代。
因此筆者認為在解讀文本時應牢牢把握兩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似之處,從解讀像劉禹錫、周敦頤這樣的君子入手,引領學生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從而了解君子人格,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宣揚的君子文化。
劉文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臨海。本文編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