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松
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我們每天都行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向我們涌來。讓我們無法拒絕。在我們對信息進行篩選時,總覺得很多信息沒啥意思,不想看,不想聽。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信息確實價值不大,二是標題太過平庸。對眼球缺乏吸引力。而面對后者,我們就應(yīng)該在新聞標題的提煉上下工夫。將新聞的“核”提煉出來,使新聞的價值最大化。
本文所引用的標題均為《大河報》多年來獲總編輯獎的優(yōu)秀標題。
正確理解新聞的“核”
“核”,是最內(nèi)在的東西,按照字典上的解釋,“核”是果實中間堅硬的部分,里面包著果仁,即種子。核總被一些外在的東西包裹著。核心,即中心,事物中起主導作用的部分。從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層意思:一是核很重要,是精華部分:二是它被包裹著,不易被發(fā)現(xiàn)。要發(fā)現(xiàn)“核”,找到“核”,認識“核”,必須將它的外衣一件件地解開,透過現(xiàn)象找本質(zhì)、找精華、找最出彩的部分。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核”,得借助我們的思想利器和業(yè)務(wù)利器去發(fā)掘。
2005年7月,筆者曾做過這樣一個新聞標題:《他在校學習成績優(yōu)異背母打工為母治病事跡感人廣為流傳受到省委書記徐光春的高度贊揚(引)“當代孝子”孝感天下(主)》。找準這則新聞的“核”,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設(shè)計了很多種方案,都被自我否定了,最后剩下這個備選。一個同事見后,說這個標題太冒險,應(yīng)該做成《“當代孝子”情動綠城》才保險。我請求了值班老總,他毫不猶豫地說:“用前面那個。‘孝感跟孝行有關(guān),用得很妙。”后來,這個有爭議的標題獲得了當月的總編輯獎。
用不同的手法體現(xiàn)新聞的“核”
要想找到新聞的“核”,就要進行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提煉的過程是痛苦的。提煉之時,我們要搞清楚新聞之“新”,也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時段、不同形態(tài)、不同聯(lián)系、不同發(fā)展方向,找到了這些,就離新聞的“核”不遠了。然后再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過去作文講究“文眼”,我覺得做標題也應(yīng)該講究“題眼”,有時“題眼”就是新聞的“核”。
2008年2月11日鋼擬的《南方大雪“凍壞”鄭州水果市場》和2004年12月劉春香擬的《九級大風,刮得鄭州直打“冷顫”(主)今天風力減至三級,但氣溫將由昨日的-8.3℃降至-10℃(副)》有異曲同工之妙。前一個標題,“凍壞”是題眼;后一個標題,“打‘冷顫”是題眼;2008年6月聞向東擬的《公款稀里糊涂埋單老總明明白白上當(主)騙子收高額評審費評假院士,因有公款開支,不少國企老總明知是騙局,卻“自愿”受騙(副)》,“自愿”一詞用得很到位,點出了新聞的“核”。
運用修辭手法是揭示新聞內(nèi)核的主要手法之一。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等,可以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給并不直接的思維架上一座橋,讓人由表及里,直達核心。運用得好的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精神上產(chǎn)生愉悅。
2007年12月彭長香擬的《三門峽天鵝湖曾是白天鵝的冬季樂園,而今白天鵝紛紛遷居別處,有關(guān)人士探因——(引)白天鵝緣何舍棄“快樂老家”?(主)》,2007年10月張震擬的《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記者招待會朱之鑫介紹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引)收入分配差距是“成長中的煩惱”(主)》都是這樣的題,引用的“快樂老家”和“成長中的煩惱”給人以形象感。新聞的核心是:白天鵝為啥離開“快樂老家”;收入增長了,差距又成了“煩惱”。標題引領(lǐng)著讀者閱讀,加深了讀者對新聞的理解。
比喻在修辭手法中運用得最多,效果也最好。在擬制標題的過程中,運用比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005年7月龐紅衛(wèi)擬的《海棠過河南要開惡之花?(主)5號臺風“海棠”威脅我省,各地啟動預(yù)案防大汛(副)》,2005年3月呂進擬的《駐馬店一男孩拒絕救助站工作人員送其回家,說——(引)爸爸叫“麻將”媽媽叫“電視”(主)》讓讀者過目不忘,原因就在于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人們通過喻體聯(lián)想主體,形象感油然而生。
有時用大白話也能做出好標題。2004年11月龐瑞妍擬的《浴池老板:讓異性瞧瞧怕啥?》是一個口語化的標題,基本上沒有修飾,但非常準確地揭示了新聞的“核”。
揭示新聞內(nèi)核要處理好三種關(guān)系
在擬標題時,有時會把新聞最精彩、最亮麗、最核心的那部分,加以放大渲染,可以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有些關(guān)系一定要處理好。
一是既要信息量大又要短小精悍。信息量大是說標題的外延要大,盡量把重要內(nèi)容都包容進去。2006年5月王站營擬的《連說26聲“屬實”和5個“對不起”(主)受賄63.6萬元的南陽市二中原校長被判11年,在法庭上表示“深深懺悔”(副)》,標題中多處使用數(shù)字,信息含量很大。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標題都要大而全,有時短小精悍就是美,這樣的標題需要進行提煉加工。2005年5月彭長香擬的《失主因怕報復,執(zhí)意放走被擒住的小偷,群眾怒斥失主(引)“你比小偷還可惡”(主)》選取的參照物是“小偷”,通過巨大反差,將“放走被擒住的小偷”者的“可惡”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是既要形象又要準確。好的標題生動形象,能把主體的精神面貌和氣質(zhì)凸顯出來。2006年7月楊化濤擬的《洪水中歸來淚水里相見》,由“洪水”到“淚水”,抗洪英雄的艱辛躍然紙上。2006年12月彭長香擬的《福利院的老人問送來棉被、餅干的婦女:你是哪一級的高級女干部?(引)俺是保姆,女兒“派”來的!(主)》,新聞本身并不起眼,但編輯妙筆生輝,一個“派”字讓該婦女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自覺不自覺地突出了女兒的形象?!芭伞弊钟玫梅浅蚀_。
三是既要出新又不能過分。編輯記者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發(fā)現(xiàn)事件的亮點,把新聞的閃光點突出在標題里。2008年7月龐瑞妍擬的《學校給教職工下達招生任務(wù):招不夠,罰款;招不到,停崗!r引)老師睡夢中還在“忙”招生(主)》,“忙”字極富表現(xiàn)力。這里要很好地把握住度,不能過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