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庵
這些年出了不少關于書的書,讀來都有意思。但我總有一點不滿:書這碼事兒,有寫書——出書——賣書——買書——讀書一系列環(huán)節(jié),進而言之,“寫書”又涉及作者,收入,“出書”涉及編輯、校對、裝幀設計,“賣書”涉及書店,“買書”涉及收藏,“讀書”涉及評論,此外還有審查、評獎,等等;而作者囿于一己見聞,往往只說到其中一小段兒。譬如收藏家注重版本,出版社當初推出某種版本時有過何等考慮,他就未必知曉了。我一直期待著有一本書,能夠把書的來龍去脈都給講講,而且生動具體,要言不煩,不板面孔,如道家常——最近讀到李長聲先生的《日下書》,可謂于愿足矣。
作者說:“朋友金子勝昭笑問:年將不惑,那你打算做什么?便答日:專攻日本出版文化史?!?《二十年販“日”記》)他的研究著作迄未完成,卻寫了一系列隨筆。然而隨筆也正是有這個做底子才寫得好,也就是說,有大品的分量,小品的態(tài)度,何況作者是文章高手,筆下特別有股瀟灑勁兒。李長聲先生向被稱做“知日派”,這大概為有別于“親日”或“反日”而言。其實彼此并不在同一層面。我讀作者的文章,有氣量,有見識,有材料,有趣味,“親日”或“反日”并不需要這些,借用《莊子?齊物論》所說,它們那是“大知閑閑”、“大言炎炎”。至于作者說“當初有志于撰寫日本出版文化史,很留意數(shù)據(jù),而此一時彼一時,數(shù)據(jù)反倒變成了閱讀的累贅?!蔽业褂X得“數(shù)據(jù)”恰恰構(gòu)成隨筆里的“干貨”,否則寫隨筆豈不成了扯閑篇兒了。而作者講的“出版文化”,已將有關書的整個流程涵蓋在內(nèi)。正如其所說:“日本出版之豐富,之精美,之繁榮,對我的震驚蓋過了文學印象?!钡矊悬c興趣的人,讀了總能長些見識。
作者說:“倘若這些隨筆似的東西有助于業(yè)內(nèi)人士了解日本書業(yè),又能讓業(yè)外的讀者窺見一下出版內(nèi)情,平添些讀書的樂趣,那真是望外之喜。”我也在出版界混過些日子,憑一己經(jīng)驗,以為就中可資借鑒之處頗多。譬如書中所講“文庫”、“全集”、“新書”,以及“匿名書評”等,我們都不妨采取“拿來主義”。說來過去中國的出版人也曾學過幾手,譬如趙家璧說:“那時,我常去內(nèi)山書店,有時為了去看望魯迅先生,有時專誠去瀏覽新到的日本文藝書。我雖不通日文,但從書名和內(nèi)容的漢字部分,也還能粗知大概。內(nèi)山老板見我喜歡書,經(jīng)常送我一些日本出版商印發(fā)的圖書目錄和成套書的宣傳品。我回家后,燈下枕邊細細翻閱,頗有啟發(fā)。我看到日本的成套書中有專出新作品的,也有整理編選舊作的,名目繁多,有稱叢書、大系、集成或文庫之類,范圍很廣,涉及文學、藝術等各個部門。其中有一套整理編選近代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大套叢書,都不是新創(chuàng)作,而是已有定評的舊作的匯編,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編輯憶舊?話說(中國新文學大系>》)于是便有了所主編的皇皇十卷《中國新文學大系》。我讀《日下書》,才明白他是受了日本“全集”的影響。以后我們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拉丁美洲文學叢書”等,走的也是這個路子。但據(jù)作者介紹,日本此外還有“文庫”和“新書”兩種形式?!叭毡境霭嫘袠I(yè)慣行把圖書類分為單行本、文庫、新書、全集等。文庫本平均價格約為單行本的一半。先印行利潤高的單行本,賺足了之后再考慮出文庫本,細水長流。不少文庫版圖書一印再印,發(fā)行量驚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