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仁
【摘 要】“興趣”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上講,它是指人對某事物產生的愿意接近,探究或實踐的情感狀態(tài)。心理學上講,它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帶有濃厚主觀情緒的對相應對象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興趣的形成帶有偶然性、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教學活動 中學生 學科興趣
“興趣”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上講,它是指人對某事物產生的愿意接近,探究或實踐的情感狀態(tài)。心理學上講,它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帶有濃厚主觀情緒的對相應對象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興趣的形成帶有偶然性、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那么,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感受。
一、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設靈活機趣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文喆認為,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是學習者能否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崔充郭所歸納的“好課”標準為“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怎樣做才得以體現以上標準呢?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基于此,筆者認為,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設形式靈活,機趣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引領者,設法構建“好課”理論。走下講臺,和學生齊研共討,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時時保持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留給學生空間,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引領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真正做到自我的情感投入。選用情感性語言,互動的表情,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即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產生對該學科的濃厚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采用形式靈活、機趣多變的教學方法也是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進行換位思考,變“我要講”為“讓他說”,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如一篇課文的教學,在課前可讓同學們自己去備課,要求把自己從中體會、感悟到的東西拿到課堂上講給大家。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大為增強,想防設法地去查找資料。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演講,獨到的認識可獲得同伴們的掌聲鼓勵,在自我的能力、知識點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時,為了自己今后更精彩的表演,學生的求知欲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學習興趣相應變濃。如上“講題法”……凡此種種??傊?,形式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適時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
教育是“用心靈呼喚心靈,是用情感激發(fā)情感,是用智慧啟迪智慧、是用人格塑造人格”即
“用生命影響生命”。作為一名學科教師,是否與學生建立起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其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到他的教學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用你心中的“愛”去澆灌這身邊的花朵。多一份關懷、少一份責怪,多一聲問候、少一分呵斥,多一份聆聽、少一份說教,多一份了解、少一份偵訊,多一份真誠、少一份造作,多一份疏導、少一份遏制,多一份引導、少一份教導。彼此之間坦誠相待,把強大的精神感染力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從而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合理需要的滿足也是增強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中學生是具有獨立思維意識、個性發(fā)展意識的人,他們內心深處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認的需要,作為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了解自己所帶班的學生。去了解他們的學科知識層次,去了解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去了解他們的所有需要。從而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滿足他們學業(yè)上的合理需要。久而久之,他們會對你所教學科發(fā)生興趣。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學習興趣的形成是有個性差異的,是教育的一個內化過程,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的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對提高學生學科興趣是有積極意義的??突f,想釣到魚,就要問問魚想吃什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特點將學生組建成若干個活動小組。如課外寫作小組、演講宣講組、繪畫表情組等,分別根據各組特點進行專項訓練,如指導訓練課外寫作小組以創(chuàng)作素材的搜集,寫作方法的探究,語言文字的表達等知識,指導訓練演講組以語音、語氣、表情、情感的投入等。指導訓練繪畫表情組以觀察的方法,繪畫的基本技法等,定期不定期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開展活動。通過活動,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從而對該學科產生了持久的學習興趣。
四、巧設問題,有意留拙,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好的教學是正確的,正確的教學不一定是好的教學。”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一味地追求過程的嚴謹、得體,答案的正確、明晰,除使活動本身顯得呆板而缺少活力外,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巧設問題、有意留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ソ萄Щ疃中,教師可有意地為學生留拙。如在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講解過程中,為了加深或強化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教師有意識地在關鍵處出錯。同時,教師可用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主動對該問題進行探究。這樣以來,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對該問題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此時,教師如果給予恰當的指導或點撥,將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基于此,長期有效的訓練,除可提高教學質量外,對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