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國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使閱讀教學更為有效,就得多關注段篇。當然,關注不是脫離思想內容和生活實際的單純技術性訓練,而是應像劉國正先生說得那樣“結合語言的思想內容,結合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訓練”,具體我們可以運用“猜、評、創(chuàng)、延、融、補、點、分”等方法得以實現(xiàn)。
【關鍵詞】閱讀教學 段篇 篇章結構
一、猜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天資聰穎,好奇心強,喜歡猜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盡可以讓學生猜測文本的寫作順序。這樣既鞏固了有關的篇章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優(yōu)化了課堂的生態(tài)。如霍懋征老師在《月光曲》第一課時中所運用的“猜度”,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中主動完成對篇章知識的復習及對文本高屋建瓴的認識,為深入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礎。
師:課文講的是“傳說”。既然是“傳說”,那就可能是真,也可能是——(生:假)或者有真有假。是群眾中傳說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一定有個完整的情節(jié)。根據(jù)你們過去學過的課文,像這樣的文章,作者一定會按照什么樣的思路來寫?動動腦筋,看誰說得準。
生:可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束來寫。
師:有不同意見嗎?(生沒有不同意見。)
可能是這樣:文章開始有一個——(生:起因),起因也叫故事的——(生:開始),或者叫做故事的——(生:發(fā)生)發(fā)生以后,文章就要——(生:發(fā)展),發(fā)展了,接著會怎么樣?(生:高潮),最后到末了——(生:結束)。
師:既然是一篇傳說的故事,就應該有一個——(師邊說邊板書: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果)的過程,咱們就應該順著這樣的思路來讀。現(xiàn)在大家把書打開。你們先聽老師讀一遍課文,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
初讀課文時的猜度合適實用,再讀課文的過程同樣需要。
二、評
臺灣小語會趙鏡中理事長在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太原賽場觀課后,談到閱讀教學中理解層面的閱讀較多,缺少批判性閱讀。其實,讓我們的學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前提下,評價一下作者的文章,既是一種批判性閱讀,也能實現(xiàn)對篇章的最大關注。這方面,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黃河象》的教學中有很好的詮釋。
師:你們的假想都很細致、科學、合理,一位作家就根據(jù)這樣的推想寫成了這篇文章——《黃河象》。我們來看看他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黃河象》前面寫現(xiàn)實的情況,然后寫假想的情況,最后前后照應又寫現(xiàn)實情況。寫得很細致。
師:能舉個例子嗎?
生:他先介紹黃河象骨骼的形象,再介紹科學家假想的情況,最后介紹是怎樣發(fā)現(xiàn)這具化石的。
生:這位作家對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動作描寫得非常細。比如,老象的右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還不及收回,一下子踩在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進去。
三、創(chuàng)
順敘、倒敘、插敘,續(xù)寫、擴寫、略寫,這些概念學生不一定清楚,但卻一定能用。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在學生完成一定程度的文本感悟后,創(chuàng)設“如果你是作家,你會怎么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能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既實現(xiàn)了文本的再次感悟,又實現(xiàn)了寫法上的有機訓練。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就是將這兩種方法完美融合在一起使用的。還是《黃河象》的教學。
師:這位作家聽了你們的評價,該有多高興啊!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再次轉換角色,你不是科學家了,你是作家。(握手)吳作家,你好?。ㄎ帐郑┳T作家你好!
師:聽了科學家這樣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讓你寫的話,你會怎樣寫?你非得停留在剛才那位作家的那種寫法上嗎?
生:我會先寫老象變成化石的經(jīng)過,然后寫人們挖掘它,最后寫它的樣子(掌聲)。
師:從文章結構上進行創(chuàng)新,很好很好!還有嗎?
生:我先寫人們是怎樣挖掘黃河象的,然后再寫來歷,最后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情況(掌聲)。
……
四、延
如果我們能把字詞教學往下延伸一下,往往就能完成對段篇的關注。浙江省教壇新秀張祖慶老師在教學《在大熊貓的故鄉(xiāng)》時,先出示了“蒼綠幽靜、鳥鳴聲聲、郁郁蔥蔥、泉水清清、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等詞語后,讓學生將這些詞語讀成畫面。
師:讀著不同的詞語,你的腦子里一定會出現(xiàn)不同的景象。孩子們,學詞語就要學會聯(lián)想。這樣就能把詞語學活了。請你把覺得最有味道的詞語讀給大家聽。
師:誰能用這些詞語來介紹大熊貓故鄉(xiāng)的環(huán)境?先自己準備一下。好,請一個同學來說,讓他把我們帶到大熊貓的故鄉(xiāng)。
不光詞語可以延伸到篇章的關注上,句子也同樣可以延伸到篇章關注上。在這點上,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在《鎮(zhèn)靜的女主人》有非常精妙的設計。
教師板書最后一小節(jié):
“大家聽了,都很佩服女主人的鎮(zhèn)定?!闭垖W生反復朗讀這一小節(jié),并改寫這一小節(jié):大家聽了,都很佩服女主人的鎮(zhèn)定。有的說:“__________________?!庇械恼f“________________?!边€有的說:“___________?!?/p>
五、融
有些文本由于其特殊的篇章結構,篇章的關注和文本內容的感知可以同時進行,和諧共融于同一個設計中。著名特級教師張偉老師在《林海》中就有這樣的設計:
1.指名讀課文,讀準字音,說說本課主要內容是什么。
2.自由讀課文,把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畫下來,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些話。
3.按照上述層次給課文分段,并簡單地說出每段都寫了什么。
六、補
有些課文,選入時進行了一定的改動,或在文本內容上留有較大的空白,而這些改動和空白往往也為我們關注篇章提供了契機。我們可以將文本復原或擴充,讓學生與現(xiàn)前文本進行比較,從而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提高學生的文本賞析能力和寫作能力。
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上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原文對小村莊被毀前的美麗景色沒有介紹,毀滅了對讀者心靈震撼不大。有鑒于此,老師在課文第一段增加了如下句子讓學生比較感悟。
“清澈的河水從村前流過,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蔥蔥的樹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這里的空
氣格外清新,莊稼長得很好?!?/p>
七、點
在學生感悟文本的過程中,對篇章知識的看似無意地提及,非但不會破壞課堂的結構美,反而能加強學生對篇章知識的了解及作用的體會,是對“學會理解、學會表達”的很好落實。請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小溪流的歌》中的信手捏來,隨意之筆。
師:很好,請坐。你看它多快活呀,看到誰都向它打招呼,覺得所有的東西都像它一樣快活。那么,你讀了這小節(jié),覺得它是怎樣一條小溪流呢?
生:這是一條快樂的小溪流。
師:好,這是條快樂的小溪流。同學們,第二小節(jié)緊緊圍繞著一條快樂的小溪流哼哼唱唱地不分晝夜地向前奔流這一句來寫,我們就把這句話叫做“重點句”。
學生從孫老師的話語中,明白得不只是“重點句”是怎么會事,更明白了一種段落的構成模式,一種段落的構成方式。
八、分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人為”地請學生合作讀某個段落或整個文本,而這個“合作”,其實是暗合了層次或段落劃分的指引。在追求閱讀教學高效的今天,不失為一條捷徑。這八種策略,應該說對改觀“抓整體少”的問題還是很有效的,單獨或組合使用,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