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福
有這樣一幅畫面:某縣教育局召開加強教學管理、提升教育質量的專題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是全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的校長、教導主任、骨干教師等,會場內,臺下參會者認真記筆記、聆聽并努力領會精神指示,臺上領導的發(fā)言至情至理,鏗鏘有力,不時傳來筆與紙“唰唰”聲,間或也有議論聲以及其他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應該是一次普通會議了。但是,當這位領導說到:一個校長就是一面旗幟,但有的校長一節(jié)課都不上,也不下課堂聽課,整天指手畫腳,不上課怎么知道老師的辛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臺下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持續(xù)3分多鐘。絕大多數參會者的精神為之一振,有兩個女老師將食指、中指、無名指等3個指頭伸直,高高地舉起晃了幾次,有一個男老師為了拍手,將鋼筆掉在地上也不去顧及。
為什么會有如此熱烈的掌聲?為什么臺上領導一句“校長一節(jié)課都不上”居然會引來臺下老師長久的掌聲?
教師反對校長不上課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校長源于教師,教師是校長的第一職業(yè)。首先,作為一校之長,不僅應具有崇高的敬業(yè)精神,而且還應有超人的學識;不僅應善于管理,而且應是教學能手。一些中小學校長原本就是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校長兼課能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要發(fā)展,教師素質提升是關鍵,而教師素質的提升。單靠管理是不夠的,也需要校長的榜樣示范與引領。校長要求老師更新理念,改進方式方法,提高職業(yè)水平,實現自我新發(fā)展,自己卻脫離課堂,這樣既不利于自身專業(yè),也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校長兼課能切身體驗教師勞動價值。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校長上課,深入教學第一線,才能帶頭做好學校的教學工作,才能體驗教師在工作中的甘苦、了解教師和學生的現狀,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在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下,及時調整學校管理,充分肯定教師的勞動價值,讓每位教師都獲得尊重、激勵和發(fā)展。最后,校長兼課會使教師以平衡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工作。倘若校長僅是坐而論道,發(fā)號施令,教師就可能心理失衡,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教師反對校長不上課也有對校長:正作不理解的因素。在教師的眼里,校長風光榮耀,人錢財物簽字了事,左右逢源,上下貫通,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辦不了的事情。其實,老師們只看到了表面,如果深入校長的工作,你會發(fā)現校長也有煩惱:會議多、事務多、文件多、報告多,難題多,苦楚多。而且,沒能得到應有的理解、支持和排解。
苦惱一:既要參加主管部門的常規(guī)會議、專題會議、緊急會議,又要參加政府的農業(yè)、工商、衛(wèi)生等會議,還要參加對口部門單位的安排、協調會議以及一些部門的慶典……學校本身還有教職工政治、業(yè)務學習,行政、黨建會議,教改、教研、教育專題會議。
苦惱二:各種檢查層出不窮,疲于接待。各級主管部門及紀檢、物價、政法、防疫等部門經常到學校來檢查,不誠心招待還真不行,細心準備匯報資料、安排好接待、恭敬匯報、陪同檢查、接受詰問、總結指正,有時還需喝酒、吃飯等。
苦惱三:各種要錢的事情花樣百出,疲于打發(fā)。學校財力本來就非常緊張。訂資料,買圖書、買教學或辦公用品等,沒“來路”還很好推脫,但如果已經講清楚“來路”的就不好處理了,買吧?學校真的沒多少錢,不買吧?今后怎么見有關領導,是不是有利于學校今后的工作。一些機關單位搞什么落成慶典、XX慶典、XX活動,大紅請柬來了,不去還真不好意思,巧舌如簧的公關人員上辦公室來了,還真難讓他們滿意。甚至一些假記者、通訊員等形形色色的騙子,“慕名”而來,要好好報道學校,有些明知道是假的,但不接待不行,有些甚至明示版面費,否則可能會“沒好果子吃”,你的麻煩就接二連三地來了。
苦惱四:文件堆如山,報告寫不完。有主管部門的常規(guī)精神、專題意見、緊急安排,也有政府或部門的政治、思想、紀律、安全等文件精神,每項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建立組織、制訂意見、貫徹落實、安排督導、檢查總結、匯報材料,而學校的編制嚴重缺編。上課教師都不一定夠用,哪有“閑人”寫這些材料呀?很多地方還得校長親自操刀。
苦惱五:總有一些不上進教師,工作不積極,家長不喜歡,學生不尊重,教書教不好,換個崗位既放不下架子也不頂用,調又調不動,留又沒用處,無聊生閑事。
苦惱六:權力不大,責任不小。校長究竟有多大的權力:你無權選配你的班子、調聘你中意的人手、拒絕無為的教師進來、解聘無能的人員出去,你無權用那點少的可憐的經費改造你的校園,但如果出了點什么問題,上級不會理會你學校條件怎樣,教師是不是夠、學科搭配是不是合理、經費是不是夠用……小則批評大則處理。
苦惱七:苦楚無人知,怨氣無處撒,是最受氣的“小官”。上級安排的工作,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否則不會有好果子吃;上級的任務落實以及學校工作的安排,還得和階協調,否則工作推進不力;老師有什么問題或困難,要主動出面解決;學生、家長、校鄰有什么意見,傾心傾聽,全力處理。但誰來解決校長的困難、傾聽校長的苦楚。
教師反對校長不上課也來自教師自身工作的倦怠、壓力等因素。第一,來自社會行業(yè)的不公平。人們都說教師工資高、清閑、還有兩個假期,是令人羨慕的職業(yè)。然而,教師畢竟是最普通最龐大最清貧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群體,沒政治性、經濟性,也沒行政權,有人將教師喻為“社會弱勢群體最無奈的起步”,當教師個體與“同出道”的其他行業(yè)的朋友相比,教師就為自己干了教師而苦惱,別人工資不高但收入高,別人得不到社會的普遍尊重但人們不得不尊重,同齡的人買房買車而教師甘居寒舍、安步當車。第二,來自社會人對教師職業(yè)的苛刻。社會總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待教師而忘卻了教師也是社會人的一分子。因此,教師必須在衣著、言行、舉止上符合教師職業(yè)要求,不但在學?;蚪逃龍鏊羞@樣的風范,而且在公共場所必須這樣約束自己,哪怕是一個人在外散步,否則,一定有人說“這不是一個好老師”。第三,來自學校的的壓力。遵守學校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有的規(guī)章限制老師的行為;參加各種學習、培訓、會議、活動耽誤老師的很多時間;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教學,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與教師教育教學的改進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我,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和不合常理的指標,很大程度增加了教師的身心負擔。第四,家長的不理解。一個教師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家長,大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自己總找很多理由不關心孩子的平時學習,僅看重考試的分數,一旦學生的分數下滑就怪罪教師;一部分家長認為在學校的學生就該學校管,學生學不好就完全責怪老師,這樣的社會現狀直接導致了家長對教師的種種要求:教師要負責孩子的成長、教育、思想、身體、心理狀態(tài)以及安全等等,甚至一些本應由家長行使的監(jiān)護責任也成了教師的事情。第五,來自學生的苦惱?,F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過分關愛,養(yǎng)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不少孩子嬌生慣養(yǎng)、好吃懶做、隨心所欲、任性固執(zhí)、喜歡聽好話、吃不得苦、心理承受力差、說謊、不肯認錯、頂嘴、打架……這些無疑都增加了老師的負擔?,F在單親、離婚、留守等“問題”家庭不斷增多,這些學生基本處于失控狀態(tài),更是老師的心病。更有極少學生總認為自己就是上帝,老師就是為我服務的,甚至打罵教師,完全喪失了尊師的道德倫理。最后是社會負面教育對教師勞動的成果沖擊,臺上十分鐘不如臺下一秒鐘,讀書無用論、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老師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
綜上所述,為更好地提升校長的管理水平,筆者認為校長再忙也應該深入課堂,深入教學第一線,上課、聽課,成為教師的榜樣,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研究型的校長,當然條件允許,校長盡可能少上幾節(jié)課,既不離開教學的第一線,又能保證足夠的精力上好課,更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從校長的實際出發(fā),量力而為,但“甩手”校長要不得。
(作者單位貴州桐梓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