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柱
摘要:在當代平等觀中,人們在關于“什么的平等”這一問題上存有很多分歧。文章從當代平等現(xiàn)爭論的主要問題——“什么的平等”入手,來研究羅納德,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森在平等問題上的爭論。在分析德沃金的“資源平等”和阿瑪?shù)賮?,森的“能力平等”這兩種平等范式的基礎上探討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啞ど钠降戎疇幖捌湓谖鞣綄W界所引起的回應,最后對上述爭論進行評價。能力平等注意到了資源平等所忽視的個人在資源轉化能力上的差異,但能力平等和資源平等一樣都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關鍵詞:羅納德·德沃金;阿瑪?shù)賮啞ど?;資源平等;能力平等
中圖分類號:DQ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09)02-0058-07
在當代平等觀中,人們在關于“什么的平等”這一問題上有著很多分歧,即平等主義的合適目標應當是什么?關于這一問題,當今西方政治哲學界提出了諸多觀點,比如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民主的平等”(democratlcequalIty)、美國法哲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資源平等”(equalityof resources)、美國哲學家理查德·阿內(nèi)遜(Richard Arneson)的“福利機遇的平等”(equalopportunity for welfare)和印度經(jīng)濟學家阿瑪?shù)賮?,?Amartya Scn)的“能力平等”(equalityof capabilitoes)等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本文試圖展現(xiàn)羅納德·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啞ど谄降葐栴}上的爭論。阿瑪?shù)賮啠趯髁x平等觀、羅爾斯的民主的平等觀和德沃金的資源平等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能力平等”。針對森的批評,德沃金進行了回應,同時德沃金與森在平等問題上的爭論在西方學界引起了強烈回應,代表人物有安德魯·威廉姆斯(Andrew williarns)、裘德·布朗(Judc Browne)、馬克·斯蒂爾斯(MarcStears)、羅納德·皮耶里克(Ronald Pierik)和英格麗,羅比恩斯(Ingrid Robeyns)等人。本文從當代平等觀爭論的主要問題——“什么的平等”人手,來探討德沃金與森在平等問題上的爭論。在探討了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這兩種平等范式及其差異的基礎上研究德沃金與森在平等問題上的爭論及其在西方學界引起的回應,最后本文對上述爭論進行評價。
一、什么的平等?
在當代社會,人們對平等達成了基本共識,已經(jīng)摒棄了對“絕對平等”的追求,但對于提倡“何種平等”,人們眾說紛紜。德沃金認為是資源平等,而森認為是基本能力的平等。德沃金在對福利平等和羅爾斯的差別原則批判的基礎上建構了一種名為“資源平等”的平等理論,該理論主張由“抱負”等選擇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是合理的,人們必須為此承擔責任,但必須矯正由“稟賦”等道德上的任意因素所帶來的不平等。這就是資源平等的理論目標,德沃金將其概括為“敏于抱負、鈍于稟賦”(ambition-sensitive,endowment-insensitive)。資源平等的要求就是“主張一個分配方案在人們中間分配或轉移資源,直到進一步的資源轉移再也無法使他們在總體資源份額上更加平等,這時這個方案就把人作為平等的人對待?!钡挛纸饘①Y源分為“人格資源”和“非人格資源”,人格資源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力量和才能等,而非人格資源包括可以被支配和轉讓的環(huán)境的一部分,如土地和房屋等。
在德沃金的資源平等中,有兩個關鍵的程序設計,即“假想的拍賣”和“虛擬保險市場”,其中假想的拍賣針對非人格資源,虛擬保險市場針對人格資源:一方面,德沃金通過假想的拍賣達到初始分配的平等。非人格資源最終能否達到平等分配,依賴的標準是能否通過“嫉妒檢驗”,即“一旦分配結束,如果任何移民寧愿選擇別人的資源份額而不要自己的那份,則資源的分配就不是一種平等的分配?!绷硪环矫妫挛纸鹜ㄟ^虛擬保險市場以達到歷時分配的平等。因為初始分配完成后,人們便開始生產(chǎn)和交易,但由于個人在嗜好、才能、稟賦和運氣等方面存有很大差異,最終會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為排除運氣對分配的影響,德沃金設想了一種虛擬保險市場。比如保險市場可以提供針對失明的險種,人們可以決定是否購買該險種。如果一個人購買了該險種,當失明的風險發(fā)生時就可以獲得補償。反之,就不能獲得補償。但德沃金并不是認為所有的運氣因素都是道德上任意的因素,而是將運氣分為“選項運氣”(optton luck)和“原生運氣”(brute luck),認為人們應對選項運氣承擔責任,并試圖排除稟賦等原生運氣因素對分配的影響。實際上,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試圖調(diào)和平等與責任,以抵御保守主義者對平等理論的批判。
在阿瑪?shù)賮啞ど磥恚笆裁吹钠降取背蔀楫敶降戎髁x爭論的焦點?!笆裁吹钠降取边@一問題的重要性源于人際差異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內(nèi)部特征上(如性別、年齡、一般能力、特殊才能、易于染病等等),而且也反映在外部特征上(如財產(chǎn)數(shù)量、社會背景、外部境遇等等)?!笨梢哉f對人際差異性的關注是森的平等理論的起點之一,他批評功利主義的效用視角、羅爾斯對基本善的關注以及德沃金對資源的關注,他認為這些理論對人際相異性都視而不見。比如就功利主義視角而言,森認為功利主義的效用視角僅僅關注計算效用總量,而忽視在不同的人之間的實際分配以及其中的不平等問題,同時效用視角往往忽視了自由等其他非效用的因素,而只從非常狹隘的角度來看待人,為此,森提出了能力平等,他對能力界定如下:“與‘生活內(nèi)容概念密切相連的是可實現(xiàn)生活內(nèi)容的‘能力的概念,它表示人們能夠獲得的各種生活內(nèi)容(包括某種生存狀態(tài)與活動)的不同組合。這樣,能力就是生活內(nèi)容向量的集合,反映了人們能夠選擇過某種類型的生活的自由。”在森看來,能力分析路徑的優(yōu)越性在于它可以將我們關注的焦點從收入域和效用域轉向個人生活的構成要素。
可以看出,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的主要分歧在于:第一,兩種平等理論關注的重點不一樣。資源平等關注的是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是否平等,而能力平等關注的是人們在資源的轉化能力上是否平等,也就是說人們利用資源“能夠做什么”和“能夠達到什么狀態(tài)上”是否平等;第二,兩種平等理論對待“不平等”這一問題上是相異的。資源平等主張應該排除原生運氣對分配的影響,應該使人們在非人格資源上達到平等,并對人格資源處于不利地位者進行補償,同時個人應該對選項運氣所造成的結果負責。森認為不僅僅應該關注資源的分配問題,更應該注重由社會環(huán)境以及偏見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
二、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啠钠降戎疇?/p>
阿瑪?shù)賮啞どJ為一些平等主義理論,比如功
利主義的平等觀、羅爾斯的民主乎等觀以及德沃金的資源平等,雖然都預設了平等理念,但由于忽視了人際相異性,并不是真正的平等觀。就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而言,森認為不應該從資源角度解釋平等。森對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評價道,“不同個體的‘資源的擁有量或‘基本善的均等化未必就意味著個體可享有相等的自由,因為不同的個體在將‘資源和‘基本善轉化為自由時,其‘轉化率會有重大差異?!词箖蓚€人擁有相同的收入和其他的‘基本善及‘資源(如羅爾斯和德沃金的分析模型中所表述的),下面這種情況仍有可能發(fā)生:其中一個人可以完全避免營養(yǎng)不良,而另一個人則未必能做到這一點?!鄙J為“在評估個體福利時,其判定標準(價值目標)應是生活內(nèi)容和能力。之所以提出能力分析法,正是出于要檢驗生活內(nèi)容和能力的價值的需要,以此反對將注意力集中于獲得成就和自由的手段(如‘資源、‘基本善或收入)的分析方法?!鄙J為能力分析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如羅爾斯對基本善的關注以及德沃金對資源的關注。森對德沃金的資源平等的批評在于資源平等主要側重于人們獲得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結果,這是森對資源平等批評的核心所在。森認為德沃金等人的平等觀僅僅關注實現(xiàn)成就的手段,但并不關注自由的實現(xiàn)程度。與其他人相比,森更多地關注自由的實現(xiàn)程度而不是實現(xiàn)自由的手段。森認為自由不僅有別于成就,而且有別于資源和實現(xiàn)自由的手段,在對資源進行轉化時人際差異是普遍存在的,森認為不應該追求資源平等或羅爾斯的民主的平等觀,應該追求能力平等。
針對阿瑪?shù)賮?。森的批判,德沃金進行了回應,德沃金認為森在探討人格資源時是在一個更加細致的層面上闡述了生理差別,比如注重一個人的新陳代謝速率。依德沃金之見,一個人的新陳代謝速率顯然屬于人格資源的范疇,當然在資源平等的關注之列。德沃金認為森對自己的理論作出了令人不解的錯誤判斷,“假如可以用兩種可能的辦法之一克服這種顯而易見的模糊性,他的能力平等也會衰退成福利平等。假如用另一種方式來克服這種模糊性,那么能力平等將與資源平等一模一樣?!钡挛纸鸬贸鲞@種結論基于對森的能力平等的不同理解,如果把能力平等理解為應當使人們在實現(xiàn)幸福、自尊以及參與共同體生活這種“復合”成就的能力上盡可能平等,那么森的能力平等觀就會變成福利平等。德沃金認為“假定我們的最終政治目標不僅是使人們在他們實現(xiàn)幸福、自尊和類似的愿望所需要的資源上達到平等,當然這是一種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目標;但是要讓他們在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能力上達到平等,不管他們有什么抱負、計劃、嗜好、情趣、信念和態(tài)度,這是福利或福祉平等的錯誤目標。”在德沃金看來,能力平等在這一點上仍然沒有解決嗜好、個人責任等問題,面臨著與福利平等一樣的困境。依德沃金之見,抱負、計劃、嗜好、情趣、信念和態(tài)度等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個人應該對其負責,不應該列入平等所解決的范疇之內(nèi)。如果對森的能力平等做出另一種理解,“政府應當努力確保人們在沒有實現(xiàn)幸福和其他‘復合成就的平等能力方面任何程度的差別,可以歸于他們的選擇和人格方面的差異以及別人的選擇和人格,而不可以歸于他們所支配的人格資源和非人格資源方面的差異?!蹦敲瓷哪芰ζ降染褪橇硪环N換了說法的資源平等。總之,德沃金認為森誤解了其理論,其批判是不能成立的。
三、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森的平等之爭引起的回?/p>
德沃金和阿瑪?shù)賮啞ど钠降戎疇幵谖鞣綄W界引起了強烈的回應。安德魯·威廉姆斯認為德沃金對森的批評的回應是不成功的,森所論證的能力平等路徑并不像德沃金所批評的那樣會蛻變成資源平等或某種形式的福利平等。威廉姆斯從性別不平等的角度探討了德沃金對森的批評是否成功。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姐弟安妮和鮑波兩個人,“他們都受到相似的良好的教育,同樣身體健康,有著同樣的天賦,他們都希望尋求由異性組成的家庭,他們都追求一份合理的成功的職業(yè)。也就是說他們在人格資源、非人格資源和抱負上是相同的?!蓖瑫r設想安妮和鮑波所處社會的其他人有如下三種不同的價值觀:第一、傾向于“理想的工人”,其偏好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掙錢;第二、傾向于“家庭主婦”,其偏好花費主要的時間去照顧孩子,同時負責掙錢以維持家庭的支出;第三、傾向于“夫妻雙方共同對家庭負責”,平等承擔對家庭的責任。同時再設想大多數(shù)的男人傾向于成為理想的工人,而大多數(shù)的女人傾向于共同承擔家庭責任。社會上的男女將去尋求自己的搭檔以組成家庭。作為女性的安妮可能由于他人的偏好而在家庭和工作兩方面處于不利地位,而作為男性的鮑波在家庭和工作兩方面處于有利地位。威廉姆斯認為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論對由此產(chǎn)生的性別不平等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德沃金認為資源平等不應該關注由偏好造成的不平等,因為這會倒向福利平等。在威廉姆斯看來,安妮和鮑波之間的能力差異源于他人的偏好,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偏好或資源上的差異,因此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論在這一點上是不成立的,威廉姆斯認為森的能力分析路徑能很好地解決上述性別不平等例子,安妮和鮑波的例子證明了即使在人格資源和非人格資源上不存在差異,社會狀況能夠決定資源的轉化能力問題,仍然能夠造成能力的不平等。因此威廉姆斯認為德沃金對森的回應是不成功的,但威廉姆斯并沒有試圖論證能力平等是一種比資源平等更加可行的分配正義模式。
裘德·布朗和馬克·斯蒂爾斯回應了威廉姆斯的上述觀點,認為上述性別不平等的例子并不能證明能力平等優(yōu)先于資源平等,能力平等的主要困境在于如何判斷各種能力的重要性。他們仿照威廉姆斯舉了一個性別不平等的例子,例子中的艾曼達和布朗與安妮和鮑波一樣,僅在性別方面存有差異,假如艾曼達和布朗處于一個社會中:該社會分別有“聽眾”(listeners)、“說話者”(talkers)和“健談者”(conversationalists)三種人。同時設想艾曼達和布朗都想同健談者而不是另外兩種人交往。一般說來,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男性是“說話者”,大多數(shù)女性是“健談者”,因此作為男性的布朗就相對于作為女性的艾曼達處于有利地位,布朗很容易找到一個健談者進行交往以度過冬天的夜晚,而艾曼達將非常孤獨。對于上述例子,布朗和斯蒂爾斯認為無論是資源平等還是能力平等,都不能把它與威廉姆斯所舉的例子區(qū)分開來。德沃金將像拒絕安妮一樣拒絕艾曼達,那么森的能力分析路徑如何呢?能力分析路徑僅僅只有在對不同的能力的重要性進行區(qū)分之后才能把上述例子區(qū)分開來,也就是說必須在把人格資源和非人格資源轉化為就業(yè)和工作的能力與把人格資源和非人格資源轉化為交往能力區(qū)分開來。但是對于如何區(qū)分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森并沒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僅僅求助于社會選擇程序,因此布朗和斯蒂爾斯并不贊同威廉姆斯的觀點。
針對威廉姆斯的批評,德沃金進行了回應。德沃金認為威廉姆斯的例子并沒有證明安妮擁有的能力少于鮑波,如果我們假定獲得組成家庭的能力上安妮的能力少于鮑波,但是就促使鮑波獲得一個承擔所有照顧子女任務和其他家庭責任的能力而言,鮑波少于安妮,因為沒有女人愿意完全承擔家庭責任。羅納德·皮耶里克和英格麗。羅比恩斯也加入了這一辯論,認為德沃金對威廉姆斯的回應是不成功的,但威廉姆斯提供的例子經(jīng)不住德沃金的反駁,他們試圖重新提供一個例子以經(jīng)受住德沃金的反駁,并證明威廉姆斯的結論: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之間是有明確區(qū)分的。德沃金對阿瑪?shù)賮?,森的批評僅僅假定存有資源和福利這兩個方面的不平等,這是有問題的,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傊?,他們認為德沃金對威廉姆斯的回應是不成功的,在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之間存有明確的區(qū)分。
四、資源平等與能力平等:孰優(yōu)孰劣?
在探討了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啞ど钠降戎疇幖捌渌鸬幕貞?,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如何評價他們的平等之爭?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到底孰優(yōu)孰劣?實際上,德沃金和阿瑪?shù)賮啠谄降壤碚撋系膶υ挷皇窃谝粋€層面上的對話,資源平等主要是建立在理想的情境之上的,比如德沃金所采取的假想的拍賣和虛擬保險市場就是在理想的情境中所建構的一種思想實驗,而森對能力平等的考慮主要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社會考量的基礎上的。能力平等注意到了資源平等所忽視的個人在資源轉化能力上的差異,但這并不是說能力平等本身是完美無缺的。能力平等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能力平等本身并不能代替資源平等。
第一,能力到底包括什么?有明確的范圍嗎?森的能力分析路徑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擅長批判,而不善于建構。森批判了功利主義的效用視角、羅爾斯的民主的平等觀以及德沃金的資源平等,但是其能力分析路徑中的“能力”到底包含什么?他始終語焉不詳。這一點也是能力分析路徑面臨的批評最多的地方,如約翰。羅默(John Roemer)、羅伯特·薩格登(Robert Sugden)等人就曾批評森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能力菜單?,斏辊U姆(Martha Nussbaum)發(fā)展了森的能力分析路徑,提出了至善論的能力分析路徑,列舉了10種基本的能力。基本能力的判斷標準是其是否有利于人類繁榮,能促進人類繁榮的就是基本能力,否則就不是基本能力。但是這種至善論的能力分析路徑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很難確定一種能力是否是基本能力,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第二,如何比較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森認為要比較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在進行能力比較時,肯定會有一些能力不重要,不是我們要關心的,即使那些能力要用于和其他能力進行比較。這個權衡篩選、有所側重的過程是‘能力分析方法在應用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論如何,這種權衡篩選都不會遇到困難(即所謂理論上的困難)。”森對其自身的能力分析路徑過于樂觀了,恰恰在這一點上其陷入了困境:如何評價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因人而異,有的人注重掙錢的能力,而有的人注重與人交往的能力。任何機構都不可能制定一套得到一致贊同的能力重要性程度的評判標準。如果政府強行指定判斷能力重要性的標準,并決定補償某種能力的不足而對其他能力的不足視而不見,將陷入極權主義的窠臼。但是如果不能比較各種能力之間的重要性,就會產(chǎn)生如下結果:任何能力不平等都是非正義的,都應該進行補償,但由此得出的判斷往往是有違道德直覺的,比如由相貌和殘障造成的不平等在能力平等那里都應該獲得補償。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應對殘障人士進行補償,如果一個人因為自身相貌的原因而不能成為一個歌星,此人并不應該獲得補償。
第三,能力分析路徑忽視責任問題,人們之間的能力差異并不僅僅是社會狀況的結果,個人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不顧在能力差異上的個人責任,就進行毫無差別的補償,那么能力分析路徑就會變成福利主義的分析路徑。而對于福利主義分析路徑,森本人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也就是說能力分析路徑忽視責任問題使其面臨著自相矛盾之嫌。同時如何實現(xiàn)能力平等?森也沒有做出說明,可以看出森的能力分析路徑太有開放性,如果要想增加其說服力,還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建構。
德沃金的資源平等與森的能力平等一樣也存有一定的限度。一方面,就資源平等理論目標的實現(xiàn)機制而言,無論是假想的拍賣還是虛擬保險市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拉里,亞歷山大(Larry Alexander)和馬伊諾恩·史瓦西(Mainon Schwarzs-child)認為德沃金的拍賣設計主要面臨著“外部偏好”(external preferences)的問題,而外部偏好恰恰是德沃金以前曾強烈反對的。關于外部偏好問題,他們認為德沃金沒有討論在拍賣過程中許多人組成一個集團進行購買的問題,同時德沃金沒有限定拍賣的物品是公共物品還是非公共物品。德沃金為擺脫外部偏好帶來的困境必須對拍賣設計進行限定,比如拍賣的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是否允許在拍賣過程中的集團購買等?
羅伯特,范德威恩(Robert van der Veen)認為德沃金的虛擬保險市場既是“程序?qū)颉钡模质恰敖Y果導向”的,因此是相互沖突的。一方面,資源平等要求無論源于虛擬保險市場的結果是什么,只要它是人們選擇的結果,那么它在道德上就是合理的,在設計一個社會的再分配機制時,就要仔細執(zhí)行,實際上這是一種程序?qū)虻挠^點;另一方面,根據(jù)嫉妒檢驗標準,一些人無論任何時候擁有比別人更少的機會獲得資源,只要僅僅因為他擁有更少的自然才能,他就可以合理地抱怨,嫉妒檢驗標準意味著如果稅收和轉移機制能夠消除掙錢才能對市場報酬的影響,那么將沒有人可以抱怨其擁有獲取資源的機會少于其他人。滿足嫉妒檢驗標準意味著資源的分配“鈍于稟賦”,實際上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觀點。只要人們擁有平等的機會運用才能去獲得資源,那么不平等的稟賦應該有平等的結果。范德威恩認為根據(jù)程序?qū)虻挠^點,虛擬保險市場為消除不同稟賦的影響提供了正確的答案,然而根據(jù)結果導向的觀點來看,虛擬保險市場沒有提供正確的答案——除非虛擬保險市場能夠確保產(chǎn)生“鈍于稟賦”的資源分配,并消除合理的嫉妒。
另一方面,德沃金資源平等的理論目標——“敏于抱負”和“鈍于稟賦”之間存有一種內(nèi)在的張力:“敏于抱負”與“鈍于稟賦”相互消解,越是“敏于抱負”,就越不能實現(xiàn)“鈍于稟賦”,同樣越是“鈍于稟賦”,就越不能實現(xiàn)“敏于抱負”。實際上,完全的“敏于抱負”和完全的“鈍于稟賦”在道德上缺乏可行性;同時,德沃金通過虛擬保險市場對“敏于抱負”和“鈍于稟賦”兩者的調(diào)和是不成功的,這既與虛擬保險市場不能實現(xiàn)“敏于抱負”和“鈍于稟賦”有關,也與虛擬保險市場的“結果導向”和“程序?qū)颉边@兩種不同的導向有關。
綜上所述,在當代平等觀中,人們在關于“什么的平等”這一問題上莫衷一是,其中德沃金的“資源平等”和阿瑪?shù)賮?。森的“能力平等”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觀點,阿瑪?shù)賮?。森對德沃金的資源平等進行了批判,德沃金對此做出了回應。德沃金與阿瑪?shù)賮?。森的平等之爭在西方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回應。實際上,能力平等是在實現(xiàn)資源平等以后才應該關注的問題,如果人們在資源上是不平等的,對資源的轉化能力上的平等也是無濟于事的,能力平等本身不能替代資源平等,但無論是資源平等,還是能力平等,都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責任編輯:陳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