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健 劉曉燕 鮑春娟 徐 靜
【摘要】 語言翻譯的意義不對稱性源于語言使用者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維模式而表現(xiàn)出語句和意義的差別。翻譯的源文本與目標文本的詞匯語句對應,雖然動態(tài)上對等或者認知上共通,其文化的內涵多元特性是人們溝通時所應共享的。
【關鍵詞】 不對稱意義動態(tài)多元
翻譯活動是把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交際活動。兩種語言的轉換所表達意義的溝通時,語言之間的意義差別尤為突出和普遍。這時由于用目標文本理解源文本的過程中,譯者希翼建立兩種文本之間的對應性,即既要理解源語作者的意圖,又要滿足目標語讀者的期望。然而,異語之間的詞語的意義完全對等的概率極小。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使得各語言在語句結構、思維邏輯、語義特征在各自的語言系統(tǒng)中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因此,對比英漢語言,更多的是意義不對稱。
一、 語間翻譯對稱性的相對性
有學者從翻譯的角度而提出語言的同一性,即從思維而論,各民族皆具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全人類具有相互了解和溝通的同等的智力,人類的思維在概念、情景和邏輯范疇中存在著一致性。人類的思維活動在感性范疇(perceptual categories)、認知范疇 ( cognitive categories)、社會范疇 ( social categories)、語言心理范疇(psycholinguistic categories)等方面影響著語言共同性的形成。就語言而論,不但作為各民族內部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語言在發(fā)展上有著必然性,而且不同民族通過異語進行交往在實際上也有著必要性,這一切構成了翻譯活動普遍的基礎與廣泛的可能性。另有,翻譯對稱的相對性,以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而言,“目標語的受體和信息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和源語的受體和信息的關系一樣”。這種哲學角度對語言的認知在翻譯學中具體的語言轉換意義特征方指導意義在于實踐的印證。因為翻譯的語言角度是克服不同語間的結構差異。
二、 意義的動態(tài)特征
Leech按功能將意義劃分為七個方面: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其中,概念意義是語言交流即翻譯的核心,是認知意義在語間得到一致的基礎。其他六個意義是界定于不同語言間的文化范疇的體驗。主題意義指語句表達。按交際目標,意義在語境中程度和表現(xiàn),因受制各種制約,其指稱的高度差別不言而喻了。
三、 以意義為基礎的翻譯不對稱的絕對性
真正理想的翻譯應是將整個文本的交換價值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一種意義的保存通常是以意義對應的其他類型為代價的。Larson認為:學習源語的詞匯、語法結構和溝通狀況,分析而確定其含義,然后用目標語的語言的自然形式重建一個相同的意義。翻譯時,譯者不斷尋求源文本與目標文本的詞匯對應。其中,詞匯障礙最明顯、最普遍。語言在劃分非凡世界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語義的多種組織方式,詞句一一對應顯然不可能。那么,兩種語言的翻譯或言交際在詞匯語句的錯配成為必要。
所謂錯配,也就是翻譯的不對稱性要求譯者把語言間意義不同成分和關系的變化做到達成概念共享。
四、 語義差異及文化差異引起的意義不對稱
語義的差異主要通過兩個語言間的詞語搭配來說明。詞匯搭配涉及共同出現(xiàn)的單詞和詞組。即使有可預見的組合搭配,但沒有現(xiàn)成可定義的語境對應。英語語言表現(xiàn)出對語境的更大依賴,搭配又是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語間的搭配的巨大差別是外語學習者和譯者的難題。
由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語言有分割周圍的世界和不同的現(xiàn)象的不同方式,譯者在接受翻譯文本時,同時意味著語義變化。因此,接受差異不可避免。
翻譯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體。翻譯是文化的翻譯,文化交流是翻譯的問題。所有語言都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產物。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長期的歷史背景和迥異的文化內涵。諺語、成語等生動表現(xiàn)在目標語內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譯者不得不找類似的代碼或作新的代碼來取代。由此看出,一些文化內涵詞語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原有的文化內涵丟失。奈達總結說:對于成功的翻譯,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語言今在文化背景內才有意義。
五、 結論
在當下國際交往頻繁的信息時代,各民族的文明融合與沖突已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主題,翻譯在這個意義上扮演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共存、多元發(fā)展的建設者的角色。而不對稱性在自然界、社會的存在,理應在語言認知和翻譯的意義溝通上不可避免。
翻譯不對稱實為多元化的顯性標志。翻譯的意義不對稱把文化的傳播、文化之間的對話上升到尊重不同文化歷史風俗,從而才能共享不同的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 郁俊玲.從翻譯角度論語言間的對稱性[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05(2)
[2]李天賢.從不對稱看文化符號的標記性[J].寧波大學學報,2003(1)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重點課題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YGJ0909)
【作者簡介】陳為健(1964-),男,徐州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編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