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怡
奧巴馬夫婦到場,芝加哥首輪出局;89歲高齡的薩翁登臺“懇請”,馬德里最終未能如愿;而在申辦之初并不被看好的里約熱內(nèi)盧,最終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這一切,皆因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潛規(guī)則”。
當今世界,申辦奧運會的國家,必須綜合國力尤其經(jīng)濟實力強勁,這已是眾所周知的共識了。然而,在這個因素之上,如今的國際奧委會還有一個新的游戲規(guī)則:要讓奧運會主辦地向各大洲分流,讓奧運精神和奧運會的旗幟在各大洲的主辦地高高飄揚,并發(fā)揚光大……
10月3日,2016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揭曉,最終無論是巴西的里約熱內(nèi)盧壓倒性的勝利,還是美國芝加哥出人意料的首輪出局,抑或是西班牙馬德里“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許都是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游戲規(guī)則之下的一步棋。
芝加哥慘敗背后
雖然國際奧委會從未明確過各大洲輪流主辦奧運會的規(guī)則,但這卻是一條決定了票數(shù)流向的潛規(guī)則。有了2008年北京、2012年倫敦,似乎已經(jīng)決定了東京和馬德里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有專家認為,此前擺在國際奧委會委員們面前的是“芝加哥還是里約”這道單選題,這是理智和情感的抉擇:選擇零風險的芝加哥很理智,而代表奧運新版圖的里約則是情感的傾向。權(quán)威專家和媒體紛紛表示,勝者將在芝加哥和里約熱內(nèi)盧兩個城市中產(chǎn)生。但誰也沒料到,來勢洶洶的美國芝加哥竟會在申奧大會上第一個敗下陣來。投票前,即使較為保守的估計也認為,芝加哥即使被淘汰也不會是在首輪,而從博彩公司的賠率來看,第一個作陳述的芝加哥被視為絕對大熱門。
可以肯定,高人氣的奧巴馬夫婦出席在申辦現(xiàn)場,被視為芝加哥最強的一張底牌。這也是美國第一次由在任總統(tǒng)直接在國際奧委會大會上為申奧激情演說。在奧巴馬之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演講同樣精彩,她充滿感情,甚至眼含淚花的演說,為芝加哥申奧代表團贏得了陣陣掌聲和喝彩聲。但結(jié)果證明,奧巴馬夫婦無法扭轉(zhuǎn)乾坤——首輪投票,芝加哥只得18票,在4個申辦城市中得票最少,就此退出競爭。
“奧巴馬的孤注一擲以首輪出局的失敗告終。”路透社以極大的篇幅報道了這一新聞。毫無疑問,這對于芝加哥和很多預測專家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失敗。可是,如今再次回放芝加哥的申奧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失敗其實在一開始就已注定,因為在國際奧委會和羅格的“游戲規(guī)則”之下,已經(jīng)多次舉辦過奧運會的美國,似乎早已被判“死刑”。
很多人心存疑惑:4年前,在2012奧運會申辦過程中,英國首相布萊爾駕臨新加坡投票現(xiàn)場,曾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那如今為什么奧巴馬親臨現(xiàn)場卻沒能幫助芝加哥通過第一輪呢?那就讓我們回首當年。2005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新加坡停留的48小時里接觸了三分之二的IOC委員,面對面地和他們交談、溝通,誠懇地請求他們支持倫敦。對于僅僅代表個人的委員們來說,首腦人物的這種“親民做法”確實難以抵御和拒絕。因此,這一次美國媒體在奧巴馬改變態(tài)度之前,多次端出布萊爾的成功案例對總統(tǒng)施壓。最終,奧巴馬來到了哥本哈根,但他顯然成不了布萊爾,當他趕到時,只來得及在陳述演講臺上露個臉……除此之外,他還能干什么?復制布萊爾?
盡管布萊爾4年前的所作所為相當成功,但后遺癥也很明顯——英國申奧代表團帶來了“政治干涉體育”的陰霾。盡管我們都知道,體育完全離開政治干涉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此“干涉”,依然被國際奧委會所忌諱。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布萊爾為倫敦帶來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奧巴馬的這次失敗則頗有些“東施效顰”的諷刺意味。事實也證明,比起前任“溫和”的薩馬蘭奇,羅格是一位“硬派”“講原則”的主席,對于政府首腦參與申辦游說的做法,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表示:“國際奧委會沒有邀請他們(各國元首)來,他們的到來也不會產(chǎn)生決定性的作用?!?/p>
另外,芝加哥申奧缺乏政府支持,也是“不利”的一面。這次美國申辦2016年奧運會并非由市政府出面,而是由私營社會團體承辦,另外美國聯(lián)邦政府還不肯為芝加哥舉辦奧運會做財政擔保。其次,由于反恐,美國的出入境政策非常嚴格,與奧林匹克大家庭的理念有所沖突,雖然奧巴馬表態(tài)政府將大開綠燈,但別忘了,2016年時奧巴馬是否美國總統(tǒng)還是個疑問。再次,芝加哥是4個城市中唯一有公開反對舉辦奧運組織的城市,在投票前兩天,這個名為“芝加哥反對奧林匹克組織”的300名成員在芝加哥市政府前游行,要求資金用于社會設施、醫(yī)療保障;而芝加哥民眾支持的奧運會申辦率也從年初的70%跌到了47%。
還有美國奧委會與國際奧運會關(guān)系“緊張”也是芝加哥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同美國在聯(lián)合國一樣,美國奧委會是國際奧委會下轄各國家和地區(qū)奧委會中最強硬的一塊骨頭。美國奧運會一再強調(diào),這些年如果沒有美國電視機構(gòu)支付的巨額轉(zhuǎn)播費用,奧運會勢必陷入經(jīng)濟危機,因此他們多次以此脅迫國際奧委會試圖分得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近來更欲私下接洽電視機構(gòu),令國際奧委會極為不滿和不爽。
其實,美國這次申奧慘敗,歸根到底還在于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老大”地位的動搖。有媒體曾打趣地說:“在以往,只要美國方面大呼一聲,‘伙計們,我需要你的選票,很多人就會乖乖遵命。當年,可口可樂幫助亞特蘭大戰(zhàn)勝雅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可現(xiàn)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強硬的羅格主席更喜歡按“潛規(guī)則”辦事,何況,去年北京奧運會大獲成功,讓國際奧委會相信,奧運會不是發(fā)達國家的“專利”,發(fā)展中國家也能辦出高水平運動會。
馬德里目光長遠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在羅格的游戲規(guī)則里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一個大洲不能連續(xù)承辦兩屆奧運會,既然2012年奧運會的東道主是英國倫敦,那2016年就不大可能讓歐洲國家繼續(xù)承辦奧運會,所以說,在投票之前,馬德里的勝算其實已經(jīng)是微乎其微的。可是,很多人不解,馬德里明知勝算不大,為什么還要如此執(zhí)著,如此興師動眾——不但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和索菲婭王后親臨現(xiàn)場,而且已是89歲高齡的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西班牙老人薩馬蘭奇更是在別人的攙扶下走上申辦陳述的演講臺。
表面上看,西班牙的馬德里是在盡一切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優(yōu)勢在爭辦2016年奧運會主辦權(quán)。
我們不會忘記,在4年前的2012年奧運會申辦過程中,馬德里的表現(xiàn)也讓人們印象深刻,堅持到了倒數(shù)第二輪投票,雖說沒能獲勝,但這似乎堅定了西班牙人再次申辦的信心。然而,當馬德里第二次申奧之旅走到最后時,他們的聲勢幾乎落到最后。西班牙人舉辦奧運會的經(jīng)驗不如美國人豐富,財政支持不如巴西人強勁,申辦理念又不如東京那么“綠色”。那么,
他們憑什么去贏得成功呢?
最終,馬德里只能使出他們最拿得出手的、最具“殺傷力”的一件武器,那就是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在申辦投票前24小時,馬德里奧申委官員透露,薩馬蘭奇將代表西班牙參加申辦2016年奧運會最后陳述。這位任期長達21年的前主席在奧林匹克世界掌舵多年,親朋故舊遍天下,只要這樣的老人家張口說句話,就算一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都要給幾分面子。
馬德里是2016年奧運會4個申辦城市中最后一個進行陳述的,包括馬德里奧申委主席梅塞德絲·科亨在內(nèi)的多名發(fā)言者,都對芝加哥、東京和里約熱內(nèi)盧的申辦工作表示敬意。而在馬德里的申奧陳述中,他們更多強調(diào)了“以人為本”,強調(diào)了奧運會的核心——運動員。馬德里的優(yōu)勢則是約77%的必要基礎設施已經(jīng)建設完畢??梢哉f,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的大駕光臨為馬德里申奧增加了砝碼,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也不遺余力地為馬德里宣傳出力。同時,皇家馬德里隊球星勞爾等3名運動員代表上臺發(fā)言也極富感染力,他們共同的口號是:“運動讓我們平等”、“我相信,我們相信”。
當然,在馬德里團隊中,最大的“王牌”無疑是薩馬蘭奇。當他站在哥本哈根貝拉中心的陳述臺上,“發(fā)出生命終止前”的請求時,相信無數(shù)人都被感動了。“親愛的同事們,我知道我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我已經(jīng)89歲了。我懇請大家‘考慮選擇讓馬德里舉辦2016年奧運會。”而在這讓人幾乎感覺有些心酸的結(jié)束語之前,薩馬蘭奇頗為感慨地說:“因為我的年齡,我有幸分享到了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眾多重要時刻?!彼瑫r不忘贊揚其繼任者羅格和眾多同事,表示他們的工作使得奧林匹克運動蒸蒸日上。
單從感情上講,面對這一個德高望重、為世界奧林匹克運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老人的請求,委員們還能有拒絕的理由嗎?可是,面對羅格的“游戲規(guī)則”,就連薩馬蘭奇自己都承認:由于倫敦將承辦2012年奧運會,這將會直接影響到馬德里的申辦。言外之意,薩翁早都知道,馬德里這一次不會成功。
那么,西班牙和薩馬蘭奇為什么還要如此努力?
顯然,馬德里的目標并不是在2016年奧運會上,他的目光其實更加長遠。待到4年和8年后,馬德里無疑完全符合羅格游戲規(guī)則的標準,那時才是他們大展拳腳的時候。薩馬蘭奇老人曾坦言,2016年奧運會自己可能趕不上了。換句話,在未來的4年、8年里他自己還能否代表馬德里申奧這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是這一次,他的出現(xiàn)卻讓國際奧委會眾多委員永遠記住了他。很多委員心中更是清楚,這一次欠薩翁的“人情”,下一次待到馬德里申奧時機成熟時是一定要還的,這是給這位耄耋老人的一個交待,幫他了卻一個愿望。
這正是馬德里參加申辦2016年奧運會的“高明”之舉——利用規(guī)則,為未來打基礎。
其實,在本次大會上,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已經(jīng)給足了薩翁的面子。按照客觀條件分析,馬德里與東京是最有可能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出局的城市。然而,實際的情況卻讓馬德里很風光,他們不但奇跡般地堅持到了第三輪,而且在第一輪投票時竟然以28票位居4個申辦城市之首位(里約26票)。不得不佩服薩馬蘭奇的號召力和親和力。顯然,在這次申辦大會上,薩翁和馬德里同樣是贏家,他們已經(jīng)為未來的申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次申辦中,另一個申辦城市——日本東京的目的與馬德里頗為相似,他們希望以“屢敗屢戰(zhàn)”的執(zhí)著讓更多的委員記住他們——近三屆奧運會,日本連續(xù)參與了3次申辦競爭,遭遇三連敗,可還是癡心不改。不過,從本屆申辦的情況分析,馬德里的“親情牌”無疑是最成功的,這是日本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
里約成為最大贏家
就如同巴西成功申辦2014年足球世界杯一樣,如今來自巴西東南部的海濱城市里約熱內(nèi)盧申辦2016年奧運會同樣是最大贏家??梢哉f,里約的勝利,最重要一條在于南美的“無奧”歷史,盡管在申辦之初它那么不被外界看好。
在最后陳述前一天,里約的新聞發(fā)布會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硬是拖到了4個城市中最后一個舉行,而且從原定的1點半推到4點,最終開始時已經(jīng)是5點了……絕對是姍姍來遲、勝券在握的樣子。
在登臺陳述時,巴西總統(tǒng)盧拉和球王貝利一起亮相。而里約熱內(nèi)盧的宣傳片也有別于其他城市,在渲染南美風情的同時,還有一大亮點:93歲的前國際足聯(lián)主席巴西人阿維蘭熱更是動情地希望人們支持里約,他同時邀請委員們屆時一同到巴西去慶祝他的100歲生日,可以說這是這次僅次于馬德里薩翁到場的一張“人情牌”。最終里約一步步走向勝利,在第三輪投中以66:32擊敗馬德里,成為毫無爭議的勝利者。
算起來,巴西的申奧之路漫長而不平坦,這個奧運夢一做就是78年。1931年,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還只照亮歐洲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巴西就開始了自己的奧運夢想,首次提出申請舉辦1936年夏季奧運會,但最終與同在南美的阿根廷一起出局。隨后巴西申請舉辦1940年夏季奧運會,盡管二戰(zhàn)的戰(zhàn)火沒有燒到南美大陸,但桑巴王國也沒有受到這次最終流產(chǎn)的奧運會的垂青。接下來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沉默。雖然不時有巴西健兒在奧運舞臺上獲得佳績,但這個南美最大的國家卻將自己的奧運夢一直收藏著。
新的希望點燃在上個世紀90年代,經(jīng)過一段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期之后,巴西人渴望通過舉辦奧運會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卻沒有注意到自身的差距。里約先后申辦2004年和2012年夏季奧運會,卻因與國際奧委會的各項技術(shù)指標相差甚遠而早早出局,甚至都沒能成為候選城市。天性樂觀的巴西人在遭受打擊之后開始了思考,也許,就是從那時起,他們決心要為這段一波三折的旅途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如今,里約說話確實硬氣啊!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其中央銀行行長梅里爾斯被包括在里約最后陳述人的名單之內(nèi)。而在最后投票24小時之前,這位行長非常自信地多次強調(diào):“到2016年,巴西就將是世界第五大經(jīng)濟體!”
在金融海嘯的滔天巨浪之下,傳統(tǒng)經(jīng)濟體奄奄一息,新興經(jīng)濟體如巴西卻迅速崛起,成為最早擺脫危機的國家之一。這種現(xiàn)實給里約的申辦提供了無比堅實的基礎,那就是“有錢”以及“有錢”之后引發(fā)的種種社會進步的需求,正如里約的主要申辦官員多次強調(diào)的那樣。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比如北京。如今,里約追求承辦一屆奧運會的理由和北京當年多少有些相似——我們經(jīng)濟發(fā)展了,社會也需要進步,而奧運會能夠提供進步的契機,而我們能夠提供舉辦奧運會的經(jīng)濟以及各種相關(guān)條件。
同時,巴西也一再強調(diào)“把奧運會第一次帶到南美大陸”的理念,這是一個充分而又聰明的理由——這是羅格游戲規(guī)
則中最具說服力的一條。為此,在里約熱內(nèi)盧最后的宣傳資料里,他們制作的那個標有歷屆夏季以及冬季奧運會舉辦地的世界電子地圖就顯得更加成功了。其中歐洲已經(jīng)舉辦過30次奧運會,而南美洲卻一次也沒有。這樣的事實陳述出來可謂是正中“要害”,穩(wěn)穩(wěn)抓住了羅格游戲規(guī)則中的“關(guān)鍵點”。但里約的成功不僅僅是這個原因,他們陳述了需要舉辦奧運會的最重要理由,那就是他們一直在向外界、向國際奧委會展示的他們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
2007年泛美運動會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成功舉行,成為巴西強力出擊,申辦奧運會的一個信號。當時,精明的巴西人在那次大型地區(qū)運動會期間,邀請大量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到現(xiàn)場觀摩,讓行家看看他們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泛美運動會結(jié)束不久,在距離報名截止日期僅一周時,里約又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辦請求,與其他5個申辦城市展開競爭。經(jīng)過兩輪初選,2008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里約、東京、馬德里和芝加哥成為舉辦2016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候選城市。這是里約第一次在申奧路上走得這么遠,那時誰也不知道,它是否還可以走得更遠。
接下來,里約將“反敗為勝”這個成語演繹成了自己的版本。在今年第二季度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對幾個候選城市進行實地考察后,對里約交通、治安、住宿等問題的批評聲四起,有人說這里的場館只有五分之一可供奧運會使用,還有人悲觀地表示,巴西是第三世界國家,怎能與經(jīng)濟發(fā)達的芝加哥、東京和馬德里對抗?面對這些,巴西體育部長奧蘭多·席爾瓦在9月底會見外國記者時給出了簡短有力的答案:“國際奧委會指出問題,我們就解決問題。他們指出什么,我們就解決什么?!?/p>
如今,里約笑到了最后,可以說,這是巴西人78年來不懈努力的結(jié)果,同時更是奧運會大家庭和諧理念的體現(xiàn)。
可以預見,里約熱內(nèi)盧舉辦奧運會的輻射力將是相當驚人的。2008年奧運會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成功舉行,讓國際奧委會看到了數(shù)以十億計的中國人為奧運瘋狂的壯觀。巴西擁有1.8億人口,而且巴西、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玻利維亞幾國的身份證是通用的。也就是說,里約熱內(nèi)盧在2016年舉辦奧運會,會成功地影響到廣大南美地區(qū)的每一個角落。
所以說,奧運會來到南美大陸可謂是水到渠成,與其說是委員們給了里約機會,毋寧說是國際奧委會和羅格的游戲規(guī)則選擇了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