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守輝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fā)揮“集團效應”??梢哉f,各地各校的“集體備課”開展得如火如荼,已成為學校教研活動中的“重頭戲”和“亮點”。然而,由于許多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對集體備課存在著缺乏重視、理解偏差、認識不足等問題,從而使不少集體備課流于空談,淪為作秀的工具,而沒有取得最優(yōu)的效果。筆者認為,要使集體備課有效或高效,首先要正視集體備課的七個不等式。
一、集體備課不等于“簡單的加減法”
很多學校在實踐中,往往認為集體備課就是簡單的加減法——即過去是一個人獨立思考,抑或參考一些教學資料,完成整冊教材的備課工作;而現在呢,備課組為了應付檢查,將整冊教材的各章節(jié)平均或抓鬮分給同年段的各位任課教師,每人備某一個或幾個單元,由各任課教師分頭編寫教學預案,完成后一式幾份,交給備課組組長,由組長將這些教案裝訂成冊,每人一本,供新學期使用,稱之為“集體備課”。這種“分工包干式”的方法,雖然教師從過去不分輕重緩急備整冊教材,轉變?yōu)楝F在集中精力,深入鉆研一個或幾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但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宗旨,沒有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沒有教師心靈的碰撞,并非共同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無效的形式。
集體備課應該是相互說課,共同研討,集思廣益,集眾人智慧于一課,起到1+1>2的作用。集體備課時,在每個人做好前期準備的條件下,把其他人有用的意見、辦法記錄在自己手中的教案修改欄內,再結合自己的實際,在主備人教案的基礎上修改充實成適合自己班級實際的個性化教案。
二、集體備課不等于同一教案
有些學校,集體備課已成為一種形式。同年級組的教師集體備課以后,教師拿了主備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教師以同樣的進度完成同樣的內容,使用同樣的資料,布置同樣的作業(yè),甚至上課的環(huán)節(jié)都如出一轍:一樣的導入,一樣的話;一樣的討論,一樣的題;一樣的過程,一樣的調。這樣一來,教師上課就如同工人在車間加工零件。如果教師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體備課所形成的教學預案,久而久之,不僅不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還會步入另一種教學極端——思維抄襲,最終失去自我,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一批備課的“懶漢”。集體備課要求在教學思想、教學重難點處理、練習、檢測等方面做到基本統(tǒng)一,但這并不意味著教案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要高度一致。對于個體而言,在集體備課中可以拿來用的只能是思想、精神、理念的制高點,牽涉到教學具體細節(jié)應該是豐富而變化的,應該是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加工”,適當修改、增補、刪減、提醒、強調和解釋,使之適合本班學生。
三、集體備課不等于個人“獨唱”
每次集體備課均有一位中心發(fā)言人針對集體備課的主要內容進行發(fā)言。一般由備課組長負責,備課組長往往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們在集體備課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集體備課時教師們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但要做到完全統(tǒng)一則是十分困難的,教案也不可能對不同的意見都一一采納,所以最終只能由備課組長一錘定音,造成了集體備課的“一言堂”現象,成了組長唱“獨角戲”。這樣做,中心發(fā)言人無法對所有班級的所有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不可能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提出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這就使得“備學生”成了紙上談兵。更容易造成其他教師逐步形成依賴心理,久而久之,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都不發(fā)言,讓組長一個人來包辦一切,從而抹殺了其他教師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智慧,集體備課名存實亡。
四、集體備課不等于不自主備課
集體備課時如果沒有個體的先行鉆研或備課,沒有個體的思想存在,他拿什么去交流,去啟發(fā),去爭論,去碰撞?于是只能緘默,只能當“看客”和“聽眾”,這能算是集體備課嗎?豈不是一個人的備課結果的展示?如果集體備課沒有個體的自主備課打底,集體的交流與討論,合作與互補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于是集體備課也就變異為另一種形式的“抄襲式”備課,那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因此,每位教師在參加集體備課前,要依據課標,通覽教材,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初備,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整理自己的困惑與反思。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從思想和內容兩方面均作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才有內容可備,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只有以“個體”促“集體”,才能大大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水平。
五、集體備課不等于高談闊論侃大山
有的教師對集體備課的認識不足,集體備課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沒到集體備課時間,教師們就分組聚集一室,大家七嘴八舌,侃侃而談,熱鬧非凡,但談話內容卻與教學基本無關,集體備課異化成了名副其實的漫無邊際的聊天、侃大山時間。眾所周知,集體備課是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些學校往往只注重形式,做做樣子,積累書面材料,借以應付上級檢查。鑒于此,學校必須積極構建集體備課的運作機制,建立科學完善的集體備課評價體系,切實發(fā)揮集體備課的作用。
六、集體備課不等于保留想法
由于受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教師在集體備課中不同程度存在著個人主義、保守主義和文人相輕的意識。認識的滯后是制約集體備課向縱深發(fā)展的關鍵。有人認為,集體備課中如果經常把自己好的做法說出來,與備課組成員共享,就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自己在教學成績考核評比時又多了幾個競爭對手,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有的人認為,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成熟、幼稚,說出來可能會引起同行的笑話,因而不敢說出來。
歷史的事實和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做法,不僅使自身得不到更大的發(fā)展,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阻礙。一位名人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每個人的充分參與是保證集體備課質量的關鍵,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合作者,而不是成果的享受者。因此,教師應該作積極的思考者、討論者。唯有如此,才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教育教學效果才會更為顯著。
七、集體備課不等于“下載教案”、“復印教案”
許多教師對集體備課認識不足,覺得它只是學校的一個規(guī)定,只是學校安排下來的一個任務而已。因此,很多教師都持一種應付了事的態(tài)度。開學初,為盡快完成集體備課任務,要么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由各位任課教師分頭尋找各課時的教案,并將相應的教案直接從網上下載,全然不顧內容是否切合教學的實際,沒有取舍,不加選擇,“撿到籃子里就是菜”,把網上的資料全盤吸收,據為己有,再把它裝訂成冊;要么由若干名教師,分學科分單元寫好教案,然后批量復印并分發(fā)給學科組所有任課教師使用,也就是說大量的教師可以不用備課寫教案,手拿一份“復印教案”即可走上講臺,并將這種作法貫以“集體備課”的美譽。
這部分有“先見之明”的教師看起來似乎是揀了便宜,實際上是害了自己,因為他們只是把自己的大腦當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在使用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只是被動地模仿別人,而忽視了個人的教學創(chuàng)新,最終只能導致教師喪失自己的教學個性。
筆者認為,要避免以上的錯誤認識或做法,就要讓教師正確認識集體備課的真正意義是一個高效的合作共同體的智慧與能力共長,思想與行為同步,以群體的智慧推動個體的發(fā)展,切實提高教師個體備課功夫的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對備課思想、課程資源、授課手段及方案進行再設計、再補充、再創(chuàng)造,實現智慧的碰撞和資源的共享,激發(fā)群體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更準確地把握課堂、吃透教材,實現整體業(yè)務水平的提高,促進職業(yè)生命的成長。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膠南市泊里鎮(zhèn)中心中學教導主任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