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華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結核病防治所,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關鍵詞】:肺結核??;CT檢查的作用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3(上)-0090-01
肺結核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常規(guī)以X光胸片為常用的診斷方法,一直以來,肺結核病的診斷、療效觀察及前后比較依賴其X光胸片表現(xiàn),由于X光胸片成像原理以及技術上的局限性,其對于肺結核病的診斷尤其是治愈后的評價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隨著CT診斷水平的提高,很快成為肺結核病診斷及治愈的重要手段。
1 資料與方法
搜集1994年~2007年經(jīng)臨床、實驗室及病理證實的CT以及臨床資料完整的肺結核病患者100例,對其進行回顧分析,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齡10歲~76歲,平均年齡為41.5歲,32例結核菌陽性,10例由纖維支氣管鏡及細菌病理學證實,其余為其他實驗室檢查及臨床療效證實,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75例,其中低熱38例,午后低熱10例,消瘦15例,盜汗20例,乏力15例,咳嗽86例,咳嗽持續(xù)時間(3天~5個月),平均2~5個月,咯血10例,咳痰55例,胸痛15例,喘息13例,胸悶7例,初治81例,復治19例,每例均有胸部CT片,58例有3次隨治片,29例有4次隨治片,13例有4次隨治片,隨治最短一個月,最長者近3年,采用全程督導短程間歇化療方案,最短4個月,最長3年,一般6個月可以治愈,CT治愈標準①病灶完全吸收;②病灶穩(wěn)定,病變無變化連續(xù)6個月以上,空洞未閉合需要觀察3年。
2 結果
臨床治愈轉歸,100例治愈患者中22例CT檢查顯示肺部病灶完全吸收,78例CT檢查顯示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在動態(tài)觀察3年期間,肺部病灶與治愈時比較,主要有4種結果:①病灶完全吸收;②病灶吸收好轉;③病灶未見變化;④病灶增多,肺部病灶CT表現(xiàn)主要觀察病灶的部位、分布、形態(tài)、大小、密度、邊緣、空洞大小及周圍改變,判斷其屬于哪種轉歸結果,其具體方法是在肺結核病開始治療、療程期滿,及停藥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最長36個月有完整CT資料片,顯示肺部病灶逐漸吸收到穩(wěn)定的過程。
3 討論
全程督導短程間歇化療(DOTS)管理是我國現(xiàn)代結核病控制策略,是當今肺結核病最有效的治療管理方式。
3.1 標準化療方案與DOTS管理實現(xiàn)了高治愈率 我們通常將治療初治肺結核病的化療方案稱之為結核病的一線化療方案,復治者稱之為二線化療方案,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方案稱之為三線化療方案?;煼桨钢兄辽儆?種藥物,鞏固期至少要有2~3種有效化療藥物,保證有足夠的療程,全療程一般6~12個月,結核菌陰轉后至少持續(xù)同一化療方案6個月,該份病例表明所采用的化療方案是一種可行、安全、高效、科學的治療方法,全程督導也是保證病人完成全程規(guī)律服藥較為可靠,而且是可行性的管理模式。
3.2 影響CT治愈與臨床治愈時間差異的因素
3.2.1 抗生素后效應即細菌與抗生素接觸 當藥物清除后,細菌生長自然受到持續(xù)抑制,抗生素后效應和藥物作用后所產(chǎn)生的細菌延緩生長是抗結核藥物間歇使用的理論基礎。
3.2.2 合理用藥 結核病的治療是長期使用多種藥物和病人免疫防御機制復雜系統(tǒng)共同參與的結果,根據(jù)藥動力學與藥效應學原理,雖然停止用藥,但藥物仍然呈現(xiàn)的濃度依賴殺菌作用,另外采用頓服與分次服用的方法,以求達到最佳的殺菌血藥濃度。
3.2.3 肺結核的愈合特點 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病理]變較為復雜,即使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痰涂片呈陰性達到了臨床治愈,但是壞死物質(zhì)的分解、吸收、瘢痕組織的形成等,仍然是一個較為緩慢的修復過程,CT影像明顯晚于臨床,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肺部病灶雖然沒有完全吸收,但仍可持續(xù)吸收好轉,最終達到CT治愈。
3.2.4 重視肺結核病的CT檢查 肺結核病的主要診斷手段和療效判標準,以痰細菌學和X光胸片為依據(jù),但是在目前,肺結核的患者中的菌陽率僅20~55%,絕大部分菌陰者仍然是根據(jù)臨床和影像學表現(xiàn)作出診斷,在影像檢查中,X光胸片檢查作為常規(guī)檢查,可以對相當一部分肺結核病例的發(fā)現(xiàn),觀察療效,治愈病例隨訪以及預防等方面起到作用,但由于X光胸片的成像原理和技術上的局限性,對肺結核病的診斷療效及治愈的評價有一定的不足,CT可以完全取代X光胸片的診斷,而且對細節(jié)方面更優(yōu)于X光胸片,因此肺結核病的CT檢查更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收稿日期: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