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洪本
摘要: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流、溝通就要通過對話,在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要學會與學生“對話”。只有認真解讀學生,順應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解決“怎么教”的問題,所以能掌握對話技巧就顯得特別重要。真情的對話更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
關鍵詞!真情對話教師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薄疀]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這是當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溝通(社會交往)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你渴望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如果你想讓學生敞開心扉真情表白,如果你想看到學生個性飛揚一做一個真實的人吧!教師只有自己率先做真人、說真話、表真情,才有課堂上真正的師生關系,真正的真情對話。真,才是美的;真,才具有魅力。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p>
作為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學科,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必然更要與“對話”聯(lián)姻。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就明確了“合作交流”這一學習方式,而合作交流意味著對話的必然。對話教學由此應運而起,但無論從教學的時間還是從教學的空間來看,師生的對話無疑是各類對話中對課堂最具作用的形式。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對話不等同于“學術交流”,對話雙方是對等的,富有情感的?,F(xiàn)以數(shù)年的教學實踐,作初淺的闡述。
一、要尊重學生
真情對話首先要尊重學生,“教育家鮑伊爾說:當每班學生數(shù)超過了30個人的時候,教師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痹诂F(xiàn)實的教學當中,我們總會輕而易舉的找到這句話的注腳。近些年來,隨著民主平等思想深入教育,“對話”思想作為一種突出人的價值、倡導人與人平等地位的國際思潮,自然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很多學者認為,我國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平等,學生被排除在真正的教學“對話”過程之外,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教授授提倡一種“對話”教學,在這種“對話”教學中,師生之間是一種“我——你關系”,即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上,師生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闭嬲膸熒皩υ挕比绾纬蔀榭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是靠表面的“親近”、“親切”,而重要的是老師要把學生當“人”看,要從內心承認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儼然把自己當成是知識的傳遞者,道德的代言人。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是權威或者自己是權威的代表者,極力否認自己的錯誤,蠻橫的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其實教師是否錯誤并不是關鍵問題,關鍵的是教師不容許有學生提問的權利,尤其這問題是指向教師的缺點的。諸如此類的例子相當多,從表面上看來,是教師拉不下面子,分析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實則是教師的權威對學生的“控制”,最終還是“師道尊嚴”惹的禍。
教師也要學會傾聽,交流本身就是雙向的,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對話式教學區(qū)別于傳授式教學的最基本的特點,就在于它的雙向互動性。教師往往都是有話對學生說的,學生也往往是習慣于聽教師的話的。那么,在對話中要加強的除了要學生表達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看法,我們完全可以在奉獻自己,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同時,從學生身上獲取到更多的點點滴滴的智慧,來進一步充實我們的頭腦。
二、教師自己要有感受
要求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求學生能動情,教師首先要能動情。文本作為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發(fā)掘,是把握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jīng)驗、審美水平都要高于學生,可以起到向導作用。我們絕不能一味地強調孩子們的感受與體驗,而沒有了老師自己的見解!我們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上一起發(fā)表見解、一起爭論、一起得出結論、一起獲得成功的體驗,那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情。同時,教師要激情四射,以情激情,以神會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的表白滿足了學生情感發(fā)展的需要,烘托了主題,升華了情感,使學生的情思與文本和老師產(chǎn)生了共鳴。
師生對話的核心是和諧對話,是具有生成性、開放性的空間,因此在實踐中要強調對話雙方的民主和科學意識,對話是互動的、雙邊的,互動意味著你來我往,意味的觀點的碰撞、心靈的溝通,雙邊意味著參與者是多元的,即有教師與單一學生的,更有與多位甚至是全班的。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師生對話表現(xiàn)為交流與探討、言說與傾聽,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強調對話者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感受,并通過這種感受將對話者的視野引向生活世界更加廣闊的天地。
三、要有開放的話語空間,做好引導
師生之間應該有開放的話語空間。開放即包含著包容性和未完成性,即應該深入到師生知識、情感、精神的廣闊領域,以一種包容的姿態(tài)投入話語的進一步發(fā)展,使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要讓課堂沒有表演,只有生活。教師的引應關注:第一,思考關鍵問題。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內容,要使其明白哪些是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一些基本特征,把握重點內容,將重點內容轉化為關鍵問題,確保課堂對話中解決教學的“重心”。第二,引導學生學會歷史的辨證的思考問題。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限制,其思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考慮問題會很不全面。需要教師引導。如:綜合探究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日,教材只涉及過年這一單一節(jié)日。其實其目的在于呈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問題。而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去設計,去引導。第三,教師要善于追問。追問是合理對話的開始。在歷史課堂中,追問的對象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追問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追問教材的編寫設計;既可以追問教學預設問題,也可以追問課堂生成。
四、要有效利用文本本身話題
作為師生對話的參與者,學生其實并不是“一無所有”,更不是一張“白紙”,你想要畫什么就畫什么。我們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并非是給予學生的恩賜,而是課堂的本質所在。面對教材:我們如何把握“話題”。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試圖扭轉課堂失真狀況,教材已經(jīng)為學生“言說”提供很多機會,諸如“想一想”、“動腦筋”、“活動與探究”、“閱讀卡”等欄目。
可見新課程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教學的方向,更為我們提供了教學可用的文本。如何利用文本信息實施教學是每一個教師必須解決的。就課堂上時間最長,持續(xù)度最高的師生對話來說,文本信息不乏是對話話題的主要來源。因為這些信息經(jīng)過無數(shù)專家的把握,更接近教學目標,更具有普遍性與科學性。
五、對話要真實
真實對話應該是:學生說出真實的所思所感,敢于說出真話,敢于質疑;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解答問題。假想的對話特
點是:教師憑著感覺或經(jīng)驗,對學生的反應作出判斷,主觀臆斷學生的感受。教師從種種自己的猜測出發(fā),將學生帶入自己預設的“圈套”中,引導學生說出教師已想好了的答案。
教師教學片段一:(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師: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tǒng)一?具體的說在政治上: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交通上:大修弛道,統(tǒng)一車軌;軍事上:北拒匈奴修長城,南統(tǒng)越族開靈渠;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問題出自與教師,答案來源與教師,無須學生參與,教學有話,但話而不對。教師過多的承擔了學生的角色,由此課堂變成了過去的一言堂。
教師教學片段二:(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師: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tǒng)一?
生1: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縣制等)
生2:交通上:大修弛道,統(tǒng)一車軌
生3:軍事上:北拒匈奴修長城,南統(tǒng)越族開靈渠
生4: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不難看出,師生之間的“問答”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學生在課堂交往中扮演的是“被動性角色”,教師扮演著“法官”、“導演”等角色。課堂對話往往“活”對不起來,充其量只是讓學生“說出”了教科書中已有的內容。
六、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學習”、“會話交流”是學習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主張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并強調“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和“發(fā)現(xiàn)式”、“探索式”學習策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梢娗榫呈绞窃掝}的呈現(xiàn)較好的辦法,基于學生年齡特征在情景中預設話題,有的可以比較直白直接引入話題,有的甚至可以為后期話題留有深化的伏筆、由此師生的對話需要關注教師的引與放。
教師應采取必要的方法,為對話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此氛圍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等各種思維能力,使學生勇于對話、樂于對話。并且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與學生的情緒、情感一致、和諧,有助于良好交流的展開。創(chuàng)設和諧的氛圍,并使自己首先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使教學環(huán)境變得輕松一些,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學生容易敞開心扉。教師在此時的作用,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思考力,必須使學生能夠產(chǎn)生對話的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地說出自己想說的,實現(xiàn)主動與被動的轉變。
言語交際有言語交際的藝術,對話有對話的藝術,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對話藝術。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如何保證他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讓他獲得多少知識更重要,學習中教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語,都會給學生的學習以莫大的鼓舞,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其中。反之,學生則會緘口不言。同時,對于學生的言論,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剔除無效或無用的信息。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可能會有偏頗,教師此時也不能一味地遷就,要像航船的舵手一樣,給予矯正與指引,引導船舶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由于我國千百年來嚴厲苛刻的集權專制的影響,在實際教學生活中,要徹底實現(xiàn)民主平等的師生對話,仍有一段漫長的路。且目前班額普遍增加、應試教育的無形壓力等諸多事實,也似乎是一道垮不過的“坎”?;诖耍m然絕對意義上的民主平等的師生對話看似遙遠,但我們總可以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有所堅持、有所追尋。當課堂上,目光與目光的對視,心與心的交流乃至碰撞、直至心領神會的融合,一切雖盡在不言中,但誰又能否認這是另一種“對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