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謙
摘要:電工技術是一門很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但一直存在著不好學,不好教的特點,尤其是現(xiàn)在對課時精簡得相當厲害,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原來三四門的課程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課程教學的改革。本文以作者十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探討這門課程的改革方向,對計算機相關專業(yè)教學工作有一定借鑒意義。
計算機相關技術專業(yè)的《電工技術》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我們以前在學習計算機類的專業(yè)課程時,都要經(jīng)歷《電工》、《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計算機原理》、《電機拖動》等課程的逐步引導學習后,再進入到專業(yè)硬件知識的學習,總感覺要系統(tǒng)化的學習后才能掌握好后面的學習內容。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在辦學中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不能再向“壓縮版的大?!狈较虬l(fā)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應該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突出人才的應用性和針對性,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應當努力做到將理論教學、實驗、實習、設計、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應用特色和能力本位的特征,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不斷進行課程和教學的改革,適應學生和市場的需求。然而,本人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一直對《電工技術》等課程缺乏興趣,因而學習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課程抽象、難學,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電路分析開始的一大堆理論知識,到數(shù)字電路的01世界與實際教學內容的相互轉換,都使學生紛紛放棄了鉆研,湊合把課混過去。另一方面,重視基礎知識輕視現(xiàn)代技術的教學思想影響了教與學的效果。一直有人認為該課程既然是基礎課程,就沒有必要涉及新技術,這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學生感覺這門課程很古老,在后面越來越?jīng)]用,更是打不起精神來。
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在教學實踐中,邊實踐邊總結,不斷探索課程改革和改進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最主要是兩條:一是加大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各種電子元器件的認識、電工工具的使用等。二是將知識分為重點講解的和一般理解的,與計算機專業(yè)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詳細講,認真學,而一般性的知識則大概介紹就行了。并且在授課過程中,不斷灌輸學生安全用電的知識,并把每部分內容與后面課程的聯(lián)系告訴學生。
實際上,現(xiàn)在在計算機專業(yè)的后續(xù)課程中,專門的硬件課程已經(jīng)很少了,最多也就是組裝維修里和辦公自動化設備的相關課程里有用,但在學生畢業(yè)后的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學生一般去的中小型企事業(yè)單位對計算機專業(yè)人員的要求卻很高,要會修理電腦、外設,要會拉網(wǎng)線、聯(lián)網(wǎng),還要會編程、搞網(wǎng)頁設計,等等。所以需要他們掌握很寬泛的基礎知識,還要會綜合運用。電工技術課程任重道遠。
經(jīng)過幾次改革,現(xiàn)在我們的《電工技術》課程基本上安排在學生的第一個學期進行,主要要求掌握的內容包括用電常識、基本電路介紹、直流電阻電路的分析、半導體器件、放大電路的應用、數(shù)字邏輯、基本邏輯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分析等,而對動態(tài)電路分析、放大電路的分析、模擬電路分析、觸發(fā)器和時序邏輯電路、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等內容作為了解性知識,在60個學時內完成。這里面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內容,而且雖然內容繁雜,但必須要保證足夠清晰的條理性,學生在學習時,教師要隨時注意他們的理解接受情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動態(tài)調節(jié)。例如,如果學生的基礎較好,對電子學的一般知識以及有足夠了解,是原來的中專職高的三校生,那就要重點放在其他地方,而如果學生大部分是從高中高考過來的,對電工學的知識僅限于中學物理的范圍內,那在入門的時候,就要慢一些了。有時候同樣專業(yè)的幾個班,同樣的《電工技術》課程的進度卻差得很多。
《電工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寬泛,為了將該課程講解透徹,必須對該課程的內容加以整合。(1)考慮到電工技術所涉及的電阻元件、電感元件、電容元件等內容貫穿課程始終,因而對這些部分的內容從有關章節(jié)中提取出來,在課程講授開始之前集中安排講解介紹。(2)將電路原理方面的直流電路部分教學,分為原理教學和方法教學。原理部分集中講解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疊加原理、戴維南定理、諾頓定理等內容;方法部分講解電源等效變換法、支路電流法、網(wǎng)孔法、節(jié)點電壓法等內容。這種集中講解的方法便于學生有效地開展比較學習。
另外我們還加強實踐性的知識學習和掌握,在實驗室里進行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平時上課就多接觸電工工具、計算機組件、OA設備等。一方面使同學們對這些以后天天打交道的東西不陌生,另一方面也使他們隨時能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式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聲光效果加強學生上課時的精力集中程度,讓他們對課程內容感興趣,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另一特點。尤其對一些微觀知識的學習上,枯燥的講解根本不能完成讓學生明白的功能,而FLASH動畫的新穎效果,卻讓學生們很快就明白了。同時,這也為今后制作電工技術的精品課程打下了良好基礎。
結合學生今后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特意把安全用電技術、電工工具的使用等實踐性技能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內容,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展身手。通過嚴謹組織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尤其是對實驗指導教師也要嚴格要求。如在實驗前認真?zhèn)湔n,要求指導教師對實驗內容和理論知識做到心中有數(shù),抓好實驗前的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闡述有關實驗的目的與任務,通過提問、提示、重點講解等方法引導學生復習有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認真批閱學生的預習報告,分析其思路及方案的優(yōu)、缺點,為以后的實驗打下基礎。耐心指導本部分內容,以工程運用設計實驗為主,盡管學生思路不一,實現(xiàn)方法各不相同,在實驗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故障或提出同實驗毫不相干的問題,指導教師應耐心指導,針對學生調試中存在的問題、疑問、難點進行剖析、引導,運用有關理論提供給學生圓滿的回答,否則就會出現(xiàn)敷衍了事的現(xiàn)象,使學生感到失望,影響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對現(xiàn)有的工程設計實驗進行進一步研究,培養(yǎng)學生實際工程技術的應用能力。
經(jīng)過幾次改革,我們的課程計劃內容幾經(jīng)變化,甚至是幾上幾下。對這門課程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雖然很懷念90年代的學生的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的勁頭,但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大家學習的動力是在下降,這一方面要靠社會鼓勵、學校激勵,建立起一股愛學習、重知識的社會氛圍,也要靠廣大老師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擴展自己的教學手段,用開闊的知識面,風趣的語言,吸引人的教學風格,打造出自己的教學品味,創(chuàng)造教學奇跡!
參考文獻:
[1]劉曉靜等.《試論“電工學”課程改革》.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
[2]高士杰.《淺議高職院校<電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2007
[3]陸國和.《電路與電工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白乃平.《電工基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