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洋
摘要:隨著傳播手段的日新月異,人們獲取信息的方便快捷,新聞媒介競爭的日益激烈,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契合和沖突,形成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這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又一課題,需要我們帶著新聞工作者用長遠的眼光和理智的思考去解決。
關鍵詞:新聞自由 社會責任 新聞媒介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成為社會良性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國的新聞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時面臨著重重困難:新聞“權力”的異化,正義與良知被遺棄,假新聞泛濫,有償新聞屢禁不止,名記者成為稀有物種,新聞官司倍增。在保持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的天平上,我們應該向哪一方傾斜或者是怎樣才能保持雙方平衡已成為新聞工作者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新聞自由及其意義
1.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是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是公民進行新聞活動的自由,是公民通過新聞媒介了解國內外大事,獲得各種信息,表達并傳播各種思想和見解,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項民主權利。新聞自由不僅限定了新聞媒介的社會地位、活動空間,制約著新聞傳播事業(yè)的體制、職能,也關系到新聞報道和言論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擴充表現,是廣義的言論自由。
2.新聞自由的意義。(1)新聞自由在社會公共領域的意義?盡管新聞自由不像民事權利那樣具明確的確定性和在侵權行為法上的可補救性,但是它作為被確認與保護的自由,無疑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以及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只有有了這一自由,才有可能造就一個真正的民主與法治社會,人民才有可能發(fā)表自己的各種主張,政府及其官員才有可能受到輿論監(jiān)督,同時人們的知情權也才有可能得到滿足。(2)新聞自由在政治生活領域的意義?新聞媒介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向社會提供重要信息、協助黨和政府管理國家事務的任務。因此,新聞媒介客觀準確的報道有關黨和國家機關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共公事務,符合社會公共利益,有必要予以特別保護。
二、新聞工作者與社會責任
所謂責任,指扮演某一角色的個人或角色群體,對構成角色關系的其他角色或角色群體所承擔的法律、道德責任及社會義務。某一角色按社會分工未能做好角色規(guī)定應當做好的事情,沒有盡到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便被認為沒有完成這一角色應負的社會責任。而記者角色的責任在于:第一,盡可能多和盡可能好地滿足受傳者的多種需求,既正確引導社會需求,又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第二,忠實地執(zhí)行新聞調控機關的法令和指示,務使給定信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第三,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技能,以出色的新聞敏感和宣傳敏感及時發(fā)現與捕捉新聞信息,不泄露重要的信源與信息。筆者認為記者的社會責任應是:記者根據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客觀真實的報道,提供關于事件和問題的全面公平的信息。記者要以關注民生、同情弱者為己任,具有公平心和正義感。具體地說,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就是指從事新聞職業(yè)活動的人員對其職業(yè)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社會責任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它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業(yè)務水平,在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事實、受眾和社會應盡的職責、使命和任務。
三、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傳媒的自由不可剝奪,但是社會責任也絕不可不擔負。由于報刊、電視、圖書、網絡等媒體對社會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是構成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報道活動中才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因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為了所謂的“眼球效應”、經濟利益忽視甚至徹底放棄承擔這種責任。況且,責任和利益也絕對不是兩相決然對立、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社會責任和利益追求之間,媒體完全可以兩者兼顧。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最有社會影響、銷售得最好的還是那些嚴肅類媒體。事實上,媒體在承擔社會責任時,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兩者并非對立的關系。近兩年,中央電視臺所提倡和實施的“綠色收視,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主要頻道的收視份額和社會影響,經濟利益也同樣可觀。傳媒之所以享有新聞自由,其實正是出自其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對于社會責任,傳媒不但不可輕忽,而且要勇于承擔。而傳媒的社會責任,無論在東西方,都是傳媒經常自我警醒的準則,作為公器,傳媒是有社會責任。傳媒在捍衛(wèi)新聞自由的同時,也要維持專業(yè)操守,不得嘩眾取寵,要做到公正無私。所以,負責任的傳媒是新聞自由的最佳維護者,而不顧社會責任的傳媒將對新聞自由造成最大損害。傳媒的自由和責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如果發(fā)現兩者不能統一,首先必須考慮的是:新聞自由是否已經超出了應負社會責任的范圍?實際上,只要是負責的傳媒,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從來就是統一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聞自由是媒介的自由,但是并不代表媒介可以濫用這種自由。新聞媒介是一種社會公器,在發(fā)揮傳播新聞信息功能的時候也要兼顧社會責任,兼顧黨、國家、社會和民眾的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媒介在行使新聞自由這種權利的時候要理性、要謹慎、要合理。新聞從業(yè)人員在社會中起著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而且能夠影響甚至形成各種思想和意見的潛在能力,對受眾者的思維和前瞻性起著導向作用。由于新聞工作的性質而涉及的問題,使新聞事業(yè)既是一項業(yè)務,也是一種使命。因為輿論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那些提供客觀、真實、不帶偏見的新聞和消息情報的人;公證嚴謹的新聞搜集者和新聞傳播者,對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不可缺少的。
參考文獻:
[1]周靜.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沖撞.寧波經濟.2008.5
[2]郭清鑒,柳妮.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新聞觀察·傳媒透視.2007.8
[3]張海昕. 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淺析. 大眾商務.2009.5
[4]李希光. 新聞自由與思想控制. 國際新聞界.1999.3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94.
[6]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yè)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