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宏 田路
金門位于福建東南沿海,由大小金門、大擔、大嶝等12個大小島嶼構成金門群島。這里曾是鄭成功“北伐復國”的金廈根據地,也是“國姓爺”收復臺灣及清朝攻臺的跳板,歷史上清廷與明鄭之間在此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斗。
國民黨遷臺后,金門自然成為戰(zhàn)略要地,60年前的這場戰(zhàn)役更被國民黨政府賦予了“匡復漢室”、“維護國基”之類的重要意義?!巴鈲u不保,臺灣門戶洞開,欲取臺灣,先奪外島”,基本是當年對峙雙方的共識。
馬英九在近日的“古寧頭戰(zhàn)役60周年紀念”活動中,感謝國軍,盛贊此役為“中華民國政府繼‘光復臺灣之后,成功‘保衛(wèi)臺灣的第一戰(zhàn)”,并有為建設臺灣奠定基礎的作用。直到今天,臺灣還有深藍民眾稱此戰(zhàn)是“延續(xù)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和“保存中華民國法統(tǒng)”的生死之戰(zhàn)。很多研究者認為,從金門戰(zhàn)役開始,基本奠定了兩岸分治的格局。
廈門易取,金門何難——葉飛輕敵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建立之時,西南、新疆、兩廣、臺灣、海南、浙江沿海部分島嶼、福建部分地區(qū)及島嶼仍在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府手中,在當時很多人看來,這些地方的“淪陷”只是遲早。
淮海戰(zhàn)役之后,被稱為國軍“五大主力”的新4軍、新6軍、第5軍、整編第74師、整編第44師喪失殆盡。1949年4月,解放軍一野、二野、三野聯(lián)合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直取南京。其后,三野兵指江南,其下屬第10兵團8、9月份先后發(fā)起福州、泉州、漳廈戰(zhàn)役,1949年10月17日攻占廈門。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兼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見大勢已去,將總部遷往金門。此時,解放軍一野基本平定西北,“天子門生”胡宗南的第一軍已失守關中,退至四川。劉、鄧率領二野挺進川東,賀龍率領一野第18兵團南下川北,西南大局將定。
在廈門,幾乎沒有??哲姷慕夥跑娕龅搅伺c當年蒙古人_樣的問題——海洋。
奪取廈門之前,10兵團從沒打過設防島嶼。據10兵團司令葉飛回憶,當時雖然全國是勢如破竹,但攻占金廈,還是心里沒底。因此10兵團準備了近一個月,主要任務是弄船。因為船只問題,曾三次把攻擊時間推遲。9月26日的泉州作戰(zhàn)會議上,10兵團提出“金廈并取”、“先金后廈”、“先廈后金”三個方案。反復權衡,大家一致認為,湯恩伯沒有堅守廈門的決心,應該趁敵軍士氣瓦解之際,一鼓作氣,同取金廈。不過到了10月上旬,檢查船只,29軍和31軍只有3個團左右的船只,28軍只有一個團的船只,戰(zhàn)斗任務緊急,立即改變方案為“先廈后金”。
奪取廈門之后,葉飛立即把兵團部移駐過來,認為廈門有永久性工事,湯恩伯部重兵都守不住,金門已不在話下。攻取金門的任務交給了28軍,29軍主力也交28軍指揮,完成此次戰(zhàn)斗任務。28軍部署于漣河、大嶝島、小嶝島一線,展開攻擊準備。這支部隊從未有過海島戰(zhàn)經驗,因此在福州戰(zhàn)役結束后,葉飛有意讓他們進行海上作戰(zhàn)鍛煉。
葉飛總結廈門戰(zhàn)役經驗,給28軍傳授戰(zhàn)術:登陸作戰(zhàn)勝敗關鍵在于首先攻占灘頭陣地,然后快速構筑工事,擊破敵人反撲,鞏固灘頭陣地,待后續(xù)部隊上來之后,再向敵縱深發(fā)展。29軍被要求在一星期內作好戰(zhàn)斗準備。
金門這邊的守將,是葉飛的福建老鄉(xiāng),黃埔一期生,22兵團司令李良榮。盡管湯恩伯是最高長官,但具體的軍事部署事宜由李良榮負責。不過,葉飛并沒把李良榮放在眼里,“這是被我打擊過的敵人……所謂5軍也已不是邱清泉那個5軍了,而是重建的……勝利有把握”。葉飛的看法是,小島難攻,因為防衛(wèi)設施密集;大島易取,因為守衛(wèi)力量分散。全廈兩島面積相差不大,但廈門沒太費勁拿下了,金門又有何難?
10月24日中午,28軍電告葉飛,準備發(fā)動進攻。葉飛沒有馬上同意,而是立即召集會議分析情況,因為此時有情報顯示國軍胡璉第12兵團已撤出潮汕,乘船出海去向不明。葉飛判斷,胡璉部可能有兩個去向,一是增援金門,一是回臺灣。參謀人員告之,胡璉兵團在海上徘徊。葉飛最后決定,就算胡璉部是撤往金門,但趁他還未趕到,發(fā)起登陸。戰(zhàn)機不可失,否則不知還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然而,胡璉12兵團18軍軍部率118師已于10月21日進抵大金門。大陸多年后總結,葉飛10兵團早已發(fā)現(xiàn)此事,但未采取任何措施。從葉飛的回憶來看,他只判斷出胡璉主力可能會增援金門,但沒想已經登陸,而后續(xù)部隊還在陸續(xù)抵達。如果沒有胡璉部隊抵達,也許戰(zhàn)斗會有所不同。
此時,第28軍82師255團、245團、246團,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87師259團,6個團兵力,已在同安石井附近集中,等待向金門進擊。山野炮20多門,部署在金門島以北大小嶝島,掩護部隊登陸,對金門已形成三面包圍態(tài)勢。
雖然28軍只備齊了能運送3個團的船只,還是決定發(fā)起進攻。10月24日黃昏,28軍82師244團(加強246團3營)、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作為第一梯隊,從勞河、大嶝島等地登船,向金門進發(fā)。計劃送這3個團登島后,船只返回,再送2個團上去,使島上雙方兵力達到一比一。
1949年10月25日凌晨,天空漆黑,潮水逐漸上漲,登陸部隊分別在金門的壟口、后沙、古寧頭一帶上岸,大小嶝島向對岸開炮掩護,一場慘烈的登陸與反登陸戰(zhàn)就此打響。
金門國軍防衛(wèi)態(tài)勢
三大戰(zhàn)役失敗,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在美國支持下,要求蔣介石下臺。蔣于1949年元月通電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tǒng)之職,自此國民黨整個黨政軍指揮體系全部陷入混亂。李、白二人只指揮得動桂系人馬,而蔣雖有最高權望,但已下野,只能以國民黨總裁的名義行事,其命令在軍政系統(tǒng)不具有“合法性”,無法公開下達。當時,所有黨政軍人員,誰能調動誰,那就看人脈了。
9月,舟山、漳州、廈門、廣州同時告急,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命令胡璉調防廣州,而在臺灣的東南軍政公署長官陳誠也派副長官羅卓英攜蔣之命,要求胡璉增援舟山和金門,保衛(wèi)臺灣。胡璉很有些為難。此時國民政府已遷至廣州,從合法性來說,華南軍政長官公署的命令自然不能違抗。但從情感和道義上講,一生以“誓死追隨民族領袖總統(tǒng)蔣公”為目標的胡璉又不能不聽臺灣的命令。于是胡璉先派了18軍開赴廈門。后經陳誠運作,15日國防部才正式下令12兵團歸東南公署節(jié)制,胡璉這才安排部隊悉數(shù)乘船出海,本人則去臺北復命。
解放軍進攻前夕,金門地區(qū)防務布署狀況大致為:第12兵團18軍指揮第11師和45師守金門東,第25軍指揮第40師和201師(缺603團)守金門西,第5軍(缺166師)指揮200師及隨后增援的第53團,駐小金門及大二擔島,后面趕到的19軍主力進駐金門城,另一部進駐瓊林附近。為增加防衛(wèi)力量,9月12日,裝甲兵司令部派戰(zhàn)車1營第1和第3兩連駐防金門。該戰(zhàn)車營官兵除軍官和車長是老兵,其余士兵皆未完成初級訓練,抵金門后,臨時日夜進行車輛保養(yǎng)和戰(zhàn)車兵科學習。
12兵團及原司令官黃維,皆在淮海戰(zhàn)役中覆沒,只有副司令胡璉化裝成士兵突圍,收容殘部共6000余人撒到江南。1949年5月胡璉奉命重組12兵團,并進行了數(shù)月休整。因此金門地區(qū)國軍,除胡璉部較為強壯外,其余部隊編裝殘缺,人員不足。
李良榮的22兵團,1949年7月以福建龍溪第一編練司令部改編而來,8月份開赴金廈,原擬編入該兵團的第25軍在福清覆沒,改為用空軍警備旅改編的第45師及臺灣開來的青年軍201師補充,所轄的第9軍編為166師,從廈門后撤至金門,僅剩1100多人,原在小金門的該兵團第5軍所屬的200師和45師加起來其1900多人。隨后三師合編為200師,也就3000多人,因有大量干部和勤務兵,戰(zhàn)斗力還不及一個團,青年軍201師約有5000人,因此22兵團上下加起來就萬余人?!?8軍若不先到金門,19軍亦不續(xù)到,則金門存亡,實難逆料。金門若失,則此萬人亦不得撤回臺灣了!蓋海島作戰(zhàn),殊難安全脫離,成則全勝,敗則全沒?!边@是胡璉事后的感慨。
將戰(zhàn)車3團1營送上金門對后來的戰(zhàn)斗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當時該營配備兵力420人,M5A1坦克22輛,汽車22輛。這支裝甲部隊的布置如下:戰(zhàn)車1營1連(缺第三排)配屬給18軍118師352團,于金門東的沙美附近,為機動部隊:第3連(缺第三排)配屬給118師353團,在金門西頂堡附近保持機動;兩個連的第三排位于金門西村附近,由營長陳振威直接指揮。別看只是一個營,可是國軍中的“嫡系貴族”部隊,上島的這第1和第3兩個連是從戰(zhàn)車1團改編過來,蔣緯國是前任團長。出發(fā)到金門前,裝甲兵司令徐庭瑤本來想換上更老成持穩(wěn)的王守成當營長,但戰(zhàn)車3團團長張廣勛堅決反對。他認為兩連官兵被蔣緯國寵壞了,調皮搗蛋得很,必須要性格剛烈的陳振威才鎮(zhèn)得住。臨行前,徐庭瑤、蔣緯國召見陳振威,囑其上島后對坦克部隊“分區(qū)控制、統(tǒng)一指揮、集中使用”三原則。
戰(zhàn)斗的開始很湊巧。10月24日下午,戰(zhàn)車1營3連在壟口海灘一帶演習,黃昏結束時有一輛坦克陷進沙灘,召來另一輛坦克拖拉,卻又把履帶拽壞,連長即命1排排長楊展就地等待保養(yǎng)組到來修復。25日凌晨2時,楊展與士兵在海灘邊準備吃飯,忽見對岸閃閃發(fā)光,然后炮聲大作,瞬間硝煙彌漫,楊展遂令大家上車備戰(zhàn)。10分鐘后,正值漲潮,聽見前方有涉水聲,該排3輛戰(zhàn)車一字擺成橫隊,三炮六機槍向正前方海灘掃射,正好一發(fā)曳光彈引燃解放軍一艘登陸船,1排附近的青年軍201師602團3營,借著火光全面開火,金門戰(zhàn)役打響了,國軍其余增援部隊聞訊隨即加入戰(zhàn)斗,最先登陸的解放軍244團在重火力壓制下,傷亡慘重。
解放軍251團在古寧頭登陸,253團在湖尾登陸。遺憾的是,解放軍3個團登陸,卻沒有一名師級指揮官隨同,缺乏統(tǒng)一指揮。據葉飛回憶,登陸部隊沒按他事先交代,先鞏固灘頭,而是只留了一個營兵力控制古寧頭,隨后就向縱深處猛插。更沒有想到,由于不明水情,正欲回航運送第二梯隊的船只,卻遭遇退潮全部擱淺,隨后被國軍炮火擊毀。后援部隊只能望洋興嘆,登島部隊遂陷入絕地。
為解登島部隊之圍,10兵團下令緊急調動船只,但老百姓手上的船只已經寥寥無幾。加上時間緊急,只征到運送兩個營的船只。雙方激戰(zhàn)至26日早上,下午又送74個連在湖尾鄉(xiāng)登陸,一下船又遭包圍。27日,10兵團與島上部隊徹底失去聯(lián)系,到了28日,島上槍聲已經稀疏,戰(zhàn)斗基本結束。10兵團感到,登島部隊全軍覆沒。
戰(zhàn)役前半期國軍坐鎮(zhèn)金門最高長官是湯恩伯,戰(zhàn)地指揮官是李良榮,具體組織作戰(zhàn)的是18軍軍長高魁元;胡璉受命接防金門,25日晚乘船抵金門料羅灣,但因風浪太大,直到26日上午才登島接過指揮權,組織全面反擊。整個戰(zhàn)斗過程,還有海軍中榮艦和空軍戰(zhàn)機協(xié)助,炮擊對岸和登島的解放軍。
解放軍244團、253團一度占領雙乳山、觀音山、湖尾高地,但都被擊退,251團突圍進至古寧頭一帶,踞守林厝工事,與國軍14師和118師對峙。反攻古寧頭的14師師長李光前沖鋒時戰(zhàn)死,為此役國軍陣亡最高銜軍官。李光前事跡當?shù)芈劽蟊蛔焚浬賹?,金門西浦頭村村民還為之興建了一座廟,稱為“金門守護神”。
解放軍最后登陸支援的4個連,其中有兩個連突破包圍,到古寧頭與踞守的友軍會合。26日深夜,解放軍后援不繼,已漸不支,戰(zhàn)役接近尾聲。27日拂曉,國軍118和14師清掃戰(zhàn)場時,突然發(fā)現(xiàn)古寧頭西北角斷崖下還隱藏著饑寒交迫的千名解放軍,立即展開進攻。戰(zhàn)至10時,解放軍傷亡400余人,彈盡糧絕,剩余部隊只得投降,至此金門戰(zhàn)役結束。
解放軍246團團長孫云秀陣亡,244團團長兼政委邢永生被俘,251團團長劉天祥、政委田志春被俘,253團政委陳利華下落不明。比較傳奇的是253團團長徐博,躲在山洞里,過7"3個月的“野人”生活,靠夜間出來偷地瓜維生。后被村民舉報,胡璉派兵搜山才將其俘獲。
據臺灣不同時期公布的數(shù)字,此役俘虜主要有5000至7000余人兩種說法,自稱國軍有1267人陣亡失蹤,1982人受傷。有國軍軍官回憶說,當時發(fā)現(xiàn),被俘者有不少是原中央軍或青年軍的戰(zhàn)友,愿意重回國軍,就地編入部隊,這些數(shù)據因此并未統(tǒng)計。還有一些解放軍高級軍官干部,被認為有情報價值,先用飛機送回臺灣,也未計算在內。最后有3000余人,送到臺灣宜蘭進行“再教育”后,1950年5月起,分四批遣返,在閩江、寧波等地登陸,被28軍和7兵團海防部隊收容后,轉送10兵團處理。據大陸多年后的教訓總結稱,以前雖有失利之時,但像此次這般成建制三團覆沒的戰(zhàn)例,十分罕見。
此戰(zhàn)也改變了金門命運,全臺因此振奮,各種慰問犒勞紛至沓來,金門具有了更重要戰(zhàn)略意義,成為拱衛(wèi)臺灣的軍事重鎮(zhèn),自此與軍隊和軍事結下不解之緣,形成獨特的政治經濟生態(tài)。其后,胡璉就任福建省主席、金門防衛(wèi)司令、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主任,主政金門。胡璉在大陸時,總結國軍失敗經驗,認為最重要一條,就是國軍單純軍事作戰(zhàn),黨政袖手旁觀,有時甚至添亂,而中共則是黨政軍聯(lián)合起來由一位領導統(tǒng)一指揮,所以能發(fā)揮統(tǒng)合力量。
金門戰(zhàn)役后,撤銷縣制,先后變成軍管區(qū)和戰(zhàn)地政務試驗區(qū)。其特點是黨政軍群一體化,最高軍事長官即為最高行政首長,改鎮(zhèn)為區(qū),保甲為村里,并建立強大的民防部隊,其下設有一個黨政軍民聯(lián)席會議。胡璉在江西時就曾舉辦怒潮干部培訓學校,他主政金門時代,此地四分之一各級行政負責人即出自該校。
金門千余戰(zhàn)俘的跌宕命運
返回大陸的戰(zhàn)俘們,走上了另一條曲折的人生道路。10兵團接收后,成立招待處,一面進行生活照顧,一面進行教育和審查。剛回來的日子最令歸俘難忘,首長接見,慰問演出,還每人發(fā)了5萬元(舊人民幣)慰問金。
歸俘們在臺灣受過“再教育”,必然要進行針鋒相對的“再再教育”,大致分幾個步驟:先進行時事教育,了解當前形勢,認清美帝的真面目和抗美援朝的意義i接下來是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揭穿敵人欺騙宣傳,如“中國革命是國民黨領導的”為謬論;三民主義教育——主要是認清其歷史作用和局限性;中蘇友好教育——了解蘇聯(lián)是世界人民的朋友,蒙古獨立是蒙古民族的解放,自古就是獨立國家;氣節(jié)教育一學習劉胡蘭、趙一曼等事跡,應具有堅貞不屈,自我犧牲精神;三評活動——評思想、評學習、評團結,用批評與自我批評方法來檢查。
到了反省和審查階段,有人講述自己如何在戰(zhàn)俘營英勇“對敵斗爭”,但明顯這樣是不好過關的。很多人交代自己為了爭取活著回來看到“新中國建設”,犯了怕死的毛病,曾經在臺灣戰(zhàn)俘營唱過反動歌曲,辱罵過黨和領袖。隨著審查和反省越來越嚴,有很多人就開始對自己無限上綱,拼命給自己扣大帽子,認為把自己說得越壞,越容易得到寬釋,深挖靈魂深處和每個行動中的“罪惡”,甚至還互相“幫助”回憶及指出每個反動軟弱細節(jié)……其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今人的目光來看,這些戰(zhàn)俘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的表現(xiàn),都是人類求生欲望驅使下的正常表現(xiàn)。
隨后華東野戰(zhàn)軍對歸俘制訂了處理決定,按照不同情形,從黨籍到各種待遇作出了規(guī)定,然后召集歸俘宣布處理結果。據歸俘回憶,宣讀每個名字時,每個人的心都要咯噔—下。處理結果宣布畢,那一夜很多人哭濕了枕頭,有人喊“如這樣,還不如‘光榮了”,還有人說“早知道留臺灣了”。不過除了精神上受些挫折,每個歸俘都很快回到了新“崗位”,但隨后到來的歷次政治運動及每個前途關口,這段經歷全都成了困擾自己和家人命運的幽靈。
海軍正軍級離休干部張茂勛90年代為《金門戰(zhàn)俘浮沉記》作序時寫道:當時,我在253團任政治處主任,黨委分工我?guī)Ф蓐?,因無船不能增援,得以幸存……戰(zhàn)斗戰(zhàn)束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些歸俘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直到1983年中央74號文件下發(fā)后,部分人員的境遇才開始改變。但由于歸返人員散落在全國各地,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人,不知此號文件,直到90年代還有少數(shù)沒得到落實。
回來者多是懷著與家人分離的擔心而回歸,但據說也確有帶著“任務”被派遣回來的,留下者也未必都是受國民黨再教育的影響。留在臺灣的戰(zhàn)俘,雖未遭受政治運動洗禮,前途命運各異,不過也很低調地生活著。
去年,臺灣的陳心怡女士拍下一部紀錄片一《被俘虜?shù)娜松?,講述他父親陳書言,一個小人物在動蕩大時代下的故事。陳書言19歲時作為共產黨員在金門被俘,后留下被編入國軍,金門“8·23”炮戰(zhàn)時,還被派到金門作心戰(zhàn)廣播,這個經歷致使陳一直難以晉升尉官。多年一直把這段經歷深埋在心,致使性格多少變異,家庭不和。直到近年,陳心怡才走入父親心靈深處,挖掘出這段故事。從陳書言的訪談來看,他仍然情系共產黨。
大陸軍方的反思檢討
1949年11月3日,解放軍進攻登步島失利。連續(xù)兩次登陸作戰(zhàn)失利,使大陸認識到海軍空軍建設的重要性,也為進攻海南和舟山吸取頗多經驗教訓,此后的海島爭奪戰(zhàn)日益謹慎。1955年解放軍發(fā)動一江山島戰(zhàn)役時,??樟α看笥懈纳?,取得勝利,但國軍1000余人在1.75平方公里島上守了3天,隨后大陸向“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戰(zhàn)略轉型,基本奠定各自統(tǒng)治區(qū)域格局。
金門之役失敗,葉飛請求處分,但毛澤東和陳毅只是讓他吸取教訓。對于進攻海南,毛澤東更是一再要求小心。葉飛總結道:現(xiàn)代戰(zhàn)爭,沒有制海權、制空權,要實行大規(guī)模渡海登陸作戰(zhàn)非常困難。要靠木帆船橫渡臺灣海峽,將會吃比金門戰(zhàn)役更大的虧。
但并非如很多人所說,金門之戰(zhàn)就拯救了臺灣,世界形勢的變化對兩岸格局變化影響更大。整個1949年,中共高層都在考慮“武力解放臺灣”問題,也認識到如無強大??哲?,任務艱巨,金門和登步島之戰(zhàn)更堅定了這種看法。1949年11月、1950年4月,解放軍空軍和海軍領導機構先后建立。從成立伊始,其任務就很明顯,就是要配合陸軍完成“武力解放臺灣”任務。
1949年10月,國民黨尚有艦船150余艘,兵力3萬,空軍有飛機1000余架,其中軍用飛機500架,10萬左右兵力,絕大部分集結于臺灣。這點兵力雖說跟胡宗南在西南統(tǒng)率的40余萬軍隊比不算多,但因有海峽作為屏障,對于??瘴⑷醯闹泄瞾碚f,有絕對優(yōu)勢。中共自1949年4月渡江戰(zhàn)役開始,才依靠投誠的國軍第二艦隊和第五巡防隊組建首支海軍部隊。到內戰(zhàn)結束之際,能作戰(zhàn)軍艦也就30余艘,空軍在10月組建,有飛機159架,軍用飛機110余架,兵力不足3000。
中共早在1949年7月就決定于第二年夏季完成攻臺任務,但海空軍建設難以短期見成效,要進攻臺灣,如無強勢海空軍不行,怎么辦?劉少奇、毛澤東在1949年先后訪蘇,都向斯大林提出了培訓飛行員、援建海空軍用于臺灣軍事行動的急迫要求。毛甚至向斯大林提出,蘇聯(lián)最好直接派??哲?,以志愿軍名義幫助攻占臺灣。斯大林顧慮到如此會引起美蘇直接對抗,表示蘇聯(lián)自身也頗為困難,但認為援建海空軍沒問題,不過援助形式需謹慎。
1949年7月,劉亞樓受命往蘇聯(lián)洽談援建空軍事務時,蘇方已答應出售100~200架雅克戰(zhàn)機、40~80架轟炸機,并同意培訓飛行員,不過要求不用來蘇聯(lián),航校設在中國即可當年10月15日,首批雅克戰(zhàn)機運到,6所航校也在年底如期開學。蘇聯(lián)援助3億美元貸款用于購買海軍裝備,最遲1951年交貨,還承諾幫助援建傘兵部隊,組建高炮團,派出專門的軍事顧問。至1951年初,空軍已有300多架作戰(zhàn)飛機,這一年又提供了36艘魚雷艇和其他海軍裝備。同時,解放軍裝甲兵、防空兵、工程兵等兵種也先后建立。
此消彼長,從這種籌劃攻臺的情形來看,國共雙方的海空差距正逐漸縮小,國民黨想獨立支撐臺灣,難度越來越大。國共內戰(zhàn)末期,美國已放棄支持蔣介石,試圖與即將上臺的中國統(tǒng)治者保持良好關系,希望中共在美蘇之、司保持平衡,后又希望中共出現(xiàn)“鐵托主義”奇跡。中共建政后,美國政府、國會、軍方對臺態(tài)度雖有分歧,不斷搖擺,但在杜魯門主導下,持消極觀望姿態(tài)。1950年1月,杜魯門、艾奇遜還分別發(fā)表聲明,把臺灣排除在美國遠東防御線之外。這種情況下,中共加強??哲娊ㄔO,拿下小小臺灣應是早晚之事。中共高層也基本確定,美國并不會阻撓解放軍攻臺。
杜魯門聲明發(fā)表一個月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很快,中共派出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美國政府大感被動,在多重壓力下,決定對中共采取遏制政策,第七艦隊游弋臺灣海峽。
毛澤東同意出兵朝鮮,斯大林甚為感動,也加大了支援力度。經過朝鮮戰(zhàn)爭,50年代初,在蘇聯(lián)援助下,解放軍不但陸軍裝備提升,??哲妼嵙σ舶l(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6個陸軍師中,有56個師編制裝備完全達到世界第二軍事強國蘇軍標準。到1954年初,組建了28個空軍師5個獨立飛行團,飛機3000余架,均為蘇聯(lián)贈送或出售。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使美國恢復對國民黨的軍事經濟援助,僅1951~1953年,就撥付2.8億美元,但美國的態(tài)度僅限于臺灣自衛(wèi),反對“反攻大陸”。但美國通過朝鮮戰(zhàn)爭向莫斯科和北京顯示出,只要共產主義陣營發(fā)起攻擊,它會武力介入,這正是斯大林顧慮之事。朝鮮戰(zhàn)場上,美軍在制海權制空權上出盡風頭,也讓莫斯科和北京感到了差距。此后兩岸再發(fā)生戰(zhàn)事,絕不簡單的只是國共雙方的事情,將會牽動所有超級大國神經。
臺堅決執(zhí)行“不放棄外島”政策
1954年12月2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葉公超在華盛頓簽訂《美臺共同防御條約》。條約規(guī)定:美國“維持并發(fā)展”臺灣的武裝力量,并“對在西太平洋區(qū)域內任一締約國領土上之武裝攻擊即將危及其本身之和平與安全,將依其憲法程序采取行動,以對付此共同危險”。
為顯示不怕《美臺共同防御條約》,1955年1月,毛澤東下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一江山島。經過蘇聯(lián)人大力幫助,解放軍海陸空裝備和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脫胎換骨。一江山島成為演練解放軍首次陸??杖妳f(xié)同作戰(zhàn)的實兵訓練場,1月18日一江山島被攻克,2月13日大陳島被攻克。兩島被相繼攻克,終于紓解了解放軍登陸作戰(zhàn)連續(xù)失敗的壓抑。
不過,無論是一江山島也好,還是金門、馬祖,并不在當時《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范圍之內。而當時西方國家一致認為,臺海危機的導火索在外島,因此,要解決臺海危機,最佳的方法是勸蔣介石放棄金馬等外島,以避免與中共直接對陣。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更是放言,“如果那些小島沉到海底就太好了”。
但蔣介石一口回絕放棄外島的提議。對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政權來說,金門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價值。金門戰(zhàn)役的獲勝,無論從軍心民心都已成為一種象征,如果放棄,以此重新凝聚的些許自信與士氣,也將隨之而去。
金門釘住了廈門港,馬祖堵死了閩江口,蔣介石死守不退,解放軍決心武力迫使蔣介石自動拔除這兩顆釘子。
1958年8月23日拂曉,解放軍秘密集結的炮群突然轟炸金門島,金門在猛烈的轟擊中煙焰沖天地動山搖。在頭兩個多小時里,落到金門島上的炮彈多達3萬發(fā)。金門守軍的3個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杰及手下600官兵在猝不及防的炮火中喪生。
在密集炮火封鎖下,金門變成一座孤島,繼續(xù)下去將難以為繼。但蔣介石抱定死守決心,要求美軍護航。金門炮戰(zhàn)震動了整個世界,美軍急調大批軍艦趕往臺灣海峽,同時高調宣布9月3日晚間起為臺灣運輸艦護航。9月3日22時,葉飛下令,從4日零時起,堅決執(zhí)行毛主席停止炮擊命令,即使被敵方射擊也不得還擊。解放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守軍士氣大漲。
針對美軍護航行動,中國政府宣布金門外海12海里為領海,美國則宣布只承認3海里領海,且每次護航都停在距金門3海里的海面上。盡管每次戰(zhàn)斗中,大陸報紙痛斥美軍是紙老虎,宣稱要向其開火,但毛澤還是冷靜又理性地經常通電前方部隊,“確實查清沒有美艦美機,方可攻擊”,嚴禁與美軍發(fā)生軍事沖突。
9月7日起,美軍護航行動由晚上公然改為白天進行。9月8日,解放軍利用美軍嚴守其“護航只到金門外3海里處”的漏洞,以急促炮火擊沉國民黨“美樂”號運輸艦,美軍未予任何反應。自此,對美軍護航,解放軍采取了只打國軍不打美軍的策略。但增援金門的物資補給量也急劇上升,每日補給已達千噸以上。此時,大規(guī)模炮擊已無法迫使金門守軍撤回臺灣了。
隨著補給的加強,金門的炮火反制也越發(fā)兇猛,數(shù)度擊中解放軍的炮兵陣地和彈藥庫。隨著美軍增援的203毫米口徑大威力榴彈炮的運達,金門守軍在局部反擊中擁有了精度和威力的優(yōu)勢。戰(zhàn)后國民黨方面宣稱,在壓制解放軍炮兵陣地的射擊中,這種新到的重炮摧毀了數(shù)個解放軍炮兵陣地。臺灣報紙以“八寸巨炮顯神威”的大標題掀起全島上下的一片歡騰。
9月27日,金門駐防軍副司令柯遠芬得意洋洋地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共軍自8月23日瘋狂轟擊我金門島群以來,是企圖疲困我官兵精神,封鎖我后方補給,實施兩棲登陸攻擊,實現(xiàn)占領金門的迷夢。但事實已證明他們是徹底地失敗了。”
10月5日,毛澤東以彭德懷名義發(fā)表了《告臺灣同胞書》:“為了人道主義,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十月六日起,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份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0月25日,解放軍高音喇叭對金門宣布,今后對金門將實行“單打雙?!薄=痖T方面同樣用高音喇叭對大陸宣布,實行“單打雙?!薄?/p>
自此,“8.23”炮戰(zhàn)告一段落,但雙方的“單打雙?!迸趽?,又持續(xù)720年。
“8·23”炮戰(zhàn)得失
“8·23”炮戰(zhàn)一年后,毛澤東對赫魯曉夫解釋發(fā)動“8·23”炮戰(zhàn)的原因時說,是為了在美國1958年7月出兵黎巴嫩“護僑”時,把美國兵調來調去,幫阿拉伯兄弟忙。在后來這成為大陸解釋“8·23”炮戰(zhàn)的經典說法。
但從當時兩岸關系來說,自1957年起,蔣介石開始不斷出動飛機騷擾大陸,讓大陸忍無可忍。等待時機拔掉如鯁在喉的金門的軍事準備,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何時動手,只是時機問題。
1958年6月30日,中國政府發(fā)表聲明,限定美國政府在15日內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否則,中國政府就不能不認為美國已經決心破裂中美大使級會談”。次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表示,美國不會向“最后通牒”低頭。7月15日,“最后通牒”的最后時限。毛澤東沒有等到美國人的答復,卻等到了美國出兵黎巴嫩的消息。
另外一個有利的消息,是1958年7月30日,赫魯曉夫為了“長波電臺”和“聯(lián)合艦隊”秘密來華。此時,福州沿海部隊集結,以及空軍轉場入閩已經結束。戰(zhàn)前動員的口號是“解放臺灣”和“支援阿拉伯兄弟”。
8月3日,赫魯曉夫離京。行前,毛澤東忽然提議赫魯曉夫公開回國,并發(fā)表會談公報。赫魯曉夫采納了毛澤東的建議。兩國的公報重點突出了兩國對當時重大國際問題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顯示了兩國親密無問的團結。公報的發(fā)表,成功營造了一種印象,中國8月23日炮擊金門的行動是經中蘇雙方協(xié)商決定的。
有蘇聯(lián)人的介入可以有效制止美國人武裝干涉。然而,美國對炮擊金門立即作出了強烈反應:艾森豪威爾命令駐亞洲美軍迅速完成作戰(zhàn)準備,同時下令從地中海的第六艦隊抽調出兩艘航母加入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幾天后,臺灣海峽附近集結了6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1個潛艇集群和20多艘后勤補給船只。這是一支實力遠遠超過社會主義各國海軍力量總和的艦隊。
1958年8月27日,艾森豪威爾公開聲明:必要時將會協(xié)助臺灣方面協(xié)防金門和馬祖。同時,美國軍政界開始有人提議應對中國大陸進行原子彈轟炸。毛澤東“試探美臺共同防御的底線”的嘗試,證明“解放臺灣的事業(yè)”需要往后無限拖延。
“8·23”炮戰(zhàn)中,雙方損失不詳。但對中國大陸來說,最大的損失不是精心準備的意圖失敗,而是中蘇關系由此從蜜月的頂點開始轉冷。
盡管“8·23”炮戰(zhàn)美軍決心武力介入后,赫魯曉夫于9月7日給艾森豪威爾一封措辭強硬的信。赫魯曉夫不客氣地警告:不要“每天都對人民中國進行恫嚇”。
但讓赫魯曉夫惱火的是,中方的“8·23”炮戰(zhàn)事前完全沒有告訴他。作為簽有軍事同盟條約的盟國兼“老大哥”,赫魯曉夫非常清楚,一旦美國人介入臺海事件,蘇聯(lián)必須作出反應,為“小弟”出頭,而金門炮戰(zhàn)險些將完全不知情的蘇聯(lián)拖入戰(zhàn)爭。這讓赫魯曉夫開始重新審視中蘇關系的未來。
在炮戰(zhàn)剛剛開始時,赫魯曉夫曾緊急派出葛羅米柯秘密訪華并致信詢問,毛澤東在給赫魯曉夫的復信中表示,為了最后的勝利,滅掉帝國主義,“我們愿意承擔第一個打擊,無非是死一大堆人”。“蘇聯(lián)最好能提供一批地空導彈和岸艦導彈給中國,并派技術專家?guī)椭袊柧毷褂眠@些導彈的部隊?!?/p>
這讓赫魯曉夫立即開始重新考慮是否必要繼續(xù)幫助這個魯莽而危險的“小弟”擁有核武器了,尤其是在他的努力下,美英剛剛答應簽署停止核試驗協(xié)議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促使蘇聯(lián)決定停止向中國進一步提供有關核武器的技術和設備,特別是原子彈樣品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8·23”炮戰(zhàn)。
赫魯曉夫決定P-12導彈等資料可以提供給中國,但“原子彈可得再考慮考慮”。盡管當時中國已經掌握了原子彈技術的秘密,但赫魯曉夫認為,“他們掌握原子能技術還是越晚越好”。
幾個月后,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決定中斷包括《中蘇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在內的若干援助項目。蘇方的理由是:“有可能嚴重地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為爭取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p>
金門炮戰(zhàn)一年后,毛澤東向參加建國10周年大慶來訪的赫魯曉夫這樣解釋金門炮戰(zhàn):“他們以為我們在炮打金門問題上達成了協(xié)議。其實,那時我們雙方并沒有談這個問題。當時所以沒有跟你們談,是因為我們有這種想法,但是還沒有最后決定?!薄拔覀儧]有想到打炮會引起這么大的風波,只是想打一下,沒曾想他們調動這么多的兵艦?!?/p>
但這個遲來的不是道歉的道歉,已經無法挽回赫魯曉夫郎心似鐵的決意。
對國民黨來說,“8·23”炮戰(zhàn)的勝利,使蔣介石更有了死守金門不退的底氣。炮戰(zhàn)后,蔣介石下令要把金門建成“三民主義模范縣”,目標是“戰(zhàn)斗金門、團結金門、康富金門”,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金門早年為軍事所苦所累,后期又因駐軍而經濟繁榮。即使在民主化20余年后的今天,若說臺灣島內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支持率是5:4的話,在金門則是9.5:0.5。
今天有人這樣總結,對大陸來說炮擊金門最大的收獲,是粉碎了美國妄圖制造以臺灣海峽為界兩岸分治的事實,最終達成一中一臺的陰謀。把國民黨駐軍牢牢地鎖在福建沿海的金門,使得兩岸處于可被視為內戰(zhàn)延續(xù)的狀態(tài),也使臺獨分子刻意把臺灣人民置身于國其內戰(zhàn)之外來凸顯臺灣獨立正當性的理由站不住腳。也許,這的確是毛澤東過人的英明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