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不僅從手段上,而且從觀念上、教學模式上都引起教學的深層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大的突破口。大辛店鎮(zhèn)第二中學組建課題小組圍繞這一突破口展開研究,并將信息化用于初中語文教學。
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一線教師,在于他們的思想,在于他們的理論,在于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針對這些情況,學校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學校微機室,培訓骨干教師基本的微機操作,網(wǎng)上信息瀏覽、下載,并加大教師教育軟件運用力度(如中教育星、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奧思等)。通過這些培訓,大部分教師都能熟練準確利用網(wǎng)絡快速制成一些課件,并能生動、形象、逼真地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但這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這些課件僅僅是教師講解的一個展示平臺,而非真正去開發(fā)學生智力,讓學生主地動腦動手學習。在觀念上,這仍是教師去描繪,學生認真去記。
針對這些情況,課題小組成員集體參加“Intel未來教育”培訓,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勇于構建,大膽嘗試,真正在日常教學中體現(xiàn)“主導—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認真思考過問題后,自己先利用網(wǎng)絡查找答案,然后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拿出相關依據(jù),形成大討論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就這樣,在一年里,這個課題研究已在2個班級充分實驗,通過和其他班對比,已顯示出一些成效。由于學校的便利條件,在課余時間,學校專門為這2個班級開放微機室,使學生能夠查找相關資料,并會簡單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軟件。比如在學習初中語文《氣候威力》時,學生大多利用網(wǎng)絡查找一些關于南極洲的問題,并運用FrontPage做了一個網(wǎng)站,題名為“大陸之王——南極洲”,把南極洲的特點生動、形象地介紹出來。在這一系列利用網(wǎng)絡的教學過程中,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擴展了知識面,促進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發(fā)展空間。
在講《木蘭詩》時,是整個實驗的摸索階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國好萊塢卡通片《花木蘭》的部分精彩內容剪輯到課件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激情。然后提出問題:“在封建社會女子一般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而花木蘭為何要去參軍,并且為何要替父從軍?又為何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而不受祿?”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結合背景資料、電影片段,反復研讀課文,找出答案,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些簡單的課堂演示,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課題小組的幾位教師在認真參加過“Intel未來教育”培訓后,轉變思想,革新方法,采用以“主體—主導”為中心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搞好探究式學習,做好課堂上的互動。
在講《安塞腰鼓》時,利用FrontPage做了一個簡單的“陜西民間藝術——安塞腰鼓”的網(wǎng)頁。網(wǎng)頁分為“黃土高原民”“黃土高原風”“黃土高原情”3部分,通過這些資料及影像的了解,學生自然地了解到“什么是生命的律動,力量的宣泄”。這個個案的設計還不夠新穎,還是間接地給學生去展示教師的思想。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情形,筆者在本學年升學之初,就給學生布置一道研究性題目:“沙漠VS人類”。主要結合《向沙漠進軍》,以及近些年來中國北方沙塵暴情形,尤其是2002年沙塵暴十襲北京,這就給人們出了一道難題——沙漠不斷侵襲人類,人類能不能抵擋沙漠進攻,并且收復失地呢?學生對這些問題特別關心,都主動利用課余時間討論這個問題,有時還發(fā)生激烈的辯論。為了能在辯論中站穩(wěn)腳,大部分學生在網(wǎng)上查找許多材料,支撐自己的觀點。經(jīng)過3個星期緊張準備,學生都躍躍欲試,有幾位電腦運用好的學生還做了些網(wǎng)頁。其中有一位學生在其哥哥幫助下利用FrontPage結合Flash制作的網(wǎng)頁,形象生動地給大家展示出沙漠是如何向人類進攻,而人類又是如何進行反擊的,還在網(wǎng)頁上設計有“網(wǎng)上論壇”。全班學生在看過之后紛紛為之感嘆、叫好。
通過課題小組成員的努力學習、探索,已經(jīng)初步形成一定模式,即利用網(wǎng)絡開展探究式學習,取得一定成績。而學生也由過去不喜歡語文,到積極主動去思考、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成績,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蓬萊市大辛店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