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的課前預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本文作者通過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使學生由過于盲目、被動地聽課變?yōu)橛心康?、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本文對此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 中學生 預習能力 能力培養(yǎng)
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機制、激烈的分數(shù)競爭,使大部分中學生對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依賴心理,學習能力差,聽課比較盲目,抓不住重點、難點。因此,我們作為課改第一線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改變這種現(xiàn)狀,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我認為有效的課前預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習成為他們內(nèi)在的需要。
一、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
對于習慣傳統(tǒng)教學的學生來說,能合理到位地分析文章,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我把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概括為三個階段:轉(zhuǎn)變期、適應期、自主期。
(一)轉(zhuǎn)變期
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提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從“老師抱著走”過渡到“老師扶著走”,幫助學生設定目標。即老師給定學生一個學習內(nèi)容、一個預習提綱,并把預習的內(nèi)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要求學生根據(jù)問題或知識點做好預習并記筆記,再由課堂釋疑。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的Grammar中的simple present tense(一般現(xiàn)在時),我將預習方式設為分組討論。首先,我給定三組句子,要求學生找到三組句子間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并完成page 13—14的內(nèi)容。
1.Our school is big.
He is 11 years old.
She is polite and helpful.
My hair is long.
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able.
2.My father usually goes home at 8 p.m.
Simon often plays football after school.
I have breakfast at 7 a.m.
Tom often cooks for himself.
3.Two and four is six.
Cats eat fish.
The moon goes around the earth.
Japan is to east of China.
學生經(jīng)過討論并核對答案,得出結(jié)論:第一組都是含be動詞的句子,都是描繪特征(big,long,polite and helpful)或狀態(tài)(11 years old,on the table)。第二組都是含有實義動詞的句子,都是表性習慣性或經(jīng)常性的(usually,often,at the weekend)動作(go,play,have,cook)。第三組的句子都是眾所周知的規(guī)律或真理。這些正是本堂課要強調(diào)的第一個要點。倘若直接將這些教授給學生,他們肯定會覺得枯燥乏味。但學生通過預習,自己找到答案再由課堂上釋疑,則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求索答案。同時,學生在語境中輕松地掌握了語法,不再感到生澀干枯。
(二)適應期
近一個學期的嘗試后,在學生具有一定預習能力的基礎上,我不再直接給定預習大綱,而是和學生共同確定內(nèi)容,指導學生自己查找辭典,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同時,我將全班分組,用討論的方式由學生提出預習的重難點,其他各組質(zhì)疑、提問。這樣,學生間互動起來,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興趣更高漲。學生想討論之所疑,教師講學生之所問,做到了有的放矢。經(jīng)過質(zhì)疑、解疑這一過程,學生的大腦中基本能清晰地顯現(xiàn)全文的脈絡,而不再是一片模糊,沒有重點。
(三)自主期
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我開始完全放手,每次只布置要講的內(nèi)容,完全由學生自己確定重點、難點,在有關參考書中尋找答案,并分組討論、釋疑、相互補充,做好預習筆記。實際上,學生已基本能夠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如教授《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3的第一課時,我布置預習任務后,抽測了1/3的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所總結(jié)的重點、難點、疑點都很精辟到位。這是其中一個學生的預習資料:
Comic strip welcome to the unit重難點,疑點(?)
1.方位詞:east,north,south,west
north-east,south-east,
north-west,south-west,
2.用法:is north of=?in the north of(里面)
on the north of(傍邊)
to the north of(外邊)
3.Let’s go down here.
Let’s go to the zoo.→Let sb. do sth.
4.Are you sure,Hobo?be(are)sure?
與be happy用法相同?
5.I think we’ll have to go up again.
不得不
have to=must?dont’t have to=needn’t ?
二、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是教育機制的組成部分,是理論的實踐形式。因此,針對英語教學中每課時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我對學生的預習要求、預習任務也不一樣?!冻踔信=蛴⒄Z》教材中每個單元都以圍繞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我就每單元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等幾個板塊作以下簡單的敘述:
Reading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定聯(lián)系的閱讀材料。在進行Reading教學前,我要求學生完成三大預習任務:①找到文章的“話題”(主旨),②能夠翻譯全文的意思,③能完成Reading后的“閱讀理解”(課文拓展練習)。Grammar是對本單元已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歸納總結(jié),也是教學中比較枯燥無味的一部分。通常對這部分的預習我都是給定學生一些相關句子,要求他們找到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jié)特性,并嘗試完成Reading的相關練習。Integrated skills是將聽、說、讀、寫糅合在一起進行的綜合操練,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該部分我要求學生做充分的預習準備。首先讀懂給定材料(通常是poster,note,questionnaire或conversation等形式),查找相關疑難句,其次完成部分練習(相當于完型填空),并為課上聽力做好準備。
同時,在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形成的同時,我做到邊行動邊反饋,不斷調(diào)整,充實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教學方式方法更符合學生實際運用,爭取達到更好的效果。
事實上,通過對學生預習能力的訓練,一些原來上課不夠?qū)P?、不善于發(fā)問的學生也改變了學習態(tài)度,變得愛思考、愛發(fā)問。學習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提高了聽課效率、學習效果。從學生群體的變化來看,學生已由過于盲目、被動地聽課變?yōu)橛心康?、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學生通過預習確定了一堂課的重難點,課堂上大家釋疑,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能力對閱讀能力和其他方面都有很大幫助。學生再做閱讀理解題時不會再盲目地從上看到下,而能夠準確地分析文章,找到文章的主旨。因此,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既可提高課堂效率,有助于學生對新課文知識的理解,熟悉所學內(nèi)容,又可為學生將來進入高?;蜃呦蛏鐣膶W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如何,是教師教學措施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教和學兩個因素中,教師的“教”是外因,是學生學好的主要條件,學生的“學”是內(nèi)因,是學生學好的依據(jù),所以學生的學法決定于教師的教法。因此,教師要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為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