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學習成績往往優(yōu)于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學生成就動機的訓練,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認識,重視數(shù)學課堂中的成就動機訓練,然后從意識化、體驗化、概念化、練習、內(nèi)化、遷移六個方面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 成就動機 訓練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指個體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力求獲得成功的內(nèi)部驅力或動因,即個體愿意去做自己認為重要、有價值的事情,并力求達到完美的一種內(nèi)部推動力量[1]。默雷(Murray)是成就動機最早的探索者,1938年提出了“成就需要”。他把人類的基本需要分為20種,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他把這種需要定義為“克服障礙,實施權力,盡可能好而快地完成某種困難的工作”[2],后來的各種成就動機定義的思想基本上是來源于他的成就需要。在默里研究的基礎上,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繼續(xù)進行有關成就動機的實驗研究。他們在1953年合著了《成就動機》一書,標志著成就動機研究的真正開始。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們得出了一些結論:一個公司擁有成就動機的人越多,它的發(fā)展就越快,利益越多;一個國家擁有成就動機的人越多,就越興旺發(fā)達,越是能迅速走上世界的先進行列[3]。后來有一些學者[4][5]在學校里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成就動機的水平與學業(yè)成績有很高的相關性,追求成功的動機與學業(yè)成績呈顯著正相關,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于成就動機低的學生。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相應的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也容易忽視學生的成就動機的訓練,這對于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與學生個人的提高都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影響。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成就動機,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成就動機訓練。
一、提高教師的認識,重視數(shù)學課堂中的成就動機訓練
一個人的成就動機,與其后天性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如果能夠較早地在學校中進行相應的訓練,加強學生對自身成就意識的認識,可以增強學生成就動機的水平,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獲得一定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礎。近來,成就動機的研究是動機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一些具體的學科中也有專門的一些研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成就動機的訓練,特別是在數(shù)學這樣的理科類學科的教學中重視度更加不夠。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反映他們只負責把知識傳授過學生,很少會注意到學生是否有成就感,也很少關心學生是否有成就動機,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就要加強教師的認識,讓教師認識到課堂中成就動機訓練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重視課堂中成就動機的訓練。
數(shù)學作為一門主干課程,一門必修課,有很多學生在分數(shù)上很重視它,于是天天埋頭苦學,而忽略了數(shù)學本身的無窮樂趣。數(shù)學原本來自于生活并最終服務生活,應用數(shù)學的目的也就是把所學的知識重新應用到生活中。但是當前數(shù)學教學卻脫離實際、遠離生活,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學習數(shù)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知識面拘泥于課本,這就造成了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數(shù)學成就動機并不強烈。
綜觀文獻資料,很多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4]-[6]:成就動機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大于回避失敗的傾向,成就動機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小于回避失敗的傾向。這說明了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是通過努力來提高自尊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成就動機低的人往往是通過活動防止自尊受到傷害和產(chǎn)生心理煩惱。因此,具有成就動機的學生,更能刻苦努力,戰(zhàn)勝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從而取得優(yōu)良成績。
學生缺乏某一學科的學習動機,極有可能是由于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引起。如:數(shù)學教師經(jīng)常指責和批評學生,考試題和平常的問題太難,給的分數(shù)又太低,學生的尊重和成功的體驗得不到滿足,他們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就會慢慢地喪失。相反,如果數(shù)學教師經(jīng)常表揚某一位學生,他的成就感就會產(chǎn)生,對這門課的成就動機會慢慢地增加。因此,成就動機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同樣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訓練來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成就動機的訓練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
二、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通常情況下,成就動機訓練可分為六個階段:意識化、體驗化、概念化、練習、遷移、內(nèi)化。下面我具體地談談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分階段地訓練學生的成就動機。
第一,意識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啟發(fā)性的交流,使學生注意到與成就動機有關的行為;也可以請一些數(shù)學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或者高年級的學生談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這樣學生更能意識到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哪些行為是有效的,對他們學習數(shù)學會有幫助。
第二,體驗化。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比如說數(shù)學知識搶答或者其他的一些數(shù)學競賽游戲,在參與這些活動時,讓學生去體驗成功與失敗,思考選擇目標與成敗的關系、成敗與情感上的聯(lián)系。在活動和游戲的不斷探索過程中,學生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他們的內(nèi)心是喜悅的,在成功的快感中會產(chǎn)生對數(shù)學新的興趣和動機,從而會推動數(shù)學學習的不斷成功。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的肯定和鼓勵的語言,也會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如果一個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堅持抓住合適的機會給學生以誠摯的鼓勵,因人而異地作出適當?shù)脑u價,比如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給以贊美,對成績有進步的學生及時告訴他們“大有進步”、“老師看到你的進步真高興”等一些肯定成績的評價,一方面是對學生前段時間學習的肯定,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任務的出色完成得到了老師的贊賞,優(yōu)越感油然而生,這樣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又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提高數(shù)學的教學質量。
第三,概念化。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理解與成就動機有關的概念,如“成功”、“失敗”和“目標”,等等。概念化這一步也是很關鍵的,也是很多數(shù)學教師往往忽略的一點。在組織學生每次活動體驗結束后,教師要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問題一般有這些:你們在活動中的目標是什么?你們體驗到成功了嗎?是什么行為導致你們成功的?如果學生失敗了,也應該啟發(fā)他們?nèi)ニ伎家韵碌膯栴}:為什么自己會失敗?你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這樣就能夠更加加深學生對成功、失敗和目標的理解。
第四,練習。此階段為第二和第三這兩個階段的重復。多次重復能使學生不斷地加深體驗和理解,從而形成一定的行為策略,比如,形成這樣的一個行為策略,自覺地確定學習數(shù)學的目標,達到目標后,體驗成功的喜悅,再確定下一個目標。但是要注意,練習也要把握度,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頻繁。如果體驗活動太少,一個學期只組織一次,那學生很難形成一定的行為策略。數(shù)學課作為一門基礎課,一個星期上的次數(shù)較多,如果每次都是體驗活動課,這樣學到的知識就會很有限,因此,練習的次數(shù)一定要把握好,一般情況一個星期一次,或者兩個星期一次。
第五,遷移。學生把練習中學到的行為策略應用到數(shù)學學習的各個場合,不過這時往往只是一些特殊的學習場合,這些場合要具備自選目標、自己評價、能體驗成敗的條件。
第六,內(nèi)化。內(nèi)化指的是取得成就的要求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學生在數(shù)學的學習中可以自如地運用所學到的行為策略。它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能自覺地確定自己的成就目標,完成成就目標,再確實新的成就目標。成就目標一定要適度,成就目標太難,如果達不到,容易打擊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成就目標水平太低,則沒有征服困難的體驗,喪失成就感。
很多研究[7]都證明了,對成就動機進行訓練是很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現(xiàn)為受過訓練的學生對取得成就更為關心,并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所追求的目標。它的間接效果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并產(chǎn)生強烈探索問題的欲望。這些效果在原來成就動機水平低的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參考文獻:
[1]Nicholl S.Motivation[M].Mitzled.H.E.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15th ed.NewYork:Macmillian,1982:263.
[2]吳江霖,戴健林,陳衛(wèi)旗.社會心理學[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
[3]朱永新.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9.
[4]曹守蓮,石沙泉.軍校大學生成就動機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78-80.
[5]車麗萍.大學生自信與成就動機、綜合測評成績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1):51-54.
[6]陶新華,王椿陽.大學生自信與成就動機的現(xiàn)況與干預[J].心理科學,2008,31(1):245-247.
[7]劉重慶.學生學習成就動機訓練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1,(24)3: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