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通話教學中“命題說話”是考查應試者在沒有文字依托的情況下實際運用普通話的能力,是訓練和測試中的主要難點。要想提高說話水平,除說話者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求外,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無論對應試水平還是測試質量、學生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說話 訓練 語音 口頭語言 口語表達
普通話課程教學中“命題說話項測試目的是測查應試者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重點測查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guī)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此項測試有別于朗讀測試,以應試人生活中普通話的實際應用狀態(tài)為考察要素,使普通話測試能更真實體現(xiàn)應試者的普通話口語的運用能力??陬^語言從思想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很短,而且一旦成為語言就是最終的形式,不能修改,不像書面語言表達時那樣可以再三斟酌、反復修改,所以口語表達更要求思維敏捷、嚴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要求我們在訓練時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進行科學的訓練。又因為它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復合體,所以我們在訓練時不能把它孤立起來訓練,應注意多管齊下,以達到最終目的。長期以來,在普通話教學中“命題說話”成了學生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使學生從怕說話變?yōu)橄胝f話、會說話?
一、克服不敢“說”的心理因素
“說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心理和生理過程,它是以表達為中心的將思維快速轉換成口語的過程。但是,學生的說話學習,并不是冷漠地、被動地、消極地進行的,而總是伴隨喜、怒、哀、樂、懼等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感,并根據(jù)自己的或社會的需要對說話采取親近或疏遠的態(tài)度。這就是心理過程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說話活動中,學生還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帶著一定的目的,在說話中克服種種困難,這是心理過程的意志因素在起作用。這些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在學生的說話活動中都起著特定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常有一些學生緊張得哆哆嗦嗦,說起話來面紅耳赤、支支吾吾、語無倫次,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不是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學生自身心理素質不好,加上平時鍛煉少,缺乏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當眾說話時便過分緊張、膽怯,從而影響了表達質量。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滿堂灌”、“滿堂講”使學生習慣了做一個三尺講臺下的“聽話者”,在聽講中,他們慢慢地丟失了“說的能力”,也喪失了“說”的欲望,越來越自我封閉。所以要使學生善“說”,教師在說話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逐步掃除說話時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在說話時能顯示出一定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同時培養(yǎng)學生關愛世界的情感,豐富能夠說出來的內容,打開自我封閉的大門,做到樂說,欲說,愛說,從而“動之以心,發(fā)之于口”。
二、日常學習生活注重積累
(一)語言積累。如果沒有積累,說的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積累與能力相比,積累是更基礎的。提到語言積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記硬背,想到了食古不化,想到書呆子和書袋子,好像強調了語言積累,就一定會阻礙人們的靈性和創(chuàng)造力,其實這是種誤解,是一種機械認識。語言的積累的途徑是讓學生建立筆記本,在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積累:第一:字詞的積累。漢語言常用字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構成普通話音節(jié)的21個聲母,39個韻母,有機拼成了400多個基本音節(jié),加上4個聲調的配合組成了1250多個帶音節(jié),掌握了這些字詞正確的聲、韻、調和字義,說話時運用起這些漢字就如魚得水,自由自在,輕松愉快。掌握豐富的詞匯有利于人們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這是說的基礎。無論哪一位演說家,他的語言都會表現(xiàn)出詞匯豐富的特點。即使是普通人,如果詞匯貧乏,說話也就索然無味。第二:佳言美句的積累。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讓學生大量積累錦言佳句,無疑是一種非??少F和可靠的思維訓練和言語訓練,是他們學習和發(fā)展說話能力的內容素材和形式規(guī)范。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yōu)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二)生活積累。說話的材料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到自己的生活筆記中去。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生活的語言富有靈性,生活經(jīng)驗豐富了,便會自然產(chǎn)生聯(lián)想,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選擇重組,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這樣,既積累了說話的材料,又訓練了思維。
三、采用多種形式綜合訓練
練是培養(yǎng)說話能力的最好的良方。說話能力構成因素復雜,訓練內容多樣,途徑也多,訓練應通盤考慮,有計劃地進行。應遵循能力發(fā)展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fā)展的規(guī)律,擬定說話能力的序列,使訓練計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在多年實踐中,我采取的辦法是:
(一)在朗讀和背誦中加強語音能力。
語言表達歸根結底是思維的反映,也是情感激發(fā)的過程。以往在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嘗試中,朗讀、背誦一直都作為行之有效的手段,因為這兩種手段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能力。然而,如何提高這些手段的使用效率,讓他們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語音能力來呢?變文字符號為可感的視覺或聽覺是最有效的辦法。朗讀、背誦對培養(yǎng)語感起到一定作用,也是培養(yǎng)表達能力的主要方法。朗讀、背誦從形式上已被學生接受,產(chǎn)生了一定的效果。例如配樂朗誦:詩歌、散文等采取配樂朗誦的形式不是簡單找一段音樂邊放邊朗讀,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樂的朗讀帶,而是讓學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達感情的基礎上自己挑選音樂來配,看誰的配樂與詩文的內容、意境、感情、背景最吻合。音樂是學生喜愛的,詩文的意境美是學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藝術相通的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既學到了文學知識,受到了美的熏陶,又使學生的語音能力在朗讀中得到提高,為學生訓練出良好的說話能力打下了基礎。如在朗讀作品22號(王文杰《可愛的小鳥》節(jié)選)、作品25號(朱自清《綠》節(jié)選)、作品32號(杏林子《朋友和其他》節(jié)選)、作品58號(老舍《住的夢》節(jié)選)等散文類的作品時,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集體朗讀,也讓個別同學單獨朗讀??墒巧婕懊娈吘共粡V,學生下課后一般不會捧著書主動朗讀,始終無法很好地領略文章的意境,更談不上提高語音能力了。于是,我就布置學生回家制作配樂朗誦的錄音帶,通過這樣的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朗讀作品的能力,規(guī)范語音,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語句的優(yōu)美。美國教育家帕恪說過“感覺是人們進入審美經(jīng)驗的門戶?!蓖ㄟ^在吟誦中加強對審美的感知,學生可以促進對語感的培養(yǎng)。
(二)在訓練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剔除口語雜質。
所謂口語雜質是指那些不起任何表情達意作用的音節(jié),主要包括濫用的語氣詞和使用的口頭禪。同書面語相比,日??谡Z中語氣詞用得比較多,但口語、書面語的主要區(qū)別并不表現(xiàn)在語氣詞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較多使用語氣詞是口語的特點,卻非優(yōu)點。在許多學生的口語表達中,語氣詞用得太多而使得語句表達松散、凌亂、拖沓。這種情況往往是學生思維阻滯,缺乏訓練的表現(xiàn)。有時,把學生一段話中這些無關的語氣詞去掉,五分鐘的話可縮減到三分鐘。那么如何讓學生改掉濫用語氣詞和口頭禪的習慣,提高語言質量呢?一是讓學生對自己常用的語氣詞和口頭禪加以統(tǒng)計,并由學生自己建立個人語言小檔案;二是在學生演講、辯論、訓練過程中,教師針對這兩方面進行提示并作記錄;三是讓學生每周自錄一段即興發(fā)言,由學生自己加以改進;四是對學生進行分組對話訓練,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指正提高。
(三)在課前三分鐘“自說自話”和辯論中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課前三分鐘即興之作是一種行之有效鍛煉學生說話能力的方法。在教學中由學生講一個有關自己的小故事(姓名的由來、有趣的往事、自我描述,等等),然后分別請同學從文章的內容、語音語調、流暢等方面進行評論,然后打分。最后由老師根據(jù)學生的說進行評述:首先根據(jù)學生說話的內容選擇一點有感觸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拓展發(fā)言,引發(fā)出更多的話題,為學生大膽發(fā)言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其次結合學生的評講和打分,老師可以發(fā)表見解和意見。學生特別注重老師的看法,所以老師評論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評講中對學生的不足,以希望的方式提出,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更為輕松,這樣能解除學生的心理壓力,便于“張口”。也可定期開設一節(jié)辯論課,辯題由老師一周前公布,將學生分成正、反兩組,讓其各自查閱資料準備辯論。在辯論過程中老師退居二線,由學生唱主角。平常有些沉默的學生這時也會嫌辯手講得不夠具體、深刻主動舉手加以補充。學生這時不再沉默寡言,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不知不覺中辯論思維漸為敏捷,見解更為深刻,從而達到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
四、在表演中激發(fā)學生的說話潛能
給童話劇、名影片段、動畫片配音,配音后再討論評析,全過程由學生自己完成,老師只在背后做指導點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說的積極性,更可以訓練學生的即興說話的能力及體態(tài)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情、手勢、體姿等,這對學生的要求更高。而且,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們展現(xiàn)自我提供了舞臺。學生亦可利用這些機會,鍛煉膽量,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可提高學生朗讀作品的能力。例如給格林童話《白雪公主》配音,同學們分工合作,根據(jù)自己的音色分配角色:惡皇后在不同扮相時的聲音特點,七個小矮人性格不同聲音效果也截然不同,等等,各自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再如播放同學們熟悉的電影、電視、動畫片片段,不打字幕,讓同學們憑借記憶和想象自由發(fā)揮給人物配音,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顯得格外輕松,在配音的過程中即興說話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總之,厚積才能薄發(fā),學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廣博的知識基礎,加上科學的訓練,說話才會如“萬斛泉水,滔滔不絕,不擇而出”。
參考文獻: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編制.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1.
[2]宋欣橋.普通話語音訓練教程.商務出版社,2004.
[3]馬顯彬.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4]宋欣橋.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實用手冊.商務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