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語中一些動賓結構看似不合邏輯,傳統(tǒng)語法很難對其語義關系做出合理解釋。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轉喻理論,其生成和理解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上的轉喻思維,本質上是語法轉喻,是認知的凸顯性、經(jīng)濟性以及概念整合的結果。
關鍵詞: 漢語 動賓結構 認知 轉喻
1.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大量動賓結構是由詞或詞組組成,且動詞和賓語之間存在著多種邏輯語義關系,其中最典型的語法結構是:動詞+受事賓語。除該典型結構外,在如“救火”、“養(yǎng)傷”、“讀研”等結構中,動詞和賓語之間并非單純的動作和受事的關系,若僅從字面理解,這樣的組合結構不太合常理。這類結構熟語性強,意義整體性強,往往不能僅從字面意義的簡單組合來理解。事實上,這類詞的生成和理解均包含了轉喻認知,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上的凸顯性、經(jīng)濟性和概念整合。
2.基于認知的轉喻
傳統(tǒng)語言學把轉喻看作是用一種事物來替代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格。認知語言學研究認為:轉喻和隱喻一樣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認知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和隱喻不同的是,轉喻是在同一認知域內的映射,源域往往是靶域中被凸顯的部分或特征,和靶域之間是鄰近(contiguity)或凸顯(salient)關系(趙艷芳,2001)。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轉喻不僅是指稱的手段,而且具有理解功能,轉喻機制廣泛地滲透到人們日常語言中。常見的轉喻形式主要有:
1)整體代部分:他掛上電話。
2)部分代整體:小眼睛偷偷地笑了。
3)時間代發(fā)生的事件:5.12是中國的災難日。
4)地點代機構:這是一則來自白宮的消息。
5)工具代使用者:他是出了名的鐵算盤。
6)容器代內容:他一口氣喝了十杯。
7)作者代作品:她愛讀莎士比亞。
8)品牌代產(chǎn)品:我請你抽中華。
9)所在地代人、物:申辦奧運會成功,整個北京都松了一口氣。
3.漢語動賓結構中的轉喻
如上所述,動賓結構中動詞和賓語的語義關系或構詞理據(jù)常常超越了傳統(tǒng)語法所能解釋的范圍,要解釋其生成和理解過程,則需運用轉喻認知機制。轉喻在動賓結構中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種類型:
3.1動詞中包含轉喻
動詞中使用轉喻最常見的形式是:以動作方式代替動作本身。如:擠公交、跑江湖、跑碼頭、闖天下、養(yǎng)病。就動作而言,每一動作都有可能包含若干種具體的動作方式,并且每一個動作方式都可以稱作是動作本體的一個構成部分。與動作本體相比較,動作方式顯得更為具體、形象。以“擠公交”為例,上車、投硬幣或刷卡、找座位、坐在座位上或站立、下車等一系列具體的動作都包含在“乘公交”這個動作之中,認知語言學稱之為“腳本”(script)。在車上有很多人的情況下,往往還會多出“擠”這個動作,但“擠”的受事應是人,而不是車,至于它為何能與“車”搭配,依據(jù)傳統(tǒng)的語法難以得到滿意的答案,這里可運用轉喻認知機制來解釋。以“擠”這個方式來代替整個“乘公交”的草案,突出了車上的擁擠,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這種痛苦的經(jīng)歷,從而使表達的意義更為具體、形象?!梆B(yǎng)病”也是如此,但和“擠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動賓之間是動作方式+處所賓語的關系,而前者是動作目的+賓語的關系,因為“養(yǎng)”實際上指代“治療”,“治療”是動作本體,“養(yǎng)”是“治療”的目的。用動作目的轉喻動作本身可凸顯該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使人印象深刻,這種轉喻形式反映了人們的認知需求,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3.2賓語中包含轉喻
在動賓結構中,除動詞中常用轉喻外,賓語部分也常包含轉喻。
3.2.1整體代部分:掛上電話、吃大戶。
根據(jù)格式塔理論,人們在感知事物的時候,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是一個整體,相同或相似的東西或距離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是一個完整的單位。“掛上電話”指掛上電話機的聽筒;“大戶”轉指大戶人家的飯或糧食,涉及整體代部分(領屬者代所有物)。
3.2.2以部分代整體:成為金領、看到新面孔。
部分代整體的模式較為常見,它的認知經(jīng)驗基礎是:人體和其它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構成的整體,能突出整體特征的某個部分往往用來指代這個整體?!敖痤I”不僅是頂尖的技術高手,而且擁有決定白領命運的經(jīng)營權,專指社會精英高度集中的階層;以“面孔”轉指人,“新面孔”指陌生人、新人。
3.2.3以目的代內容:跑項目、考博士、擠牛奶、打掃衛(wèi)生.
這一組中,賓語都是代表動作的目的,受事賓語不言而喻。
3.2.4以地點代人或事物:吃食堂、吃飯店、教中學、睡下鋪。
傳統(tǒng)語法認為,這里的賓語都是動作發(fā)生的地點,即“在食堂吃”、“在中學教”、“在下鋪睡”,等等,那么,“在餐廳吃”、“在家吃”也可以表達為“吃餐廳”、“吃家”,顯然,這有些牽強。這類短語是一種特殊的動賓組合結構,賓語代替的是該地點范圍內的人或事物,而不應理解為只是動作發(fā)生的地點,如吃食堂、吃館子不一定就是在食堂、飯館里吃。這類結構的出現(xiàn)同樣是轉喻機制作用的結果。
3.2.5以工具代使用者、動作或內容:洗涼水、聽mp3、看電視。
這類動賓結構中,賓語并不是動詞的受事賓語,而是工具,分別表示用涼水洗、用mp3聽里面的聲音、看電視機里播放的節(jié)目。
3.2.6以容器代內容:喝兩碗、買一箱、拿三條。
在彼此都知道喝、買、拿的具體對象時,要強調的只是物體的數(shù)量。
3.2.7以作者代作品:讀魯迅、聽梅蘭芳、看凡高。
這里“魯迅”、“梅蘭芳”、“凡高”分別指代他們的作品、戲和油畫。
3.2.8以產(chǎn)品商標品牌代產(chǎn)品:喝五糧液、開奔馳、抽萬寶路、吃肯德基。
以上詞語中,“五糧液”、“奔馳”、“萬寶路”、“肯德基”都是商標名,分別指代該品牌的酒、汽車、香煙和快餐。這時人們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產(chǎn)品。
3.2.9其它:彈G調、寫草書、收秋。
“G調”、“草書”都表示動作的方式;“收秋”中,“秋”代“秋天農(nóng)田里成熟的農(nóng)作物”。
3.3動賓作為整體包含轉喻
如戴烏紗帽、捧鐵飯碗等。
動賓作為整體包含轉喻的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習語中,如“戴烏紗帽”一詞,就有很深的轉喻淵源。在中國古代,考上了官員,便要戴烏紗帽,因為烏紗帽是不同級別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說,“戴烏紗帽”是“當上官員”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已習慣于用這個習語來轉喻取得官職。同樣,“鐵飯碗”轉喻為穩(wěn)固的永遠不會失業(yè)的工作。
4.動賓結構的轉喻認知機制
為什么會形成以上類型的動賓詞組?人們又是怎樣理解它們的含義?我們認為,轉喻認知機制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4.1認知凸顯性
Langacker(1987)提出了認知凸顯原則,即人們傾向于思考和談論具有最大認知凸顯性的事物,并指出轉喻能巧妙地協(xié)調和兼顧信息最大化原則和認識凸顯原則;同時,遵守了認知凸顯原則也就遵守了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根據(jù)人們的認知經(jīng)驗,顯著度高的事物更容易被注意到,并能使人由此聯(lián)想到顯著度低的事物,即前者可以激活后者。Langacker認為,整體比部分凸顯,具體事物比抽象事物更為凸顯。如:“掛上電話”,這里的“電話”并不是指整個電話機,而是用整體替代了部分——“電話機的聽筒”,人們之所以不會誤解,是因為“電話”作為整體,更為凸顯,而且它可以很快地激活“聽筒”這一部分概念,打完電話時,人們掛上的是“聽筒”,這和人的認知經(jīng)驗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掛上電話”這個結構既凸顯了顯著度高的事物,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又使語言的表達更為簡練,遵守了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再如:“捧鐵飯碗”,則是用具體事物來轉喻抽象的含義——“穩(wěn)固的永遠不會失業(yè)的工作”,因為具體、形象的事物與抽象的事物相比,顯著度更高,“穩(wěn)固的永遠不會失業(yè)的工作”是指“有一個好的單位或部門,工作穩(wěn)定,收入無憂”。而“捧鐵飯碗”最為典型、能最快激活這個含義。因此,轉喻具有促進理解的功能,用更為凸顯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來轉喻抽象的事物以幫助理解,這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傾向。
4.2認知經(jīng)濟性
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追求認知經(jīng)濟性是人們言語交際過程的基本特征,簡潔性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而轉喻的運用則有利于人們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Langacker(1999)指出,語言交際受到彼此相互競爭的信息最大化和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原則是指:說話人要盡可能準確地傳遞最多的信息,而經(jīng)濟最大化原則要求說話人盡可能簡潔地傳達信息。通常情況下,意義產(chǎn)生和理解的速度是意義編碼速度的4倍,所以,在言語交際雙方之間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的“矛盾”——說話人希望用最簡短的語言說出所要表達的意義,卻只能一字一句地逐一表達清楚,而聽話人理解編碼的速度更快,所以希望說話者說得越快越好。要克服這個“矛盾”,運用轉喻則是個有效的方法。如:“看電視”即“看電視機里播放的節(jié)目”,是用工具來代替轉播內容,使得語言表達更為簡練,同時也不影響聽話人的理解。“吃館子”中,“館子”會激活人們相關的認知經(jīng)驗,使人立即反應出它指代的是“飯館里的飯菜”,而非“飯館”本身。轉喻思維是人們普遍的思維方式之一,轉喻的使用本質上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反映了人類對語言的優(yōu)化性和經(jīng)濟性的追求,而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正是認知經(jīng)濟原則的外化和表現(xiàn)形式。
4.3概念整合
轉喻在動賓結構中的運用還體現(xiàn)了概念整合的過程。根據(jù)Fauconnier和Turner(1996)的觀點,這類結構在概念表征和語言產(chǎn)出的過程中都經(jīng)歷了概念整合的思維過程,即將相關的事件整合為一個復雜的事件。如“跑天津”整合了以下幾件事:具體的行動,行動方式,起初所在的位置,以及將要去的地方?!帮w上海”、“排票”等也都存在同樣的概念整合過程。這表明在人類思維過程中,有一種潛在的將概念結構進行整合的傾向或壓力。
另外,從轉喻的語用功能來看,轉喻在動賓結構中的運用使得表達更加具體、形象,因為轉喻往往傾向于用具體的、有關聯(lián)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而且給人帶來一種新鮮感。由于轉喻機制的作用,一些表面上沒有語義選擇關系的詞語也可能組合在一起,如“吃粉筆灰”、“吃瓦片”。這兩個詞組中,動詞和賓語中都含有轉喻:“吃”都轉喻為“靠……而生活”,“粉筆灰”轉喻“教師行業(yè)”,而“瓦片”則轉喻“房屋”。運用轉喻可使聽話者對話語提供更豐富、更自然、更具個性化的解釋。有時,說話人采用轉喻,選擇易感知、凸顯的部分以禮貌、委婉等方式代替所要交流的信息,既有利于準確、迅速地表達思想,又易于聽話人接受。
5.結語
動賓結構是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看似非常規(guī)組合的動賓結構的形成和理解都體現(xiàn)了人類的轉喻思維和認知機制,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上的凸顯性、經(jīng)濟性和概念整合。對動賓結構的認知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該結構,認識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系及語言的本質。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 M.Turner.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In A.Goldberg(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C].Stanford: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96.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Langacker,R.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New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5]李勇忠.語言轉喻的認知闡釋.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6]劉正光,劉潤清.Vi+NP的非范疇化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7):243-250.
[7]呂書之,張云秋.“排票”類結構的語義關系及認知分析[J].學術交流,2004,(6):124-126.
[8]王占華.“吃食堂”的認知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2):58-64.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