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的整合,就是要在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以最佳的教學策略,在網絡課堂內外,把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與生物學科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良好的現代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合作互動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在整合方法上,強調“融合一體”;在教學效果上,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地認識客體的承擔者”,而教師則應“退位”到學習的幫助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地位。
一、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吳剛認為:“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內含于信息技術中的新觀念并使其彰顯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毙畔⒓夹g與生物課程整合,就是利用多媒體網絡,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為生物教學改革提供最佳環(huán)境,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其基本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進入情境→自主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考→指導求新→激勵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
2.自主探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即教會學生借助多媒體和網絡進行發(fā)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信息,并最終完成意義建構。
3.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通過不同認識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建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和互動,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補充,在探究中總結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驗和知識,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
4.效果評價。為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就感,提倡實行評價多元化。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評價成為提高學生生物素養(yǎng)的方法之一。
二、課程整合的目標
1.教學目標多元化。根據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階梯式、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達到基礎性的均衡發(fā)展和個性化的特長發(fā)展。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這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有助于師生平等參與、真誠合作,體現“動中學”“議中思”“感中悟”的教學本質。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情緒飽滿、精神愉悅、積極參與、勇于表現,課堂充滿智慧的火花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邮?、人性化的課堂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2.教學內容問題化。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且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中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3.教學手段現代化。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實現教學過程智能化、現代化,使生物教學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學習成為興趣,讓學生成為主體。
4.教學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網絡上的相關資料,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就相關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或網上咨詢,教師以平等的姿態(tài)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yōu)楝F代的探究型。
5.教學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進行自我改造、重組、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以開闊其視野,擴充其“內存”。
6.教學結果創(chuàng)新化。信息技術的介入,使生物課程學習的環(huán)境得到優(yōu)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人格得到培養(yǎng)。
三、要注意的問題
1.要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考慮難易度、適宜性與趣味性。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促其逐漸形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2.要營造融洽平等的探究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和學生建立平等和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新型關系;要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創(chuàng)新求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主體探索和體驗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實踐的個性品質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3.要開展多彩的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合作解疑。在教學中要把課堂討論作為教學常態(tài),使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形成生生互動、生生互導,進行思想碰撞,使小組中的合作伙伴在認知、經驗、能力等方面得到互補。這種交流、互動、互補,可以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個體對小組解決問題的責任感,形成尊重、傾聽、平等、民主等態(tài)度,建立友愛、融洽的人際關系。
4.激勵評價要面向全體,側重過程。激勵評價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必要的,尤其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教師的評語能有效地鼓勵和激發(fā)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起探究的信心。從探究性學習方面來說,過程的評價比結果的評價更重要。教師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盡可能地進行激勵評價。
5.教師要進行適時有效的指導。因為學生的探究過程有時是盲目的,同時,網絡空間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青少年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教師要提供適時的引導,不時地給予學生幫助。如有分寸地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提煉概括學生的問題,關注不同水平學生的活動情況,有的放矢地給予輔導,等等。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探討,與學生成為探究學習的伙伴,進而形成師生互動、師生互導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陳兆前.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