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社會稱品格高尚的人為“君子”,而英語國家則用“Gentleman”一詞來進行褒贊,“君子”與“Gentleman” 之間似乎毋庸置疑的對譯,其實,這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由它們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本文從“君子”與“Gentleman”的語言差異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關(guān)鍵詞: 君子 Gentleman 誤譯 中西文化差異
1.簡述
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追求個人性格上的圓滿從不曾停止過。于是相對應的詞匯也應運而生,用來指代擁有社會推崇的品格的人。中國社會稱此類品格高尚的人為“君子”,而英語國家則用“Gentleman”一詞來進行褒贊。于是,在各種翻譯文本上,都可以看見這兩個詞之間的對譯,特別是在古代經(jīng)典著作中(《論語》的翻譯)。然而,二者在翻譯中能夠完全實現(xiàn)功能對等嗎?答案是否定的。下文將從“君子”與“Gentleman”的語言差異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2.1對語言的簡要概述
哲學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語言是人類和其它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語言的定義不難找到,但是通常每個定義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作若干說明。迄今為止,還沒人能給出一個令大家都滿意的定義。以下列舉一些經(jīng)常被引述的語言定義:
Wardhaugh(Hu Zhuanglin, 2001,p.3)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語言定義是:“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根據(jù)Sapir(Hu Zhuanglin,2001,p.239)的觀點:“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fā)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和完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都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guān)系。語言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既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又是傳遞文化的工具。
2.2關(guān)于文化的簡要概述
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少學者都曾試圖給它定義。根據(jù)Tylor(Wu Keli,2002,p.50)的觀點,文化是“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s,law,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Goodenough (2002,p.7)也曾指出,“...a society’s culture consists of whatever it is one has to know or to believe in order to operate in a manner acceptable to its members,and to do so in any role that they accept for any one of themselves.”
基于自身對以上引言的理解和特定研究,筆者以為這里的文化是指一個明白而又豐富的系統(tǒng),它包括價值觀、行為、信念和標準,這個系統(tǒng)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為這個團體中的每個成員所了解和認可,并促進了人類的交互作用(Hong Ru,2004,p.1)。例如: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垂直體系的社會,注重循規(guī)蹈矩與和諧共存。
2.3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
其實,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廣為人知的一種陳述是Sapir-Whorf的理論。Whorf(Pinker,1994:59)這樣說到:
“We cut nature up,organize it into concepts and ascribe significance as we do, largely because we are parties to an agreement to organize it in this way...an agreement that holds throughout our speech community and is codified in the patterns of our language. The agreement is,of course,an implicit and unstated one,but its terms are absolutely obligatory.”
這一理論遭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評。Pinker(1994)指出Whorf沒有作恰當?shù)难芯縼碜C明他的理論,他還說Whorf沒有闡明語言是否決定人們的思考方式或者是否影響人類的認知能力。然而,不可否認,語言和文化之間有深遠的聯(lián)系,或者說語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外衣,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涵。
3.“君子”與“Gentleman”的誤譯分析
根據(jù)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了解到“君子”與“Gentleman”之間的內(nèi)在不同與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及其發(fā)展緊密相連。以下對兩者之間的文化進行對比。
3.1“君子”的文化溯源及發(fā)展
根據(jù)西周晚期的碑文所示,“君子”是貴族階層美德的形象描述,其中,周文王的德行與忠誠被視為最高典范。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子”的概念逐漸發(fā)展成熟了,《論語》為其代表之作。個人的價值并不僅僅以世襲的貴族價值觀為衡量標準,而是個人的成就、行為的標準及合宜的舉止。正如《論語》中所提到的:
Confucius took four subjects for instruction:Culture and conduct, loyalty and sincerity.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直到今天,這深深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四字“君子”標準,仍然是我們追求個性圓滿的最高標準。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文化的沉淀,其言語的深義愈來愈抽象,也愈來愈予人遙不可及之感。換句話說,沒有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子。君子,與其說是人的追求,倒不如說是漢文化所推崇的終極美德的文化符號。
3.1“Gentleman”的文化溯源及發(fā)展
與之相比,“Gentleman”的文化起源與發(fā)展則與“君子”完全不同。它的內(nèi)在涵義因時代的變遷往往顯示出巨大的不同。從廣義上講,“Gentleman”的文化含義經(jīng)歷了六次不同的轉(zhuǎn)變:
第一階段,“Gentleman”的核心含義是“來自顯赫的家庭”。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它通常用來稱呼那些帶有貴族血統(tǒng)的士兵,具有明顯的階級劃分和濃重的貴族色彩。
第二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古時期,“Gentleman”側(cè)重于騎士風范,特別是在愛情方面的表現(xiàn),很多西方古典小說都是圍繞著騎士與貴族小姐之間的愛情故事進行的。
第三階段,法國和意大利的宮廷禮儀成了“Gentleman”的新寵,賦予了它完全不同的意義。血統(tǒng),語言,穿著,禮儀,發(fā)式……“Gentleman”的概念具體到了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
第四階段,法國宮廷式的“Gentleman”概念逐步從上流社會發(fā)展到英國的各個角落。隨著這場平民化的進程,它自身的定義也隨之不斷擴展融入到英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
第五階段,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19世紀英國的公立學校。大批“Gentleman”的誕生使它贏得了“Gentleman工廠”的聲譽。事實上,在整個工業(yè)革命時期,盡管一個人的談吐、服飾及舉止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Gentleman”更關(guān)注歌頌人的誠實及堅強意志的價值觀。
第六階段,也就是今天,這個標準逐漸被模糊化和單一化,詞義的概念也隨之泛化。禮貌的舉止,開門時請女士先行、用餐時為女士推拉座椅、為老人、兒童及女士等優(yōu)先考慮的行為都被視為“Gentleman”的行為。
3.3“君子”與“Gentleman”的比較
從上述“君子”與“Gentleman”的文化溯源及發(fā)展中,我們可以看出:
一方面,“君子”的抽象概念從始至終貫穿在中國文化之中,沒有什么大的變動,也沒有什么具體的判斷標準。因此,類似于“怎樣成為一名君子?”的問題也從來都沒有得到過解決。而相形之下,“Gentleman”則是一種更為具體的指導方式,這也是為什么隨著時代變更產(chǎn)生大的轉(zhuǎn)變的原因。
從另一方面來看,“君子”所詮釋的理想概念是人無法企及的,也就是說,與真實的世界相比較而言,它更傾向于一個浪漫的理想。封建制度下鼓勵男女都成為“君子”就是最有利的證明(中國的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而“Gentleman”扎根于泥土之中,關(guān)注人的各個細節(jié),性別、長相、血統(tǒng)、金錢……以具體的范圍來界定他們心中的“Gentleman”。
綜上所述,如果說“君子”是一個單純的抽象概念,那么“Gentleman”則無疑是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二者之間不但不相近,反而在文化意義上相差甚遠。
4.兩種不同文化的思考
通過對“君子”和“Gentleman”的具體比較分析,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逐漸在我們眼前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
在中國,從“君子”到“天人合一”,所有社會階層都追求的是人類極致的和諧。誠然,“君子”、“天人合一”都是人類的自發(fā)的需求,但它們一經(jīng)誕生,便帶有了濃重的終極的浪漫主義色彩,不需要證明,也無需證明。
而在西方國家,從“Gentleman”到各種各樣的人為規(guī)則的制定,整個社會都注重實現(xiàn)現(xiàn)時的目標。規(guī)則便于操作且使得整個社會運轉(zhuǎn)適宜,但同時出現(xiàn)了在社會中的“迷失”現(xiàn)象。而這正是由于缺乏終極理想而造成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及吸收使得文化的外在形式——語言之間的詞義概念差異逐漸縮小,可以預見,“君子”與“Gentleman”終將走向同義之河。
參考文獻:
[1]Edward,L.Shaughnessy.Early China.East Asia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1992.
[2]Gao Yihong.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 Zhuanglin.Linguistic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4]Kram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Qian Guanlian.(n.d.).Language: The Last Homestead of Human Beings.Retrieved November 12,2004,from http://www.qianglcn.net.
[6]Sun Xianan.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100,19-20,2000.
[7]Wu Keli.Textbook of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Xu Zhigang.The Analects.Jinan University Press,2001.
[9]Zhou Yi.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Chongqin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