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南潯古鎮(zhèn)旅游景觀文獻中文化缺損的分析,研究了翻譯造成的文化成分缺失與扭曲,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 南潯 旅游景觀文獻翻譯 文化缺損 翻譯策略
南潯古鎮(zhèn)以其“小橋流水”的老街小巷,精致風雅的古典園林,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體,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被譽為“江南大宅門”。這里海派文化鮮明,多元文化融匯,瑰瑋奇艷,韻動中外;這里古有多名士涌現,今有大家輩出,既充滿了歷史文化底蘊,又洋溢著江南水鄉(xiāng)的神韻。
作為4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其特有的文化氣息吸引著大批的外國游客。景觀文獻資料的翻譯對準確傳遞本土文化信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恰當的翻譯能幫助外國游客認識到南潯古鎮(zhèn)深厚的文化內涵,開拓南潯的國際旅游市場。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問題就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本文從文化缺損的角度來探討旅游景觀文獻翻譯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旅游景觀文獻中的文化缺損問題
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包括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內容。正是這種文化的民族性給旅游資料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1.物質環(huán)境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質環(huán)境不同,必然存在著各自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化個性。
例(1):嘉業(yè)藏書樓的介紹中“天井”一詞被譯為“dooryard”。根據南潯古鎮(zhèn)文獻資料的記載,“天井”在當時中國江南一帶的建筑中的釋義為:四面有房屋或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圍墻或兩面有房屋另兩面有圍墻時中間的空地?!疤炀笔悄戏椒课萁Y構中的組成部分,一般為單進或多進房屋中前后正間中,兩邊為廂房包圍,寬與正間同長,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面用青磚嵌鋪的空地。因面積較小,光線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天井”,不同于院子。中國百科網中對“dooryard”的解釋是“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由此,外國游客看到“dooryard”,自然認為與實物不對等,會覺得莫名其妙。
例(2):在張靜江故居中的備弄的介紹中,“備弄”一詞分別被譯為“side lane”和“preparative alley”。“備弄”也叫“避弄”,在揚州一帶則稱為“火巷”。江南舊時的大戶人家往往在廳堂樓閣邊上開辟一條長弄,弄堂狹長,從入門第一進貫穿到最后一進院落,這條狹弄通常就叫“備弄”。弄上也有青瓦覆蓋的屋頂,遇到房屋進深很深的,即便是艷陽天,弄內也是黑黢黢的。備弄有三個作用:一是供女眷、仆從之出入,二是在大宅第的前后左右之間起到既隔離又聯帶的作用,三是防火。所以“備弄”統(tǒng)一翻譯為“side lane”比較恰當。由于國外并沒有對等命名,英語中也沒有與之對等的詞,因而外國游客對“備弄”知之甚少,一個簡單的“side lane”根本無法讓他們了解中國這一特別的建筑并體會其中的文化。
1.2人文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是西方社會所不能及的,一些專有詞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詞或者不為外國人所知。
例(3):在藏書樓景點的劉承干的介紹中有中國古代的官名“提學使”?!疤釋W使”是清末省級教育行政長官,設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每省一人,正三品,作為督撫屬官,位布政使之次,提法使之前,掌總理全省學務,選用僚佐,旌別屬官,管理駐防學務,聘用外國教員等事宜。由于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語,譯文中則直接省略了這一在中國具有文化意義的詞,結果使對劉承干的介紹失去了很重要的部分,因為“提學使”這個職務,劉承干當時對晚清的藏書文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例(4):在上述景點的介紹中類似的缺失還有“太守”一詞,文中被譯為“Prefecture Chief”?!疤亍笔侵袊糯墓倜瓰閼?zhàn)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歷代沿置不改。將“太守”翻譯為“Prefecture Chief”顯得非常冗余,改為“Prefect”更為妥當。由于譯文中沒有解釋“太守”的含義,因而無法傳遞給外國游客其中的人文背景知識。
1.3歷史背景差異
文化的特殊性會形成語言的特殊性。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漢語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產生的文化結晶。漢民族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生活經歷創(chuàng)造了許多其他國家沒有的特殊的時間表達法。
例(5):在藏書樓景點劉承干的介紹中的“清康熙年”一詞,被譯為 “during the emperor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扒濉笔侵袊鴼v史中的一個朝代,而“康熙”則是此朝代中的一位皇帝,“清康熙年”即清朝康熙掌權年間。然而不熟悉中國歷史的游客根本不知道“during the emperor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是什么意思,也無從進一步了解。另外一個時間詞“民國”被譯為 “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懊駠笔且环N國號,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后,改年號為民國。如果沒有相關知識的介紹,游客很難明白。
例(6):在張靜江故居尊德堂的介紹中的“甲午”一詞譯為“Jawu Year”?!凹孜纭睘楦芍е?,順序為第31個。前一位是癸巳,后一位是乙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木生火相生。中國傳統(tǒng)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huán)的第31年稱“甲午年”。但是國外均用數字來表示年份,與中國的紀年法完全不同。只是簡單地將“甲午”音譯為“Jawu”會造成嚴重的文化成分的遺失或扭曲。
2.南潯旅游景觀文獻中文化缺損問題的解決策略
對南潯古鎮(zhèn)旅游景觀資料的翻譯的目的就是在于擴大南潯古鎮(zhèn)的影響,吸引外國游客促進古鎮(zhèn)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采取合理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來處理旅游英語中的文化差異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譯文符合西方的審美觀和思維方式,語法簡單明了,語言層次分明,讓西方讀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
2.1增補
增補法就是在翻譯時按意義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詞來更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包惠南、包昂,2003:151)。
英漢兩種語言,由于用詞造句的規(guī)律不同,在翻譯時會出現文化缺損問題,目的語讀者無法體會到譯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而譯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起到傳承文化的作用。所以在翻譯時加入理解原文內容所必須的背景知識,以避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解。
2.1.1增補原文中的隱含語義
介紹旅游景觀時,通常要增補一些原文中沒有的詞完善其隱含語義使譯文的語法結構更加完整。
例(1):對小蓮莊扇亭的介紹,有句話為“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边@句話被譯為“This pavilion is called Fan Pavilion because it looks like a Chinese fan.”增補的動詞“is called”在原文中雖無其詞卻有其意,增補后使原句的語法結構得以完整,便于外國游客理解。
2.1.2增補注解
在介紹旅游景觀時,總會涉及歷史事件或朝代名稱,考慮到外國游客對我國歷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譯時往往需要增補該朝代或時期的起止公元年份。
例(2):在藏書樓景點劉承干的介紹中 “清康熙年”被譯為“during the emperor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譯文沒有對“清”進行注釋,外國游客很難理解。我們可以采用增補的方法譯為“during the emperor ‘Kangxi’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增加的注釋則讓游客們了解了“清康熙年”,還增長了知識。
例(3):在藏書樓景點劉承干的介紹中“民國”被譯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我們也可以采取增補的方法,譯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5)”。增加了年份,外國游客就知道“民國”是什么年代了。
2.2意譯
意譯,就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朱光潛,1984:362)。意譯主要在源語與目的語體現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強調目的語文化體系和源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
意譯對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歷史內涵至關重要。中西文化的差異使中國的一些專有詞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詞,而采用意譯的方法能夠再現原文信息,讓外國游客了解漢語名稱的意思。
例(4):在張靜江故居的尊德堂的介紹中提到了“清大學士翁同和”,這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官名,對外國游客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這就需要用意譯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WenTong he,a person holding the post of grand secretary whose responsibility was drafting documents in Qing dynasty,which was used to express the time in China.”加上朝代和職位的背景知識后,外國游客就能理解譯文了。
例(5):在藏書樓景點的劉承干的介紹中有中國古代的官名“提學使”。由于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語,譯文中則直接省略了這個詞,造成了部分文化的缺失,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意譯的方式:“the provincial Educational Commissioner who manages students affairs and selects low-grade officials and employs foreign teach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1644—1911).”
2.3解釋
解釋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對字、詞、句的意思的解釋。這樣,一方面能讓外國游客建立起讀音與意義的聯系,了解漢語名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他們了解了這些名稱的由來,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朱益平,2005:165—170)。
旅游翻譯旨在向來自不同語言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展示本國豐富的旅游資源、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在翻譯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文化差異,減少詞匯空缺和詞匯沖突帶來的不便。
例(6):在嘉業(yè)藏書樓的介紹中“天井”一詞被譯為“dooryard”。不同的環(huán)境孕育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對于同一個詞有著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疤炀痹诋敃r江南一帶建筑中的釋義為“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圍墻或兩面有房屋另兩面有圍墻時中間的空地”。然而從英文的角度來說,“dooryard”解釋為“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解釋的方法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dooryard,the space surrounded by houses in four sides or houses in three sides and fence in one side or houses in two sides and fences in two sides.”這樣譯文讀者就能摒棄他們自己的理解從而正確理解譯文。
例(7):在藏書樓景點的劉承干的介紹中出現了“太守”一詞,可以翻譯為“Prefect”( an official title which is equal to viceroy or governor of a state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括號里的解釋讓游客們知道了“太守”的意思。
結語
以上探討了南潯古鎮(zhèn)旅游景觀文獻翻譯中關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缺損問題以及相應的處理原則和方法,旨在減少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好地使古鎮(zhèn)旅游景觀文獻的翻譯符合南潯古鎮(zhèn)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傳播江南水鄉(xiāng)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朱益平.論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65-170.
[4]王志華.旅游翻譯中文化的差異和處理策略[J].大學英語,2006,(9).
[5]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李源.英漢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78-82.
[7]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8]孫晶.直譯、意譯翻譯與歸化、異化[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3):336-337.
[9]朱光潛,《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53)[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b:362.
[10]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外文出版社,2003.
本研究屬湖州師范學院第6屆科研課題,感謝外國語學院王建平教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