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是表意文字,它有著與生俱來的形象性。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在人文感悟大行其道的今天,往往忽視對語言形象的還原、創(chuàng)設和激活,語言領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性偏向,存在著以下幾種偏差。
1.按圖索驥,手段機械化。把原本豐富、靈動的“表達方式”視為純粹的語文知識,枯燥單一地分析,把語文課演變成了語法課,讓抽象的理性認識取代了生動具體的感性體悟,讓學生“傻讀”、“死讀”,極大地弱化了語言領悟的過程。
2.弄巧成拙,媒介屏幕化。在課堂教學中,往往用屏幕畫面代替文學意境,缺乏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
3.喧賓奪主,內容無關化。有的教師,為了能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在上課時往往播放一些與課本內容無關的影音作品,而虛擬的圖像則使學生遠離真實與自然,造成主次顛倒。
那么感悟的靈魂究竟是什么?是豐富視像,豐富語言文字的視像。這里的豐富語言文字的視像絕不是單純依靠多媒體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折射出視像。“言生于像,故尋言以觀像;像生于意,故尋像以觀意”。只有在形象的激活中才能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妙處,才能把“表達方法”這一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言語讀寫技能。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學的是缺乏形象支撐的、僵化的、干癟的、枯燥的語言,那么生命的體驗與心靈的溝通必將干涸。
我們期待這樣一種理想境界:當學生在看到語言文字的時候,他的頭腦里能再現(xiàn)一種視像;當學生眼前出現(xiàn)某一個視像的時候,他頭腦當中能顯出相應的文字。文字和視像的互現(xiàn),應該是閱讀教學感悟語言的理想追求。
一、原點:錘擊詞語的表象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詞語教學跟當前提倡的感悟互不相干,因為詞語教學相對比較理性,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就詞解詞……其實,每一個漢字都浸潤著豐富的表像,承載著文化的內涵。在教學中不應理性、枯燥地分析詞的意思,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體味詞語的細微差別,推敲用詞的精妙,感知詞語的鮮明形象,讓詞語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即與精神同構,如此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1.賦予情狀,再現(xiàn)表象。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要賦予以活的具像和熱的情狀,就必須借助于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去感悟。
2.鑒賞詞味,敏化語感。在課堂上,要想品嘗到原汁原味的漢語言味道,就必須引導學生“沉入詞語”,投入其中,如魚得水,澆灌心田,在反復地玩索、掂量中品嘗其真味,而這一過程則是極佳的豐富學生視像、促其感悟的機會,能為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埋下深厚的根基。
3.組合詞串,疊加詞像。詞串,表面看來好像是幾行排列整齊、毫不相干的詞,但是它們是聯(lián)系緊密、語義相關的,具有整體性、形象性、可讀性。對于同一主題的詞串,學生通過誦讀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能使他們感到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活化語感。
二、支點:架設句段的境像
語文課文中不乏語義豐富而又深刻的句段,其語義的領悟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憑借,以深重的人生體驗為依托,僅教師講解,學生雖能得到理性的理解,卻難得到感性的領悟。然而有些教師往往不給學生時間,過早地分析字、詞、句,忽視了句子內涵的整體觀照與感性復活,導致教學瑣碎、課堂沉悶。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指出:“從現(xiàn)象看,句段是文本形象承載的平臺,語感的提升需要句段作為一個感性的具體生活境像以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p>
1.切己體察,移情體驗。切己體察,換位思考,就是把眼前的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引起學生的情緒反應,讓他們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以積極的心態(tài)進入文本,并通過文字的橋梁與作者產生共鳴。
2.妙用空白,生成視像。許多語段往往飽含著許多“不確定”的模糊韻味,留下了放飛讀者思維的“空白點”。這些“空白點”就是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往往有不可言說的韻外之義、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對于這樣的“空白點”資源,應該緊緊抓住它,巧妙地將其設計成許多富有情趣的“語言訓練點”,并引導學生加以實踐運用,在運用中品悟個中真諦,豐盈內心體驗。
3.語境轉換,感悟意味。語境轉換就是將課文的語段置于一種新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畫面的轉換,產生一種特殊的語意張力,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更加真切地感悟課文語言的內涵和意味。
三、結點:內化篇章的構像
朱光潛曾指出“從讀一流作品構像入手,尋思、尋言,乃閱讀一大要義,不可偏頗”。所謂構像,即謀篇布局、鋪陳比興的方法,內化篇章的構像,能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洞察言語之精髓。閱讀教學既要深入文本,琢磨字里行間蘊含的思想感情,還要跳出文本,斟酌文章是如何表達的,而后者在教學中常常被隱去,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將已習得的有關閱讀內容的內部言語轉化為自己的口語或書面言語,甚至根本就沒作這方面的要求,那么閱讀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1.對比閱讀,揣摩語言。讀文章時要仔細認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對照閱讀: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這種題目能寫什么體裁的文章?中心詞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讓我寫應從何入手?讀文章的過程中,想作者怎樣圍繞中心立意謀篇的。讀完后再想想,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與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異等等。
2.多做筆記,靈活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力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到好文章,要讓學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將一些對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錄下來,歸類整理,經常翻閱,學習作者的立意方法、寫作方法,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閱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使之變成自己的閱讀儲備,進而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摘記的基本項目如下:重點字詞、內容提要、精段品讀、妙語賞析、寫作特點、閱讀體會等項,但并不要求每篇課文都做齊這么多項目,各課可根據(jù)教學要求及重點有所側重。
3.仿寫遷移,內化語言。
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孕育創(chuàng)作的靈感,進而轉化成寫作本領,那閱讀之于寫作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升華。文本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進行全仿和點仿的練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尤其指出的是,良好的閱讀教學從來不曾讓理性遠離課堂,在語文課改的今天也不應讓理性走開,它們與偏重感性的體驗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動效應。首先,理法知識是體驗感悟的背景。其次,理性思考是體驗感悟的伴侶。在閱讀過程中,感性復活,始終伴隨著思考,尤其是感悟階段,這應該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將感悟和思考并提的原因。思考,既有感性的思考,也有理性的思考,而二者常常彼此交融。此外,在閱讀教學的過程,還應讓學生掌握理性的學習方法,學會自能讀書。
總之,閱讀教學注重感性復活,必須首先明晰其內涵,把握其特點,在此基礎上采取得當?shù)慕虒W策略,并注意不放棄理法知識的學習,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還要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并結合科學的語言訓練。這樣,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享受的過程,就是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添彩著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