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方法的積累
有效學習,是導致行為有效地健康地轉變的學習。有效的數學課堂,應該是講究科學方法的課堂,要注意積累學習數學的方法,即要掌握“對待定理的方法、處理習題的方法和對待評價的方法”。
1.要理解定理的語言。一般的數學概念或定理至少有兩種語言:漢語語言和符號語言,而幾何學中的概念或定理還要加上圖形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幾何定理的“三種語言”,即漢語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加深對定理的理解。例如幾何定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三種語言如下:
(1)漢語語言:根據漢語詞匯的積累,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就明白了定理的真實意思。即如果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那么它的兩組對邊都分別相等。
(2)圖形語言:就是幾何圖形。從圖形中就能看出來定理的結論,可以形象地幫助我們分析幾何問題。
(3)符號語言:利用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幾何符號,簡捷地條理表達,有效地同他人交流。
∵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已知)
∴AB=CD,AD=BC(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
從三種語言的角度,我們可深刻地理解定理、有效地使用定理。一聽到平行四邊形,就想到“它的兩組對邊分別相等”;一看到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就知道哪兩條線段相等;如果需要交流,就即刻寫出該定理的符號語言。
2.要具備處理習題的技巧。數學的學習,不能將自己置身于題海之中,那樣只能更多地感受到一個字——累,讓數學“展現出冰冷的美麗”,讓自己逐漸降低對數學的溫度。對待課堂作業(yè)和輔助練習,我們要以“驗證的觀點”待之,在定理指導下去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中驗證定理,真正把定理內化成自己的觀點。如何對待課外習題呢?我建議用“讀題”的方式去解決,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定理去分析,理清思路即可,題題過堂,必將大大地降低學習的效率。
3.要擁有科學評價的理念。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這是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藝術。我認為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如:認真對待每次課堂作業(yè)和輔助練習,感受定理的用途;抓住課本和教輔練習上的單元測試,安排好課外時間進行自我測試;要教會學生“天天反思、周周總結”,善于發(fā)現自己的點滴進步。尤其是總結和反思,是學生實施自我評價最有效的方式。正確的自我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意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感受。
二、善于借風
放風箏最難的就是如何讓風箏在出手以后順利地飛上天空。初學者常常是風箏一出手就栽到了地上,而有經驗的人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借風。課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直是數學教師苦苦求索的問題。筆者認為,數學教師也要善于“借風”。
1.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對話、交流、碰撞,才有可能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師要本著“教為學服務”的觀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充分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努力促進學生心理環(huán)境的開放,實現學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維的活躍與激蕩,創(chuàng)新潛能的迸發(fā)與拓展。在教學時,教師不再把學生一個個“扶過河”,而應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開放思路學會“過河”,讓學生思維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
2.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課堂情境。人的思維往往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得到激發(fā)?,F代課堂應不拘泥于傳統(tǒng)課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課桌位置,盡量騰出較大的空間便于學生展示自我。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情趣,使學生能與教學內容產生共鳴,從而自覺地將自己融入到課堂中去,積極參與,主動思考。
3.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和教學提問,循序漸進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真正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
4.精心設計數學開放題。好的開放題,對初中學生而言應有較大的教育價值,能促進學生運用最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同時,教師要注意題材的趣味性,使學生樂于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并有所獲。
三、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
我們的課堂過去以教師教授為主,被稱之為“滿堂灌”,改革后強調教師的啟發(fā)。而有的教師把它變成了“滿堂問”,即課堂教學采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表現方式有兩種:
1.如果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備課中的要求,立即就讓其他學生回答,直至學生的回答符合教師設計好的“答案”為止。這樣的提問與教師的講授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學生的主動性沒有真正地發(fā)揮出來。
2.教師一節(jié)課總是“馬不停蹄”地提問,把每一個要教學的內容,分得很細很細,每一步都給學生搭好了“臺階”,而問題的設計缺乏合理性、科學性,提問對象隨意性大,提問時機把握不準,忽視對重點、難點的點撥和講解。對于這樣的“滿堂問”,學生順著“臺階”一步一步地走,課堂上表面上很熱鬧,學生參與度高,實際上學生的參與是淺層次的,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思維,當然更談不上思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從而遠離我們培養(yǎng)人的目標。
把握課堂提問的“度”,就是要注意問題的設計與提問的時機。對問題的設計要有啟發(fā)性,通過提問活躍學生的思維;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問題要選擇不同層次的提問對象;提問的時機要成熟,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探索其中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獲取成功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