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礎學科的政治課,依據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及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上都有了嶄新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政治課“活”起來,讓學生感興趣。筆者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作了點滴嘗試。
一、運用名詩名句,讓政治課道理通俗化
古詩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常常寓意深刻,給人啟迪,令人深思,把這些詩句運用于政治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學習“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知識點時,我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并設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再請學生回答,最后總結出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了。
不僅名詩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來,巧助政治課教學。比如在講“艱苦奮斗”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搜集不同時代關于艱苦奮斗的名言,然后上課時讓學生發(fā)言,學生們列舉了“艱苦奮斗,玉汝于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毛澤東)”、“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等。通過這些名句,學生深刻領悟到了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當代中學生更要發(fā)揚這種精神。
實踐證明,在政治課堂引用名句名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而且提高了教學實效。
二、構建活動課,讓政治理論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所以教師應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而在政治課上構建活動課,則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于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但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則會很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在講解“談社會理想,樹堅定信念”時,我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提高了學生的理論,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論的傳授。通過課堂授課方式的調整,政治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政治課自然就受歡迎了。
三、讓音樂走進政治課堂,讓政治課活潑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yǎng)人。”為了強化政治理論教學,在上課時要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fā)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從而使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比如在講“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些知識點時,我讓學生熟悉并吟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啊,親愛的媽媽》、《走進新時代》等歌曲,并及時補充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光輝業(yè)績,學生們聽得嚴肅認真,群情激昂,其豪邁心情便油然而生。又如,在講《中國環(huán)境問題》時,我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huán)境的熱情,而且讓學生有了保護環(huán)境,同破壞環(huán)境行為做斗爭的堅強決心。
四、精心采集網絡資源,凸顯真實生活,創(chuàng)新教學
當你坐在計算機前,只要打開一個網頁,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就會立即呈現在你眼前。一段段精美的文字,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片,一定會使你眼花繚亂,真實的生活情景也會讓你充分感受到網絡的無限魅力。比如,當我們打開“人民網”和“新華網”時,許多真實而豐富的、新近發(fā)生的、國內外的重大新聞,一定會讓你駐眼停留,忍不住多看幾眼;當我們打開“人教網”(http://www.pep.com.cn)并點擊“思想品德”欄目時,“教師中心”中豐富而高超的同步教學設計,一定會使你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流程更加精彩。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做到與時俱進,就一定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體驗真實的生活,體會人生的真諦。
五、運用精美的網絡媒體平臺,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生活的精彩
在學習和運用網絡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網絡媒體真是我的好老師。它讓我在網海中自由暢游,真正領略網絡媒體技術的無限魅力。特別是通過網上“沖浪”,我收集、整合了大量的教學課件資源,更明白了“網絡”的價值。這種感覺讓我眼前一亮,激情倍增,平添了許多教學創(chuàng)新的欲望。尤其是當我把真實的生活情景和精美的圖片、動漫資源充實到課件中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倍增時,我更加豁然開朗,也更加堅定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新教學的信念。
六、內容之趣,挖掘課程資源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比绻麑W生對教材不喜歡,所學內容對他沒有吸引力,學生沒有學習的內驅力,上課成了奉命而學,那么課堂的生命力就失去了一半。因此,課堂要煥發(fā)生命力,教師就必須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情趣因素,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我們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漫畫。它具有寓諧于畫、趣中生意的優(yōu)勢,能讓學生在欣賞后產生輕松活潑的情趣,在玩味中受到啟迪和熏陶。同時漫畫篇幅短小,筆法簡練,立意深刻,主題鮮明,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使學生在受到道德教育的同時,得到美的熏陶,收到一舉多得的功效。
趣味材料同樣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內容,如在講《我們身邊的規(guī)則》時,我選擇了一個撐桿跳比賽中突發(fā)事故的兩難問題,讓學生討論:算還是不算?一時間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討論熱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而引出了設立規(guī)則的必要性。這則材料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對課本的內容有了更直觀、甚至是更直接的理解,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