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則基本上類似,如:“通過……你讀懂了什么”“還讀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就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不甚了解。因此,課上學生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qū),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qū)呢?我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像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才會開闊問題眼界,樹立問題意識。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都要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首先自己就要開闊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由于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地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shù)學生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后,先作一番思想斗爭,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幾句口號。在現(xiàn)行的作文教學中,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xiàn)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yōu)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造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qū)。
要走出這一誤區(qū),便要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xiàn)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fā)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lián)系,講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fā)揮其想象,按其自己的感悟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zhàn)”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xù)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教師在分析課文時,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灌輸。
三、語文作業(yè)——“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認為語文沒什么好學的,語文作業(yè)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xiàn)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q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師的教學引導錯誤而導致的。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yè)相對于初中和小學來說,有著很大的差距。學生在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后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再背誦,那背誦起來就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只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shù),對于實詞虛詞的理解,就有賴于通透理解掌握全文。學生平時在背誦古文時,一定要理解文章,并學會把知識點轉移。高中語文考試對很多基礎知識都有所考察,很多都藏于在現(xiàn)代文中,因此,對于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yè)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核,學生如果不走出“現(xiàn)代文沒什么可學的”這一誤區(qū),上課的時候就不會用心聽講,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么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煉,考試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失分過多的情況。寫作更是占據了70分這樣的分值,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后的語文作業(yè),應更多地體現(xiàn)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yōu)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四、在多媒體運用中產生的誤區(qū)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強調要做好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逼渲刑貏e提到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對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影響。很顯然,在當前的形勢下,多媒體設備進入語文課堂是必然趨勢,但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種種誤區(qū),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趨向是平時采用傳統(tǒng)教法,而在公開課上卻頻繁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成了一種裝飾門面的標志,而對于整個課堂的改變并無裨益。這種誤區(qū)的產生一方面是對多媒體的認識不足造成的,一方面是校內資源的限制所致,相信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應該會有所改善。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做法,多媒體在課堂中隨處可見,仿佛沒有多媒體就上不成課。這種過分依賴多媒體的誤區(qū)并不少見,它打著新課改的旗號,行形式主義之實,相對于第一種趨向更需要我們加以警惕。
多媒體始終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一種工具,工具是為人所用的,而不能讓人變成工具的奴隸。對此,很多教師都提出了真知灼見,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fā)揮能力,最終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而且就語文課堂來說,有的篇目比較適合使用多媒體,而有的則不適合使用,如詩歌教學更注重誦讀,文言文教學更注重理解,如果運用多媒體做補充資料并無大礙。如果多媒體運用得過多,就會使學生忽視對文本本身的解讀。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課改精神所造成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老師是最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老師是素材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使用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和利用?!比绻鲆暯處煹闹鲗У匚欢^多地利用其他資源,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