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志。”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背踔姓Z文教材中那些語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苑中的一朵奇葩,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深沉的生命意識,在字里行間召喚著人性的真、善、美,每一個中國人都無不是從小在古詩詞的熏陶下長大的。詩歌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古詩詞的教學現(xiàn)狀讓人為之憂慮。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們往往只注重對詩歌本身進行解剖式解讀,而忽視詩歌的豐富思想內(nèi)涵對人類靈魂凈化陶冶的張力,忽略文學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美。因此,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讓古詩詞教學回歸到文學本位,通過古詩詞的教學,真正凈化學生的靈魂,陶冶他們的情操,呼喚真情的回歸。
怎樣才能讓古詩詞回歸文學本位呢?我在教學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反復吟誦,感受詩詞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誦讀古典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詩詞的遣詞、造句,凝練、含蓄、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富于變化,神韻和諧,有音樂美,加上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行之于聲的特點,較其它文學樣式更適于吟誦,因此,誦讀吟誦是鑒賞詩詞美的最基本方法。吟誦詩詞,要讀準字音,讀懂內(nèi)容,一方面,詩句音節(jié)的和諧整齊,聲調(diào)的平仄起伏,韻腳的抑揚頓挫,只有在誦讀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另一方面,詩詞的語言與一般語言不同,它的最大特點是凝練,言簡義豐;同時跳躍性強也是詩歌的一大特色,或者突兀而起,或藏頭露尾。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讀鄭谷《蓮葉》:“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边@首小詩,吟誦蓮葉,通篇不著一個“蓮”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蓮,它由舟行荷塘圖,風搖荷葉圖,荷塘浣紗圖,鴛鴦戲蓮圖組成,畫面生機盎然充滿詩情畫意。在鋪滿蓮葉的荷塘上蓮葉是主體,如果畫面只有蓮葉,那是單調(diào)的,正因為畫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紗女,有了戲水的鴛鴦,整個畫面就生動起來,活躍起來,恰如一幅色彩鮮艷充滿動感的立體風俗畫。通過誦讀,學生能進入詩的意境,從而發(fā)揮古詩詞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顯其文學魅力。
二、推敲字詞,領(lǐng)悟詩詞意境
每首詩詞的寫作,都是作者深刻體會生活的思想結(jié)晶,作為教師,如果自己先能進入詩中,深刻領(lǐng)悟,再提出一些可以推敲斟酌的字詞,讓學生加以分析比較,往往能夠鍛煉學習思維的深刻性。古詩詞以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nèi)容,詩人在字詞運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和諧,教學中可緊扣這些關(guān)鍵字詞,引導學生品味、推敲,在比較中賞析、領(lǐng)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后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是千古名句,“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huán)繞這綠油油的農(nóng)田。這不就像一位母親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一字,更是神來之筆,“送”字化靜為動,它即寫出了山色不只是綠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人的美感極為鮮明、生動。與其類似的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的“鬧”字,都化靜為動,把詩人眼前的景物寫神、寫活了。在此過程中,我抓住“送”、“繞”,又聯(lián)系“綠”“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層次進行比較、商討、分辨,充分體會古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獨到的見解,也鼓勵學生在以后的作文中領(lǐng)會運用,從而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古詩詞,而且印象深刻。
三、展開現(xiàn)象,描繪詩詞意境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fā)點的”。學習詩歌,更離不開想象,如果缺乏想象,詩歌就成了死水一潭。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孿生兄弟,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中,我常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能在想象的基礎(chǔ)上配上一副形象逼真的畫面,就達到詩畫合一的創(chuàng)新境界了。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作者以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的詩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圖,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當學生大致理解詩詞包含的意境后,我打開多媒體,音樂、圖像并發(fā),讓學生在視聽環(huán)境中閉上眼睛,盡情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在清幽、歡快、委婉的音樂中,學生的想象馳騁奔涌,一幅幅溢滿情趣的畫面展現(xiàn)在眼前: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鳥雀;半夜里,一陣陣涼風吹來,蟬兒也驚醒唱起歌來,稻花飄散著香氣,水里的青蛙“呱呱呱”叫得好熱鬧,爭著說這又是一個豐收年。遙遠的天邊七八顆星在閃爍,一陣涼風吹來,幾片烏云遮住了月亮……在此基礎(chǔ)上我趁熱打鐵,讓他們把腦子里此刻想象出來的情景用彩筆在紙上描繪出來。喜愛繪畫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我當場挑選出幾幅意境優(yōu)美、色彩鮮明的畫,在大屏幕上顯示,在學生間展覽,然后讓他們欣賞、評比。此時詩成了畫,畫反映了詩的內(nèi)容,學生當堂成誦,積極性空前高漲,效果極好。
四、改寫古詩,拓展詩詞意境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會寫,寫作是一種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結(jié)合情境,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記敘文,就能大大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他們的寫作思路,拉近古今的距離。如在教學古詩《石壕吏》后,我設(shè)計了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的訓練,讓學生大膽想象當時的情境,表達當時對安史之亂造成人民生活不安定的理解。有學生這樣寫:夜深了,一切都顯得那樣寂靜。突然,一陣擂鼓似的敲門聲,打破了夜的寂靜?!伴_門、開門”的咆叫回蕩在小山村,驚恐萬狀的老夫人剛拔開門閂,如狼似虎的官兵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尋,卻找不到一個男人,于是又怒叫道:“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交出來!”老婦人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去守城了……”邊哭邊拿出信,讓縣吏看,不料縣吏卻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快交出來!”聽到孩子的哭聲,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應(yīng)該肯定,這位學生想象力豐富,細膩生動地把“老婦前置詞”的內(nèi)容擴展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三次逼問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大大豐富了故事的內(nèi)涵,我請他們當場吟誦,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改寫訓練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教無定法,古詩詞的教學,畢竟遠離了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代,教師只有在教法上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才能使學生領(lǐng)略中華古文化的無窮魅力,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同時學生將有用的知識進行儲存和積累,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