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改革開放初(1977年—1985年)大學英語三本典型教材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材的發(fā)展與教育背景和學生的水平緊密相關,對當時的大學英語教育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同時由于其時代局限性,當時的大學英語教材和其中蘊含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關鍵詞: 改革開放初 大學英語教材 教學模式
一、引言
Brown認為,成功的教材一要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二要有利于教學法的貫徹。也就是說,教材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處于中樞地位,一頭連接著教學大綱,另一頭連接著教學法,即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材的質量是影響外語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教材已經更新?lián)Q代,教學模式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實際上,每一次教材的發(fā)展都是建立在以往教材的經驗基礎上?;仡櫼幌吕辖滩?,我們可以找到我國教材發(fā)展的脈絡,從而為未來教材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理論準備。
二、改革開放初的大學英語教育背景
1977年以后,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大學英語教育開始恢復發(fā)展。1980年8月,《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試用英語教學大綱(草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3年起,高考英語成績計入總分,極大地調動了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開放政策使社會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在大綱的指導下,廣大英語教師結合當時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學生基礎差的情況,編寫了適合當時的英語教材。其中,依據(jù)教育部1978年于湖南長沙召開的大學英語教材會議《關于編寫零起點教材的決定》編寫的《基礎英語》(大連海運學院主編,1978年出版,共兩冊),對恢復我國高等教育的英語教學起到了鋪路石的作用。適應恢復高考后我國中學英語教學逐步提高的需要而編寫的高起點《英語》教程(吳銀庚教授、張彥斌主編,1980年出版,共四冊),為1985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制訂提供了依據(jù)。這兩部教材在全國各大高校選用最廣。另外還有清華大學陸慈主編的《英語教程(理工科用)》(1981年出版,共四冊)和復旦大學外文系主編的《英語(非英語專業(yè)用)》(1981年出版,共四冊)(供文科使用)。由于1980年的大綱只規(guī)定了語法教學標準,因此各種教材的突出特點是都以很大的篇幅來教授語法。
三、《基礎英語》——零起點大學英語教學的鋪路石
1.《基礎英語》是為那些從來沒有學過英語的大學新生編寫的。教材從字母和音標開始,而且注意選材的真實性。全書共分兩冊。第一冊內容包括語音、基本語法和大約六百個工科通用詞匯,為學生閱讀專業(yè)英語書刊資料提供初步的語言基礎;第二冊內容是為深入學習閱讀專業(yè)英語書刊資料所必須掌握的一些疑難語法現(xiàn)象和大約四百個工科通用詞匯,以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在《基礎英語》使用總說明中,編者提出的目的要求如下:
(1)能借助學過的語音規(guī)則和國際音標順利而正確地拼讀單詞;
(2)能基本正確地區(qū)分意群,朗讀課文;
(3)熟練地掌握所學單詞,能漢英可譯;能漢英互譯所學短語(不包括閱讀材料中的生詞短語);
(4)正確地分析理解簡單句、復合句和長難句;
(5)借助詞典能獨立翻譯中等難易程度的英文科普和科技文章(限于無專業(yè)性困難者);在生詞量不超過10個時,每小時翻譯速度為1500個印刷符號。
3.本套教材中所體現(xiàn)的教學模式。
本套教材基本上以語法為綱,吸收了結構主義的成分,強調句型操練、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側重于科技文章的閱讀,其它方面少有顧及。沒有針對聽力和口語的教學內容和練習。
以第二冊第1課為例。課本建議6學時完成。生詞0.5學時;語法句型2.5學時,本課學習動詞的時態(tài)。后面有大量的語法練習。課文及練習2.5學時。課文學習Advances in Materials,引導學生從詞語用法、語法結構、習慣用法等方面培養(yǎng)綜合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課文實質上是以課文為載體系統(tǒng)傳授詞語、語法結構等知識。閱讀材料0.5學時。有三篇文章:A.Seeing is Believing B.Communication Outside the Earth C.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閱讀材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閱讀文章的能力。本書的閱讀材料是三篇和正課文題材相同、內容相近的文章組成,符合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原則,而且保證了一定的閱讀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
教材的編排符合語法翻譯法的基本特征。語法翻譯理論認為:學習外語首先通過語法規(guī)則的詳細分析;使用以母語翻譯過的單詞表進行翻譯練習;句子被認為是語言教授和練習的基本單元;外語學習的目標是閱讀文獻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語法翻譯法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支配了歐洲外語教學。在今天世界有很多地方還在使用修改變化后的語法翻譯法。它為外語教學新方法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也符合我國當時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學生英語水平。在大綱修訂后所編的教材乃至今天的教材和教學中仍然能看到語法翻譯法的影子。例如《大學英語(精讀)》側重閱讀中詞匯、語法的分析和練習。現(xiàn)在的大學英語教材也是同樣的情況。這反映出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的特點。語法翻譯法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使用很方便,只要教師掌握外語基本知識,就可以教外語了,這也符合了當時我國大學英語比較落后的教育狀況。
四、《英語》——較高起點英語代表作
1.由上海交通大學外語系吳銀庚主編的《英語》使用對象是已掌握700個左右英語單詞和一定英語語法知識的入學新生,教學目標是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主,并適當進行聽、說、寫的訓練。本教材共分四冊。試用單元教學作為本教材的編寫形式。第一冊和第二冊每個單元有課文、詞匯學習,結構學習,有指導的會話、聽力訓練和閱讀材料。從第二冊開始增設有指導的寫作,第四冊增設英譯漢指導。
課文前兩冊以科普文體為主,宜于學生基礎階段的學習,以便較多地接觸常用的普通詞匯和半科技詞匯,熟悉基本的語言結構,并利于開展聽、說、讀、寫的訓練。第三冊和第四冊以科技文體為主,以適應學生最終閱讀科技文獻的需要。
閱讀材料:題材、詞匯、語法力求配合課文。每個單元配2—3篇閱讀材料。閱讀材料(A)篇必讀,有一定的教學要求;閱讀材料(B)篇供自由閱讀。
聽力訓練:主要培養(yǎng)耳聽會意的能力。通過理解性練習檢查學生的領會程度。
詞匯學習:第一冊安排動詞和介詞,以后三冊增加詞組、同義詞對比和常用詞綴等內容。
結構學習:相當于一般教材中的語法部分。以中學已學的語法知識為起點,重點講解常用結構。
有指導的會話:內容從學校生活到科技對話。第一冊到第三冊安排一些口語習用句,第四冊訓練學生就某個科技題目作有準備的簡單發(fā)言。
有指導的寫作:第一冊不單獨列為項目,而是結合課文安排一項中譯英練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使用一些常用詞組和寫作一些句子的能力。從第三冊開始列為項目,介紹科技英語的常用概念的表達法。第四冊介紹科技文章摘要的一些寫作特點,并進行初步的訓練。
2.本套教材的教學模式。
(1)以閱讀為主,同時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要求。本書課文和閱讀材料的選擇、詞匯學習和結構學習的安排,都是圍繞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一根本目標而進行的,相當一部分練習也是為了提高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性而設計的。根據(jù)課文判斷正誤、回答問題、詞匯填空和翻譯句子等,這符合閱讀教學法理論。閱讀能力分成幾個層次。在閱讀過程中,有幾個層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詞語識別、語法分析、語境知識。閱讀時,各個層次的知識互相補充。練習的設計涉及背景詞匯、主旨及隱含之意,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重要信息。
(2)注意培養(yǎng)語言的實踐能力。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講解力求簡明,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這表明本教材在以語法翻譯法為基礎的同時,有時也運用了交際式教學法的某些做法。表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有指導的會話部分。
交際法是一個多元理論的聯(lián)合體,至今也沒有一個能概括其內涵的定義。交際教學理論泛指1971年歐共體討論單元—學分體系→意念—功能大綱→交際教學法的多種變體都用到的語言教學觀點。撇開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現(xiàn)在來理解它的內容,主要是按學生需要取材,功能為經;教學交際化;學用結合;學到語篇,用得得體。從宏觀上概括,其目的是學用一致,其途徑是教學交際化。目前交際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語言交際能力,避免只記一些死的語法、詞匯,注重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本書中所體現(xiàn)的交際法仍主要保留在語法層面,對真正的交際原則和文化原則沒有涉及。因此,本時期的交際法充其量是涉及語言知識層面。
我認為,語法翻譯法和交際式教學法沒有本質的沖突,實際應用中它們是相互促進的。簡明的語法講授可以讓學生更快地學習外語的單詞拼寫、語法結構、篇章結構,提高學習效率,這是交際式教學做不到的。另外,授課時適當?shù)哪刚Z可以打消學生在交際式教學中可能產生的誤解??梢哉f語法翻譯法在基礎階段是很好的教學手段,交際式教學法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能力提高。
本套教材中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是在1985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制訂前編寫的。但它所體現(xiàn)的目標和后來的大綱的教學目標非常貼合,或者可以說它為《大綱》的制訂提供了可行的參考依據(jù)。
五、文科教材的代表——《英語》
相對于理科教材,文科教材的發(fā)行量和影響力要弱很多。影響比較大的有由王慧玲、李蔭華等編寫《英語》(非英語專業(yè)用)。本教材編于1980年,于1981年出版。到90年代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本套教材是為文科學生學習基礎英語而編寫的,旨在幫助學生學好語言、詞匯和語法的基本功,注重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兼顧聽、說、譯、寫的能力。教材中每課的語法和詞匯占據(jù)了大部分篇幅,練習也以此為中心,因此教學模式也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翻譯教學模式,雖然也兼顧了聽、說能力,使用了交際法等其它教學模式,但內容很少。如第二冊第一課用很小的篇幅介紹Asking the way,練習中設計練習“I’d like to...”句型操練。雖然很少,但也涉及口語訓練。這也是符合了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時代現(xiàn)狀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主編李蔭華等是后來《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精讀》的主編,因此,從該教材中課文、詞匯、練習的編排中可以看到是和《英語》一脈相承的。這也反映出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繼承借鑒的傳統(tǒng)。
六、本時期大學英語教材的主要問題
本時期的教材為那些從未學過英語或英語知識很少的學生打下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為我國的英語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利用語法翻譯法講授語法時概念清晰,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翻譯能力也得到了適當?shù)呐囵B(yǎng)。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1.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單一。各套教材都把語法和翻譯當成教學的中心,忽視對聽、說、寫的培養(yǎng),學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的聽說訓練,口頭交際能力缺失;過于追求語法的準確性,忽視了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不能充分發(fā)揮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法翻譯法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室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這樣效率很高,但缺陷也是明顯的,其中最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所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總是與“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名詞相連。很顯然,這與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是不相符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擔。
2.體裁、題材單一。理工科的教材的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沒有記敘文體,更不用說詩歌、文學作品等了。這違背了教材編寫要選擇不同體裁、題材、語域的多樣性原則,也很難選出有代表性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章。同時文章缺少趣味性,忽視了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知識的原則,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
3.忽略了閱讀方法和技巧的訓練。各大主要教材中沒有一處涉及閱讀方法和技巧的訓練,也缺乏其它英語學習策略的指導。這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滿足學生后續(xù)學習中進一步提高的要求。
七、結語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大學英語教材還有很多問題,基本上以語法為綱,能力的培養(yǎng)側重于閱讀,其它方面少有顧及。但是它們?yōu)槲覀兒髞淼慕滩拇蛳铝藞詫嵉幕A,為后來教材的編寫提供了經驗。同時,目前外語教學界應該對國內、國外教材進行橫向、縱向對比研究,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揚優(yōu)點,從而推動我國的大學英語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大連海運學院英語教研室.基礎英語(共兩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吳銀庚等.英語(共四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復旦大學外語系.英語(試用本)(非英語專業(yè)用)(共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Heinle Publishers,1995.
[5]Jack C.Richard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