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的積累,人類創(chuàng)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藝和科學是文明的兩翼。有如孿生姐妹,密不可分,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創(chuàng)新。人類利用創(chuàng)新這把雙刃劍,斬荊劈棘,建造美好的今天與明天。
這里所言的創(chuàng)新雙刃劍,一刃是科學的創(chuàng)新,另一刃是文藝的創(chuàng)新。作者對科學與文藝的知識創(chuàng)新進行了某些研究,概要闡述如下。
1.文藝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理論框架
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即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有無規(guī)律性?有些人認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一人一個樣,沒有也不可能有統一的規(guī)律。實際上,文學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作過程是有其宏觀規(guī)律的。毛澤東曾說: “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比祟惖纳鐣钍俏膶W藝術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這是其一。毛澤東接著還說:“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彼?,文學藝術的作品,“高于生活”。這是其二??偨Y其一和其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就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路子,即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的宏觀規(guī)律。以此為理論基點,對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F把研究結果綜合在圖中。這是一個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作的技術路線圖,稱之為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理論框架。
該理論框架具體地由形成創(chuàng)作問題、生活抽象、反復推敲、文學藝術作品生產、承認與評價5個子系統組成。
這5個子系統組成了文學藝術的宏觀創(chuàng)作規(guī)律,被構建在一個框圖中。圖中每一個單元都有它的內涵,甚至圖中的一條線、一個箭頭都代表者一定的意義。這是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
文藝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5個子系統可以綜合進行研究,也可以單獨分別進行分析探討。先綜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綜合或分析與綜合交替進行都是可以的。
1.1 形成創(chuàng)作問題
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始于信息獲取。形成創(chuàng)作問題,是由信息獲取創(chuàng)作問題心中立題的一個認識過程。要親身體驗和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得信息。要應用正確的邏輯思維去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是否是一個創(chuàng)作問題;是否是一個有綜合價值的創(chuàng)作問題;是否有能力和條件承擔。
從根本上來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根本的東西;在這點上來說,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彼裕瑒?chuàng)作的“信息”要到“唯一源泉”中去取。這就要求人們,“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淵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
1.2 生活抽象
生活抽象是指對體驗與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與問題,運用邏輯思維的力量,抽象出事物各方面必然的、主要的、本質的、屬性的邏輯過程。產生新感受、新思想、新概念,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完成形象構思,這就是這種邏輯過程的結果。簡言之,生活抽象即高于生活的認識。
高于生活的認識,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對體驗與觀察到社會生活的現象與問題,“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看到事物的規(guī)律及本質,形成新感受、新思想、新概念。這就叫高于生活的認識。只有高于生活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開始與完成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
這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質是指,是由高于生活的認識到完成高于生活的形象創(chuàng)作。所以,生活抽象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至關重要的。生活抽象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必經之路,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生活抽象而達到形象創(chuàng)作之路。
在這個階段,主要應用的是抽象思維。
1.3 反復推敲
文藝作品在生產過程中,包括尤其是在形象創(chuàng)作構思和在生產完成后的一段時間,要應用邏輯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與規(guī)律(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上升到具體),反復地進行推敲:符合不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事物的本質反映沒反映出來?這就相當于進行自我思維實驗,檢驗“高于生活的認識”的程度。沒有經過反復推敲與千錘百煉的作品,流芳的年齡是很有限的。例如,世界名畫《1835年普希金在涅瓦河上》是俄國畫家列賓反復修改、刮掉重畫至少一百次才完成的。
1.4 文學藝術作品生產
文學藝術作品的生產即完成形象創(chuàng)作。要求“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文藝作品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也應較普通實際生活中的形象“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這即高于生活的形象。文學藝術作品的主要作用是推動歷史進步與供人欣賞。
在這個階段,主要應用的是形象思維。
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始終,都要繼承與借鑒一切優(yōu)秀文學藝術遺產。毛澤東強調:“有這個借鑒和沒有這個借鑒是不同的,這里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變成替代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彼?,要學習,要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的一切優(yōu)秀文學藝術遺產,才能提高自己文學藝術作品的水平、質量和生產效率。
1.5 承認與評價
任何一部或一件文學藝術作品都是要經過承認與評價這個子系統的。不管作者愿意不愿意,他的作品都要經過客觀真理性的檢驗。歷史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有的作品曇花一現,有的作品流芳千古,甚至,有的作品連曇花一現的機會也沒有。
要在實踐文學藝術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框架中有大的成效,必須堅持“四勤一勇”。
“四勤”是:一要腿勤,勤于到社會生活中去;二要眼勤,勤于觀察和看書;三要腦勤,勤于思維;四要手勤,勤于寫、畫、彈與修改。中國科學院李星學院士說:“勤奮的人雖然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沒有一個是不勤奮的。”
“一勇”是:勇于實踐或苦練?!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承認與評價這個階段的時間可能很長。
例一,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梵高的一生,畫了十年畫。在這十年當中,他沒有一天不為錢發(fā)愁。在他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寫道:我的畫就會有人來買,到時候,就不用過這種窮日子了??上В麏^斗了一生只賣出去一幅畫。
當今世上,繪畫價碼最高的,首推梵高的作品。1986年,他的一幅《向日葵》,叫價3990萬美元,被一位日本商人買了回去。這是梵高死后96年的事。
例二,“創(chuàng)新理論”是美籍奧裔經濟學家熊彼特(Joceph A.Schumpeter,1883~1950)于20世紀初——1912年提出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技術創(chuàng)新問題才引起主流經濟學以及管理科學和科技政策學者的廣泛關注。這時,熊彼特已經去世二三十年了!
2. 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理論框架
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理論框架具體地由形成科研問題、科學抽象、科學實驗、科學結論和承認與評價5個子系統組成,在認識論上相應地由感溫具體、理性認識、抽象第一具體、抽象第二具體——高一級的理性認識和客觀的真理性來完成。
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被構建在一個框圖中。圖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它的內涵,甚至圖中的一條線就代表抽象或者直覺思維的一個過程。這是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
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科學研究始于信息獲取。信息獲取來源于三大信息——生產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內外科技動態(tài)和科技著作。
信息獲取不等于課題獲取。課題獲取是由信息獲取→問題→科學問題→科研課題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獲取到信息。要應用正確的邏輯思維去進行分析、推理與判斷:是否是一個科學問題;是否是一個有綜合價值的科研問題;是否有能力和條件承擔。
根據“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認識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反映”的概念,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科學研究的循環(huán)過程中,包含著不同階段不同情況下的科研活動,即科研的實踐。隨著不同情況下的科研活動,就跟隨產生不同情況下的認識。如在實踐過程中在人腦中產生的感覺、知覺、表象,就是隨著不同情況下的實踐而產生的,稱之為感性認識或感知認識,是低層次的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在不同實踐過程中的查資料、讀資料,也包括讀書,“查”、“讀”都是活動,所以都是實踐的內涵,實踐的結果,得到溫知認識,即在人腦中對前人與同時代的人所創(chuàng)造與積累的有關知識與技能進行了理解與掌握?!皽刂背蔀檎J識形態(tài)之一,是新提出來的。人們的溫知認識,就其本質而言,是人們對客觀知識產物的反映,屬于中層次的認識。取名來源于漢語成語“溫故而知新”,所以溫知的內涵就有形成新知識的趨勢和可能。在科技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只有感知認識,沒有溫知認識,要發(fā)展成為高層次、深層次的理性認識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們總是以前人已經獲得的認識為基礎(通過溫知認識做中介)去發(fā)展知識的,溫故而知新,“新”就是發(fā)展知識。所以,在有些情況下,沒有感知認識,只有溫知認識,經過思維加工,可以上升、轉化為理性認識。但科研課題的信息獲取,在很多情況下,是在感知認識中得到的,再經過溫知認識,然后經過思維加工而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感知認識與溫知認識都依賴于實踐。因為,不接觸事物,就得不到該事物的直接的感知(感覺與知覺)認識;不去參與查資料、讀資料和讀書這些實踐活動,就得不到溫知認識,而且在后者的實踐活動中,如不仔細地讀,深入地理解,還是得不到真正的溫知認識。
在自然科學研究中,往往是感知認識與溫知認識的融合,稱之為感溫認識,為理性認識飛躍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所謂感溫具體就是指人們的感官和大腦對各種感知現象和溫知認識具體的反映。前者的“融合”與后者的“反映”,在認識的內涵上是等同的。所以感溫認識即感溫具體。
理性認識就是科學抽象,是認識的一次飛躍??茖W抽象在科研過程中是最難的、最關鍵的一環(huán),包括三個階段:醞釀期、明朗期和完善期。
根據“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叫做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概念,把科學實驗稱之為“抽象第一具
體”,而把科學結論得出這個綜合、升華、正確描述的過程,稱之為“抽象第二具體”。
根據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的概念,把科學抽象的明朗化和完善化的交界定義其為分水嶺:從信息獲取到科學抽象的明朗化這個認識過程稱之為發(fā)現問題;由科學抽象的完善化到科學結論得出這個認識過程稱為解決問題。
科學結論的承認與評價,屬于客觀真理性的反映,它包括發(fā)表、引用與應用,鑒定或驗收與獲獎。
3. 文藝與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有關內容對照比較
在表1中,對文藝與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有關內容進行了綜合對照比較。比較內容有9項,包括宏觀創(chuàng)新規(guī)律、主要思維形式、信息獲取來源、抽象類別、抽象明朗化結果、檢驗方法、創(chuàng)新概括、突破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成果。
比較的結果,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文藝與科學的創(chuàng)新統一于“抽象”。
何謂抽象?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種事物(或現象注)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區(qū)分開來,并抽取出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
無論是文藝創(chuàng)作還是科學研究,都要經過抽象的思維活動。前者為生活抽象,后者為科學抽象。生活抽象的發(fā)展,進行文藝作品生產——完成形象創(chuàng)作;科學抽象的結果,得出科學結論——新概念、新理論。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2]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李春生.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文化·藝術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星學.由表及里,綜合分析,內外結合,博約兼顧[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
[5]戴天禾.金黃色的燃燒——梵高的太陽花[M]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6]路甬祥.創(chuàng)新與未來[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7]劉助柏.知識創(chuàng)新學[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8]劉助柏.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論[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
[9]周冠生.形象思維與創(chuàng)新素質[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于建春(1972—),燕山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生。
劉助柏(1936—),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