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的評價方式的逐步開展,課文理解的多元化和答題方式的多樣化讓教師的教學權威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特別是新課程培訓的課堂上,專家與學者們一個個紛至沓來的講座,每一個人的說法又多有不同,甚至迥然相異,教師們在多元化思考的沖擊中失去了語文教學課堂內容的標準,更加劇了他們的彷徨。
文章從實踐操作的角度談三點看法。
一、準確性
準確性不僅僅是指對文本主題的精確度把握,更在于在對文本的主題的多元化的把握。
語言文字的模糊性的特點決定了文本理解的多元化,這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所有的語文教師無法規(guī)避的問題。但是,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僅限于對某一主題的把握(這一主題在很大層面上是我們的教學參考書上所闡述的內容);長期的教學評價機制讓教師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傳授教參的鎖定內容,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學生沒能記住這些知識導致成績出錯,使得教師們對參考書的內容奉為圭皋;長期的這種教學結果,不僅壓抑了學生的思維,也同樣束縛了教師的思維。教參與教材成為了他們的唯一教學內容。
“文學接收是個性化行為,讀者可以這樣或那樣理解作品,這是讀者的權利,你有什么資格規(guī)定那種理解就不正確呢?”針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這種怪現(xiàn)狀,北師大教授童慶炳先生如是質問。
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而言,文本、作者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是整個文學活動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事實上,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應有四重基本意義:文本、作者、讀者、編者。語文教師只有做到這么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左右逢源,應付自如。
初中語文第六冊第三單元教材《孔乙己》的主題分析在課文的“預習提示”里這樣表述:“《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zhàn)斗檄文”。但魯迅先生自己在理解這篇文章時卻說:“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焙茱@然。作者在寫這篇小說時的出發(fā)點與我們后來的主流性的解讀有很大的誤差。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磸娭茖W生接受“戕害”說而否認“涼薄”說呢?對這個小說主題的解讀難道就沒有其也版本了嗎?如“反封建”說、“等級觀念”說、“兼有”……
二、針對性
如果說文本理解的準確性是針對教師而言,那么,文本內容的針對性就是對學生而言的。語文課堂教學核心永遠不是“文本至上”,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不少教師還沒有能從傳統(tǒng)教師的角色轉換出來,也們把自己任務過多地定位在“傳道、授業(yè)、解惑”,許多教師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對文本的理解和知識點的教學上,不是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重要,恰恰相反,相當重要。如果沒有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沒有時文本的個性化的見解,那么對文本的準確性的理解就無從談起。但是,有了這個前提,僅僅是具備了教師上課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從課堂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角度分析,是一個靜態(tài)的內容;課堂教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學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方面。許多老師在忽略學生的情況下,仍舊“霸王硬上弓”,其結果是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無趣。這種課堂教學,教師的作用形同錄音機。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高二年級第三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在教授這篇文章時,可以設計出多種課堂教學的方法。 教學設計(一) 課型:文學欣賞課。這是一種針對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方法:比較閱讀 教學內容:主要從文本的結構、文本的語言人手,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運用:了解作者、比較作者的其他散文,初步感知文化散文的特點和韻味。
教學設計(二)
課型:略講型。這是一種針對語文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方法:講讀法 教學內容:主要從知識教學的角度,側重于理清文本的結構、抓住關鍵的句子、了解文本的內容,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運用:通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夠條理清晰、論證充分地分析出文中這句話:“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丑?!?/p>
教學設計(三) 課型:自讀自學。針對學生有較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資源能方便使用。 方法:合作探究 主題:放手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性教學,側重讓學生把握這篇文章的感受。
運用:文物的價值與文物保護的問題。
之所以能有各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原因就在于教學對象的差異。另外,即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步驟也是不盡相同的。
三、拓展性
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的教育永遠不僅僅是語文教材內容的教學,語文教材是一個媒介,通過它,我們讓學生認識現(xiàn)實生活的真假、善惡、美丑等各種社會現(xiàn)象,體驗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物質、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將學生正在學習的知識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使學生獲得對以前的知識的再認識和對目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分析、比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如此強調文本閱讀教學,但不能單單理解為唯一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由于這一文本的輻射面決定了它能帶給學生的思考面。同理,如果某一文本具有這種功能,那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完全可以用它來替代教材中的文本。語文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就是這個道理。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畦有鷓鴣飛。 李白《越中覽古》 這是高二語文第二單元中的一首詩。看到這首詩,作為教師,你肯定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初中七年級下冊的這篇文章: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這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從內容上看,李白的《越中覽古》,與劉禹錫的《烏衣巷》何其相似?文本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zhàn)士都凱旋了;由于戰(zhàn)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按旱睢钡摹按骸弊郑瑧稀叭缁ā?,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xiàn)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其實,李白還寫過另一首詩相似的詩——《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文章的教學理解到此,似乎教學任務可以結束了。但我以為此詩歌文本的理解,應該結合現(xiàn)實,并針對現(xiàn)實的學生和他們的理解和記憶能力,對所闡述的文本意義更接近學生的語言特點。因此,在對此詩理解上,用課堂語言歸納成為下面的四層:
一層:寫出了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忘得干干凈凈。 二層:感嘆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物是人非。 三層:道出了昔日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這種希望的破滅。
四層:告誡繼往者不應該忘記過去,要珍惜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