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環(huán)境下學校圖書館信息交流的新特征
圖書館既對信息接收、識別,也對信息進行整序、編碼、轉換、處理和加工,還進行信息輸出傳遞,提供信息服務。在整個信息活動中,圖書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信息的交流,既有圖書館與教師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也有圖書館內部的信息交流,還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圖書館這個平臺或是針對圖書館的服務所進行的信息交流,圖書館的信息交流就是充分發(fā)揮圖書館的信息中介作用,讓教師和學生更快更好地獲得其所需要的信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學校圖書館信息交流的特點和內容出現了新變化。
1 開放性和廣泛性
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信息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本館自身所擁有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來自于Internet上的信息。隨著Internet的出現和應用,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信息交流的整體,即網絡平臺上的信息交流具有廣泛性;同時,傳統(tǒng)文獻實體的共享也能得到改進和發(fā)展,用戶可以在網內的任意一館,通過計算機查詢,借閱圖書館信息網絡中的所有文獻。
2 分散性和共享性 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文獻,以電子文獻為主體。在網絡上傳遞的是數字化的信息。建立計算機網絡是基于兩個目的:一是相互傳遞交流信息,二是實現資源共享。網絡環(huán)境下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共享,是通過信息傳遞網絡及現代信息處理工具提供數字化信息,使得用戶可以在任何地區(qū)快捷地檢索利用。
3 交互性和實時性
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信息交流是在因特網平臺上進行的,因特網是一種雙向式的信息交流活動。用戶不僅是網絡信息資源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和提供者。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師生與館員之間不是面對面地交流,而是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信息的反饋十分重要。同時,師生也可以通過修改檢索提問和表達式來限定、擴展檢索結果,并將結果是否滿意的信息反饋給圖書館,這種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形式是網絡環(huán)境下學校圖書館服務的主要形式。
二、多元化學校圖書館信息交流模式的內涵
1 網絡環(huán)境下學校圖書館讀者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
(1)需求多元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量的激增,讀者對信息的需求顯示出多元化的特點。網絡化的信息資源在給人們創(chuàng)造了無限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混亂和無序,讀者需要獲取有效,的信息,內容涉及眾多的科學領域;形式上既需要公開出版發(fā)行的書報刊,又需要非公開發(fā)行的會議文獻、學術論文等;形態(tài)上不僅需要文字符號信息,而且需要聲像方面的信息;時效上既有動態(tài)的,也有回溯的;區(qū)域上既有本地、國內的,又有外地、國外的。這些充分體現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
(2)服務模式的多維化。過去的重藏輕用,以書為本的思想被新的開放的思想和先進的服務取代,學校圖書館必須廣泛、準確、及時地實現文獻信息的搜集、開發(fā)和傳遞。所以,不僅要保持傳統(tǒng)的內閱、外借及書目查詢服務,同時還擔負著參考咨詢、多媒體資料閱讀、網絡信息傳遞、情報檢索、情報編譯、回溯檢索及讀者導讀、開設文檢課等多種服務。隨著讀者需求的改變和增加,還要拓展新的服務項目。除了做好多項基礎服務工作外,還必須在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的連接上加強工作,加強對各項服務的精心組織和安排,形成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3)服務人員的多能化。多元化的服務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來說,網上的信息資源相當豐富,讀者可以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通過整個信息網絡方便地搜尋、選擇和使用所需要的資源。因此,信息的可存取性和參考咨詢工作的質量才是衡量服務效益的重要標準。所以要求館員們做到一專多能。既是文獻信息系統(tǒng)的組織者、建設者和傳遞者,又是文獻信息使用的向導和顧問。館員必須知識結構合理,有很好的敬業(yè)精神和優(yōu)良的素質。學校圖書館應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引進人才或在崗培訓,改善館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2 多元化信息交流模式的內涵
(1)信息交流主體的多元化。在互聯網絡出現之后,信息交流主體的改變一方面表現在信息生產者的主動權增強,另一方面表現在信息接收者與信息發(fā)送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信息生產者就是信息的擁有者和發(fā)布者,讀者和用戶就是信息交流的接收者,圖書館就是信息交流的中介。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交流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最初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基于傳統(tǒng)印刷型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的網絡化,這與傳統(tǒng)的信息交流相比并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化,后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網絡參與者的互動性增強,使信息交流的主體呈現多樣化,信息交流的主導權重新回歸到了作者手中,交流的模式也變成了以作者和用戶為中心。另一方面信息交流中的信息發(fā)送方與接受方之間的界限模糊,信息發(fā)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增強,信息發(fā)送方隨時可能變成信息接受方,而信息的接受方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成為信息發(fā)送方。
(2)信息交流渠道的多元化。網絡的飛速發(fā)展,使得信息交流的時空限制大大縮小,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在不斷地更新。用戶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鏈接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快速多途徑地獲取所需信息。圖書館信息交流中,用戶既可以與往常一樣在圖書館求助于信息服務人員的幫助;而具有一定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素養(yǎng)的用戶則能夠利用互聯網實時交互性的特點,直接利用多樣化的信息交流工具,傾聽同行的意見,交流自己的看法,實現實時的信息交換,以快捷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愿望。
(3)信息交流內容的多元化。以往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內容主要以提供一次性的文獻服務,大多數以應付借借還還為主,雖然也強調信息交流服務,但始終未能構成工作的中心。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正在逐漸改變傳統(tǒng)的信息交流模式,把工作重心從信息處理向信息咨詢服務轉移,擴大服務領域,加速文獻的輸出。信息交流對象類型范圍的逐漸擴大直接導致的現象是用戶信息需求的多樣化。
(4)信息交流載體的多元化。圖書館信息交流載體的多元化是指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打破原有單一的以紙質為載體的印刷型文獻收藏方式,向以磁介質、光電介質、化學介質為載體的新型信息媒介轉化,形成各種載體共存的現象。這種轉化,也同時改變了圖書館傳統(tǒng)的文獻管理方式和信息服務的提供模式。此外,文獻資源載體的多元化還直接導致傳統(tǒng)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的邁進。
三、多元化學校圖書館信息交流模式的構建
1 強化網絡資源的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圖書館信息交流的內容的要求已不再是簡單地提供文獻服務,而是要提供多樣化的信息交流內容。因此,信息資源這一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了文獻資源建設中,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是指一定范圍內經過布局、搜集、整理、保存并提供利用的所有文獻信息的集合,這就表明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在概念、內涵與傳統(tǒng)概念有了較大的擴展和延伸,打破了資源建設只停留在實體的傳統(tǒng),發(fā)展到虛擬的網絡數據上。所以,不能只顧及印刷型文獻而忽視電子型文獻,只顧及有形的館藏資源而忽視虛擬的館藏資源,要合理調節(jié)文獻資源建設體系結構,保證各類文獻信息資源都能得到開發(fā)和利用。面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各類傳統(tǒng)信息的數字化似乎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但由于近期內我們無法將所有圖書館的資源都數字化,豐富的館藏資源仍然是衡量我們服務和實力的最重要的標準,與此同時,尋求與社會文獻信息部門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是現代學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共同趨勢。
2 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師生的信息素質的高低、信息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信息的接收率和整個信息交流環(huán)境的好壞。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素質,直接決定著整個交流系統(tǒng)的功能發(fā)揮。信息教育不僅包括信息科學基礎理論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產業(yè)管理教育,還應該包括信息法律法規(guī)教育、信息倫理道德教育及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教育。通過信息教育,要減輕師生在信息利用過程中的語言障礙、檢索技術障礙和信息技術障礙,提高信息獲取、信息甄別和濾污能力。
3 促進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
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在完成數字化轉換以后,必須經過以網絡為主的信息基礎設施才能得以實現,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傳播與共享。目前,圖書館可以由因特網和萬維網的高速、大容量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將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無數臺計算機聯為一體,其中包括同校園計算機網的鏈接。由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電子資源的使用,圖書館和校園內的電子計算機中心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小,圖書館網絡和校園的計算機網絡的鏈接.可以把圖書館的信息交流范圍拓展到學生宿舍和教授的辦公室,使他們能更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