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整合,對加速教育現(xiàn)代化、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變革音樂學習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與信息技術整合,將給音樂學科的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營造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創(chuàng)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生成,為營造小學生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例如,在初學五線譜時,為了讓學生清楚的掌握每個音符在五線譜中的位置,我設計了一個網絡游戲“小音符找家”,游戲情節(jié)是:童話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個小矮人在小木屋里玩耍,他們的帽子上分別標注了七個唱名,他們面前有七張寫有唱名的小桌,學生需要把七個小矮人送到他們自己的床上休息。我把學生分為8組,在音樂開始的時候,學生隨著音樂做律動,他們認真地聽辯,敏捷地反應著音樂的變化。通過這種方法,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學,能沖破課本的束縛,在學生面前展開廣闊的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歌曲《嘀哩嘀哩》時已經是炎熱的夏天,而《嘀哩嘀哩》又是一首描繪春天的歌曲。那么如何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表現(xiàn)歌曲呢?我設計了“回憶春天”這樣一節(jié)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課。首先,我向學生提出任務:你們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你能將其用語言描繪出來嗎?接著,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任務,通過動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術幫助進行自主探索。他們有的搜尋關于歌頌春天的歌曲;有的搜尋贊美春天的詩歌和散文;還有的搜尋網絡上描繪春天的Flash動畫……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主性,獲取了大量信息,同時,學生們還自己充當小小作詞家,創(chuàng)作了許多歌唱春天的優(yōu)秀作品。
利用網絡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群體活動開展較少,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開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意識、群體活動能力以及競爭和合作能力。學生們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小組性的學習團體進行合作。他們利用網絡來傳遞聲音、文本、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步傳遞信息,加強互相交流的目的。這對于克服學生操作中的自我中心性、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由于學生聽的少、見的少,所以他們對京劇相關知識了解并不多,于是我利用網絡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擂臺賽,同學們紛紛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信息,教師同時也在網站上開設了一個BBS,供學生協(xié)作討論和與外界交流。就這樣,一節(jié)原本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提供了讓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利用網絡環(huán)境,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學校在建設校園網、多媒體電化教室、多功能電子網絡教室以及相應的制度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當學生不滿足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時;當教師應付不了學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時的又是個別的學習需求時;當學生對課程以外的自然與社會、科技與生活產生了更多的興趣與關注時;當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革給予了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時,學校應該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選擇運用信息技術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例如,學生可以調用教學資源庫中的各種素材,如文本、動畫、視頻、圖片等,以鞏固學習的內容、解決學習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觀點、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據需要,教師也可以自己設計、制作課件,發(fā)到服務器終端共享以實施對學生面廣量大的指導。由于主體的學習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時的反饋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這種學習模式重視認知過程的主體—學生,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有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對學習能力較弱一些的學生來講,這種方式既能免除公眾之下怕出錯的心理障礙,又能在自己選擇的練習中建立自信心,哪怕是小小的成績,也能使他們達成滿意的自我提高。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音樂學科的整合對改革音樂學科教學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