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語遷移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伴隨著二語習得的整個過程。本文分析了各個層面上出現(xiàn)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提出了對母語遷移的認識,即遷移可以作為學習策略。并指出,在英語學習中適當進行雙語對比,充分利用母語遷移的正效用,努力克服母語遷移的負效應,對英語素質(zhì)的提高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母語遷移 二語習得 正遷移 負遷移
一、母語遷移和語言遷移
一個人的母語是在沒有其他語言的影響下形成的,是第一語言系統(tǒng),其形成是自然的過程,不需要解釋和說明;而二語習得卻是在第一語言系統(tǒng)已經(jīng)形成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第二語言系統(tǒng),因此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會自然地參照母語的模式,母語已有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會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這種影響稱為外語學習中母語的遷移。
在外語教學和二語習得領(lǐng)域?qū)τ谡Z言遷移現(xiàn)象的研究由來已久。Odlin(1989)在總結(jié)二語習得領(lǐng)域數(shù)十年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研究的基礎(chǔ)上給“語言遷移”下了一個簡明而精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根據(jù)Odlin的定義,遷移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遷移研究中所指的來自學習者母語的影響,它還可以指學習者已經(jīng)習得的任何其他語言的知識對于新語言習得的影響。因此,從更精確的角度上講,學習者的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應該被稱為“第一語言遷移”,以此來區(qū)別和其他語言的影響。
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Gass Selinker, 2001)。如果舊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促進作用,它就是正遷移;反之,如果舊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妨礙了新知識的獲得,它就是負遷移,即干擾(interference)。這兩種遷移體現(xiàn)在第二語言習得的方方面面。
二、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正遷移
漢語、英語都是語言,兩者具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漢語中有一些與英語相吻合或者較相似的特點,而這些共性的東西恰恰可以促進第二語言學習,這就是母語正遷移。
(一)漢語和英語在許多語言層面上都會發(fā)生正遷移。
1.在語音方面,漢語拼音系統(tǒng)和英語音標系統(tǒng)之間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如:[m],[n],[f],[w],[ei]等發(fā)音,這就意味著中國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發(fā)好相關(guān)的英語單詞,從而將節(jié)省的時間用于學好相對陌生的音標,如[j],[tr]等。由此可見,漢語中已經(jīng)存在的音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促進英語語音的習得,例如,某些地區(qū)的英語學習者在區(qū)分[r]和[l]上會遇到困難,而其他地區(qū)的學習者則不會有此困難。
2.在語序方面,雖然漢語和英語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在陳述句中,漢語和英語的語序大體相同,如果把下列漢語句子譯為英語,在詞序上一般不會發(fā)生錯誤:
(1)昨天父親給我一輛自行車。
Yesterday, Dad gave me a bicycle.
(2)這事使她憂傷。
This matter made her sad.
可見,在英語陳述句的學習上,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相似性,可以推測出漢語會向英語發(fā)生正遷移,促進學習者的英語學習。
(二)漢語和英語還可以在一些非語言的層面發(fā)生正遷移,從而促進目標語的學習。
1.借用母語可激發(fā)并促成習得者用目標語來完成語言交流。
以Selinker為代表的語言學家認為:母語對二語習得所產(chǎn)生的作用是語言習得的一種認知過程、學習策略和方式。第二語言的習得往往從與已有的語言知識相關(guān)的簡單句型模仿開始,再發(fā)展至較復雜的層次。在此過程中母語就是唯一可提供直接助力的語言源泉。深入研究,就可發(fā)現(xiàn)實際上正是借助于頭腦中已有的中文語言框架,學習者才可能完成一些近乎正確的英文表達,達到交流目的。語言學家Krashen(1982)也認為在雙向交流中當習得者缺乏足夠的目標語知識時,可求助于他們的母語來啟動話語表達。因而,借助母語是二語習得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2.借助母語是二語學習者的一種策略。
既然各種語言之間有共性的地方,那么在二語習得中,作為已經(jīng)掌握了母語系統(tǒng)知識的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借助母語的規(guī)則。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尤其在初級和中級階段,學習者會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況下“借用”母語知識或母語能力,借以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交際目的。這是學習者的一種“策略”。按照Ellis(1994)的觀點,母語作為一種已經(jīng)獲得的極為穩(wěn)定的知識和習慣,當它和目標語類似的時候,學生在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學得更快,這樣母語可以加快目標語的學習過程。
3.母語在外語的本土化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能激發(fā)習得者的民族自豪感及學習熱情。
正如中國語言學家孫驪所言:“英語,一旦被世界上的某一地區(qū)所采用,不論其目的為何,必將在其自身和文化的層面上經(jīng)歷一再生過程?!庇⑽脑谥袊耐茝V也逐漸帶上了中國特色,并且這些中國特色的英文已經(jīng)在國際范圍內(nèi)得到了認可。如: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經(jīng)濟特區(qū)(special economic zone)等。這種語言間的交匯融合也令學習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蓬勃發(fā)展,為祖國的興旺發(fā)達而自豪,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中英文學習的熱情。
三、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負遷移
盡管中國學生在以英語為目標語的習得過程中可以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作用,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時如果把漢語的規(guī)則套用到英語中去就會產(chǎn)生錯誤,從而對目標語習得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這就是母語的負遷移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和語用三個層面。
(一)語音層面上的負遷移。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這兩種語言中有似乎相同但實際上并不相同的語音,這些音位系統(tǒng)上的差異往往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語音負遷移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語和漢語的音素并非是完全對等的,英語的某些音素在漢語中是找不到的,如漢語中有類似英語中[α:],[i:],[u:]的音,卻沒有與[i]和[u]相近似的音,這就是許多英語學習者受漢語發(fā)音習慣的影響,[i:][i]不分、[u:][u]不分的原因。再如,由于受母語的干擾,有些英語學習者對英語某些音的發(fā)音感覺特別困難,如[θ],[e],[v],[w]等。于是就會用漢語中某些音來加以代替,如把[θ]發(fā)成漢語拼音中的“s”,把[i]發(fā)成漢語拼音中的“i”,于是對很多英語單詞的發(fā)音就不準確了,結(jié)果“feel”和“fill”不分,“thing”念成了“sing”等。
其次漢語屬于陰陽上去四聲的聲調(diào)語言,講求抑揚頓挫,一般聲調(diào)具有區(qū)分漢字的意義,英語則屬語調(diào)語言,句子靠語調(diào)來辨義。中國學生的英語有時說起來會一個調(diào),升降不分,從而影響句子意義的表達。
(二)語法層面上的負遷移。
語法層面上的母語負遷移又可分為詞匯和句法兩個方面:
1.詞匯層面的母語負遷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詞匯的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及搭配不同而導致的。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的詞匯不可能一一對應,即使是大體上對應,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傳統(tǒng)風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徑庭。二語習得者在處理和運用英語時,很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因而出現(xiàn)各種詞匯錯誤。比如,由于“pursue”和“chase”的漢語意思均為“追”,所以學習者常將兩者混為一談。而實際上在英語中,“pursue”是用來指人們渴望得到的東西,“chase”則常和歹徒或逃跑的馬匹聯(lián)系在一起。又如詞組搭配“吃藥”在英語中應是“take the medicine”, 而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很有可能受母語的影響而說成“eat the medicine”,相似地把英語中的“紅茶(black tea)”說成“red tea”。還有,漢語中常說“送某人到門口”,這就使得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傾向于說“Let me send you to the door.”而不說“Let me see you to the door.”。
2.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句法結(jié)構(gòu)差異較大,造成了語序、表達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句法遷移。漢語是一種以意合為主的語言,詞語的連接是憑借語義、詞序邏輯關(guān)系和虛詞來完成的,沒有詞形變化,注重內(nèi)在涵義,不受形式的約束,句法結(jié)構(gòu)彈性大;英語是以形合為主的語言,詞語的連接是憑借連接詞、各種短語和語言的形態(tài)變化來實現(xiàn)的,有詞形變化,注重句子形式,有著嚴格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受漢語影響,時常出現(xiàn)語序誤用現(xiàn)象,如:“He very much wants to go.”(他非常想去),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再如漢語中常常會有省略從句主語的現(xiàn)象,當這種現(xiàn)象遷移到英語中時就造成了主語空缺或動詞垂懸的錯誤,例如,“站在山頂上,整座城市可以盡收眼底?!背蛔g成“Standing on the top of the hill,the whole city can be seen.”,這就使得“standing”變成了垂懸分詞,造成了句法錯誤。又如:“小的時候,父母常常帶她去公園。”往往被譯成“As a small child ,her parents often took her to the park.”,可是,“As a small child”的邏輯主語是“she”,主句主語應該與此保持一致,正確的譯文應該是“As a small child,she was often taken to the park.”或“When she was a small child,her parents often took her to the park.”。
(三)語用負遷移。
語言具有民族特點。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物質(zhì)生活條件、科學文化教育、生活經(jīng)驗和風俗習慣不同,致使他們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時,會無意識地將母語語用規(guī)則遷移到第二語言的語境中,因而造成了語用負遷移或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是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1979)提出的,專門指跨文化交際中雙方對語用意義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當?shù)姆磻?。語用負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價值標準的差異。西方人對個人隱私非常敏感,對別人的隱私也持保護的態(tài)度。例如,中國學生看到學校門口的外籍人士會問“Hi, who are you waiting for?”,似有冒犯對方隱私的嫌疑。又如“個人主義”,即相應的英語中的“individualism”,在英語和漢語中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意義不盡相同,在英語文化,尤其在以實用主義為主要思想基礎(chǔ)的美國文化里,人們對其懷著崇尚的情感,贊成、甚至追求個人主義;而在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被認為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是被排斥和唾棄的。
2.文化習俗的差異語。文化差異造成了各種語言社會團體之間語言使用的巨大差異,也給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交流帶來了不少困難。例如,用中國人見面常用的問候語“Have you eaten?”來問候西方人,會令其誤會,還以為問話的人要邀請自己吃飯。再比如,中國學生到外教家里去作客,吃飯時間主人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bread.”學生很可能第一反應是說:“No, no, I am not hungry.”雖然可能已經(jīng)很餓,但是為了禮貌起見還是要等主人再一次的邀請,可事實往往是等到了最后主人也沒有再邀請,最后只好餓著肚子。其實很多中國學生不了解,美國人請對方吃就是很真心地邀請,如果說了不吃,他們也就以為對方是真的不餓,而不像我們中國許久以來的傳統(tǒng),總是要推了又推才肯接受才能顯得自己有禮貌。由此可見,二語習得過程中,只有了解了母語和英語之間文化上的這種差異性,才能更加得體地運用所習得的外語。
四、母語遷移在二語習得中的運用
(一)促進漢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
漢語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影響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蘇聯(lián)語言學家謝爾巴曾說過:“經(jīng)驗證明,可以從教學過程中除去母語,但卻不能從學生的頭腦中把母語除掉?!蹦刚Z的正遷移作用對于外語學習具有特殊的意義,在許多情況下,它應當成為學習外語的良好助手,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漢語翻譯可以作為學習的手段。由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漢語翻譯可以發(fā)揮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橋梁作用,通過大量的書面或口頭的翻譯練習增強對目標語的熟練掌握。
2.用漢語比較語言現(xiàn)象,認識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
3.參考用母語解釋的目標語中抽象的概念,形成準確、精辟的理解,避免誤解或歧義。
(二)減少負遷移。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人學英語》中指出:“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對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jié)構(gòu)等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體會,這樣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學習英語?!睗h英語言的差別造成了學習者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負遷移,呂先生的話則指出了這種負遷移對于英語學習者的積極意義。
(三)進行英語語言知識的技能訓練。
學生在實際使用語言中,只有經(jīng)過親身體驗,才能做到正確的理解和表達,從而克服母語的干擾。因此學習者要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對詞匯、句法、語篇等不同的層面進行有效的訓練,來鞏固英語的影響。學習者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越多,技能訓練得越熟練,就越容易順利地掌握目標語的信息和知識。
(四)加強背誦。
背誦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輸入活動。通過背誦,可以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習得。加拿大語言學家Bialystok(1978)將二語習得者的語言知識主要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前者指學習者意識層中的所有目標語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后者指那些內(nèi)化了的語言知識,它們存在于學習者的潛意識層中,學習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達出來,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語言。一個人的隱性語言知識越多,他熟練使用目標語的程度就越高。背誦輸入由于加強了對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鞏固,因而能將原本是顯性的語言知識轉(zhuǎn)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學生的語感也因此而形成。在此基礎(chǔ)上就可以對其輸出過程中的負遷移進行監(jiān)控和修正,從而排除母語干擾,更好地用目標語交流,促進其語言習得。
(五)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際。長期以來,中國英語學習者存在著只重視詞匯和語法,對英美文化重視不足的情況,使得無法跨越自己的文化局限去理解另一種文化,長此以往會對英語失去興趣。要避免這一問題,學習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或報刊時,就要做到留意和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guān)系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閱讀和討論使自己在文化方面獲得知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五、結(jié)語
二語習得的過程主要是從母語習慣向外語習慣遷移的過程,因而母語的作用很難與影響外語發(fā)展的其他因素區(qū)分開來。在用母語知識來接收外語信息和處理外語輸出時,母語的遷移與干擾就反映在交際過程和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遷移。要學好一門外語,促進母語正遷移和克服母語負遷移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要做到這一點,外語學習者要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外語思維習慣,重視母語和外語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有意識地對母語和外語在語音,詞匯、句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比分析。此外,還要加強母語和外語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只有養(yǎng)成了這樣的外語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做到發(fā)揮與運用母語正遷移作用和避免負遷移作用,更好地進行二語習得。
參考文獻:
[1]Bialystok.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Gass,S.M. Seling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1.
[4]Jenny Thomas. 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Where are we now?[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9,(2):20-23.
[5]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Publishing Company,1982.
[6]Odlin,T.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10): 14-18.
[8]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孫驪.發(fā)展中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5,(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