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整合,已成為數學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與解析幾何課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層面上,應深入探究教學設計,以形成教學模式,應結合教學理論和實踐,以推進解析幾何教學的徹底變革。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數學教學 整合
一、整合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在傳統(tǒng)的解析幾何教學中,形數的結合不好表現,曲線作為動點運動的軌跡只能依靠想象?!皫缀萎嫲濉钡倪\用,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觀察、探索和實驗的幾何環(huán)境。在“幾何畫板”上畫出的圖形是動態(tài)的,并在動態(tài)中保持設定的幾何關系不變,這樣得到的是一個滿足一組設定條件的幾何系統(tǒng),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動態(tài)過程中,十分直觀地看到這個系統(tǒng)中存在的種種幾何現象,探索、研究其中反映的規(guī)律?!皫缀萎嫲濉碧峁┑膭討B(tài)幾何環(huán)境,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地去理解教師指定的圖形問題,而且可視化為學生提供一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的實踐園地。動手“做”幾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正確理解幾何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理,培養(yǎng)了認知發(fā)現、轉換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建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合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
二、整合改變了教師的角色
整合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師生在一個平臺上合作學習,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訉W習的探索者;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從課堂空間的支配者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只告訴學生什么是數學,怎樣做數學題就行了,現在整合提供平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經歷“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整合改變了教師的角色。
三、整合的關鍵在于教學的設計
1.教學的設計遵循的原則
(1)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為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2)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3)師生互動,人機交流,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4)信息技術不應只代替幻燈、粉筆、小黑板,作為演示工具,而是應生動形象,刺激吸引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的認知工具。
(5)教學啟發(fā)、互動重于講解、傳授。
2.整合的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
(1)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該問題一般由學科知識轉化而來或讓學生在疑問中提出自己的問題。
(2)將確定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和答案。
(3)教師指導協(xié)助學生操作某些軟件以供學生發(fā)現和解決問題。
(4)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從中引出應有的結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論證,讓學生代表發(fā)言,闡述自己的意見,全班評議。
(5)教師總結。
四、整合要充分應用教學平臺
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chuàng)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由于其自身具有傳輸的網絡化,信息呈現的多樣化,信息存儲的光盤化等特點,使得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獲得了生機,使得我們許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使得我們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更加科學合理,使得我們有機會覓得更好的數學教學改革的最佳方案。開展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實踐,前提是要有一個現代化的硬軟件設備作支撐;相對充足且配備先進的硬件設備是開展“整合”教學的保障,而科學合理的硬件裝備所建立起來的教室則為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整合”還要選好應用軟件,幾何畫板軟件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應用軟件,作為教學平臺運用“幾何畫板”講授抽象的數學概念、做數學實驗都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以幾何畫板為平臺探究橢圓概念的教學,讓我們體會到:
1.幾何畫板使學生由平時的“看數學”變?yōu)椤白鰯祵W”,為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提供了平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yōu)樵诮處熞龑碌摹霸賱?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體驗了數學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意識。
2.在數學內容教學上,幾何畫板讓“固定的”幾何圖形運動起來了,增強了視覺沖擊力,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就知識點的學習來說,橢圓定義的幾何原理得以充分認識,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揭示了數學概念的本質和發(fā)展過程,體會了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探索和發(fā)現,暗示學生要學好數學,同時也要學習計算機應用技術,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5.課題研究讓我們深刻地領會了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改變的實質;教師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從課堂空間的支配者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從以往的教學中只告訴學生什么是數學,怎樣做數學題就行,變?yōu)橐龑W生經歷“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并在其中與學生平等交流,對學生恰當引導,隨時應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充足的軟件資源為“整合”提供強大的信息基礎,保證教學中信息的方便獲取,當然更多的資源可以來自網上。作為學校應該通過購買系列教學軟件來豐富教學資源。
五、整合中的思考
1.數學概念離不開抽象思維及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而抽象與嚴謹正是學生疏遠數學的原因。最終學生要從感性認識到達理性認識,從理解到應用,這就必須把數學作為語言符號化存儲在自己的大腦中。因此“口頭”與“筆頭”的表達與交流必不可少,應用教學平臺不可忽視黑板的演算推理。
2.“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旨在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豐富和諧,使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fā)展。
3.“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度,注意時機和時間,注意為學生提供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在做數學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4.課堂中的師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的實施、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都離不開交流。教師制作課件將大量的信息呈現給學生,表面上看整堂課信息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此時最容易忽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最容易忽視對學生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導致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
信息技術與解析幾何課程的整合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動獲取,為數學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在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時,要關注激發(fā)興趣、問題解決、數學應用、交流互動等國際經驗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陶維林.幾何畫板實用范例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
[2]王效剛,王天華.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電化教育研究,2002.7.
[3]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電化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