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去括號法則”是各種版本初中數(shù)學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時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用法則的現(xiàn)象。通過“去括號法則”和“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號法則” 的應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考慮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 不同方法 思考問題 去括號法則 乘法分配律
一、運用“去括號法則”,要把去掉的括號與括號前的符號看成是統(tǒng)一體
“去括號法則”的得出,是通過具體例子的運算、觀察發(fā)現(xiàn)的,學生自己做練習,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有助于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怎樣去括號,使變形后的代數(shù)式與原式的值一樣。例如:(1)+(-5)=________,(2)-(-5)=________,(3)7+(-5)=________,(4)7-(-5)=________。
引導學生歸納出:(1)括號前是+號,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去掉,括號里的數(shù)不變符號;(2)括號前是-號,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去掉,括號里的數(shù)改變符號。
比較運算,得出:13+(7-5)=13+7-5;9a+(6a-a)=9a+6a-a
通過以上兩例,總結出括號前是+號的去括號法則。繼續(xù)練習:
(1)13-(7-5)=________,(2)9a-(6a-a)=________。
比較運算,得出:13-(7-5)=13-7+5;9a-(6a-a)=9a-6a+a。
通過以上兩例,總結出括號前是-號的去括號法則。學生歸納出法則后再通過練習繼續(xù)深入研究去掌握括號法則的應用。
例:化簡:(5a-3b)-3(a2-2b)。
第一個括號前的+號被省略了,可按有+號的情況對待,第二個括號前是-3,可以直接把-3乘進去,也可看成3,然后看成是括號前是-號的情況。
1.括號前是-號,把括號和它前面的-號去掉,括號里的各項改變符號。
2.一個數(shù)乘以一個多項式時,要用這個數(shù)去乘括號內的每一個項,并注意積的符號。
注意學生的參與意識,以上面的關系式和去括號法則1作基礎,學生自己總結法則2就很容易了,但不能讓學生誤認為去掉括號和括號前的“-”號,只改變括號內部分項的符號。
通過例題和習題,教師給予肯定或更正,并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解題時如何預防,為下節(jié)添括號做了鋪墊。學生練習要盡量照顧優(yōu)、中、差各層次的學生,以便使他們各有所得。教師做指導,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與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的聯(lián)系性與整體性。
二、用“乘法分配律”代替“去括號法則”能使問題更簡便
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去括號法則”增加了記憶負擔和出錯的機會,增加了解題難度,降低了學習效率;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的學習是同化而非順應,易于理解與掌握;且既可減少學習時間,又能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對于解題時是否選擇用“去括號法則”還是用“分配律”,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實驗:解答過程為兩步,如:-a(m-n)=-(am-an)=-am+an,視為應用“去括號法則”去括號;而解答過程只有一步,如:-a(m-n)=(-a)×m+(-a)×(-n),視為應用“分配律”去括號。
統(tǒng)計表明,即使學生學習了“去括號法則”,但到一定的時間后,大部分學生不愿意用“去括號法則”去括號,都不由自主地選擇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為什么?理由是:(1)“去括號法則”,增加了記憶負擔和出錯的機會,容易出錯,而且“去括號法則”是在有理數(shù)運算符號法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套新的符號規(guī)則,容易給學生記憶上造成困難和負擔;(2)“去括號法則”增加了學習時間和解題長度,降低了學習效率。因為,“去括號法則”表述的是括號前系數(shù)的絕對值為1時的特殊情況,而對于系數(shù)不為1時的還要利用“分配律”轉化才能利用,因此,用“去括號法則”去括號,增加了解題長度,又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相應地降低了學習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號易于理解與掌握。因為,學生在小學已學習并熟練掌握了“分配律”,此前又具有有理數(shù)的乘法法則的知識,學習用“分配律”去括號時直接與學生已有數(shù)學認知結構中的“分配律”和“有理數(shù)的乘法法則”發(fā)生聯(lián)系,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能直接納入到原有的數(shù)學認知結構之中去,學生會感到自然,容易理解和接受。
總之,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號法則”去括號,既可以使問題簡便避免學生去括號時犯錯誤,又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兩種方法,各有所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的簡潔美
在去括號與添括號練習中,可將“法則”與“分配律”同時運用,用“分配律”去檢驗“法則”運用是否正確,充分體現(xiàn)解題思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解題方法的靈活性,凸顯數(shù)學解題的簡潔美。
例1:在下列各式的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捻棥?/p>
(1)(-x-2y+3z)(x-2y-3z)=[-2y-( )][-2y+( )]
(2)a2-4b2=(a2-2ab)+(-4b2)
解:(1)x-3z,x-3z,(2)2ab。
*每小題解后,可以用“分配律”,從左到右進行檢驗。
例2:某三角形的第一邊是3m+2n,第二邊比第一邊小m,又三角形的周長是6m+8n,求它的第三邊長。
分析:根據(jù)題意可求出第二邊的長,再把周長減去第一、二兩邊的和可得第三邊的長。
解:(6m+8n)-[(3m+2n)+(3m+2n-m)]=(6m+8n)-(3m+2n+3m+2n-m)
=6m+8n-3m-2n-3m-2n+m=m+4n
答:三角形的第三邊長是(m+4n)個長度單位。
再次體會橫線式子的簡潔美,美的前提是結果正確,正確的結果來源于概念、法則的正確運用和多種方法的相互驗證。
此題目是“去括號”與“合并同類項”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自己獨立解答不會有什么困難,待學生全部做完后,師生共同評判訂正,教師要掌握解題的正確率,討論易出現(xiàn)的錯誤及其原因,以及怎樣預防錯誤發(fā)生等問題,從而教育學生以后解題時要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去思考同一問題,確保思考問題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