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υ挘切抡n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是“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使課堂充滿智慧與激情,能讓學生得到心靈的自由,激發(fā)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 師生對話 文本對話 生生對話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罢Z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υ?,是新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是“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元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新課程改革讓參與的學校和教師從意識到實踐,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充滿了智慧與激情。本文從課改實踐出發(fā),談談對話型教學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新變化——課堂迎來了新“對話”。
一、師生對話——舊瓶釀新酒。
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一直存在于語文教學中,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沒有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體化了。
而在新課程中,課堂的對話教學,是師生雙方為了完成共同的認知、情感、技能等教育目標,最終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而進行的教學合作,講究的是師生間的互動。例如,在教《長城謠》時,我采用的是“問答式”教學法。傳統(tǒng)教學習慣于教師問,學生答,而我在提問與回答這一“舊瓶”上轉(zhuǎn)換問答權,釀出“新酒”,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教學中,詩歌的第一節(jié)由教師發(fā)問,一方面既引導學生了解鑒賞詩歌從何入手,怎樣分析;另一方面能讓問題緊繞主題,讓學生的思維“既集中又發(fā)散”,師生充分對話。而詩歌第三節(jié)則將發(fā)問權、解答權都交給學生,既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也能讓教師了解通過第一、二節(jié)的分析,學生是否明白分析詩歌從何入手,了解學生的接受、理解程度,讓學生的思維“既發(fā)散又集中”。學生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閱讀文本,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學生既與教師對話,也與文本對話、學生對話。這樣,在對話中,給學生以探究和討論的空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調(diào)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學生身份沒變,角色變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也因此變了——課堂活了。在對話中,教師給予的是知識、經(jīng)驗、方法,學生表現(xiàn)的是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求知欲望和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與靈感。師生間的交流多了,距離拉近了,教學相長真正落實了。
在這一師生對話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要成為課堂對話的首席。這就指出了教師在課堂對話中至關重要的調(diào)控作用。學生該思考什么,思考要達到什么程度,教師必須明確地掌控。比如要把握語文課的方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其他的任何課。有一堂以“旅游資源調(diào)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討論旅游時應注意的事項及解決辦法上,偏離了語文的方向。再如要把握教學進程的力度,不能過快過慢或脫離軌道等。如我在教《傷仲永》時,要求學生發(fā)表“創(chuàng)造性見解”時,學生思維順暢,有不少的“奇談怪論”,有爭論仲永故事真假的,有斥責王安石矯情的,后一觀點甚至是我沒想到的??蛇@些觀點畢竟是少數(shù)學生的靈光一閃,教師有必要用自己的閱讀體驗,為所有的學生搭建一個思維碰撞的平臺。這時我拋出了一個內(nèi)存空間大的另類思考話題——仲永悲劇的造成真該仲永父親負主要責任嗎?學生一時各抒己見,忙得不亦樂乎。這堂課如果教師無法適當調(diào)控來自各方的意見,使對話更深入且不偏離主題,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有可能被誤導,這堂課后面的預設教學也就無法進行。
實踐證明,新課程下的課堂對話教學既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碰撞,閃出智慧的火花,也要牢牢把握教師的主導權,讓師生對話有效地進行,這樣師生互動就能充分而有效,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課堂教學充滿激情。
二、與文本對話——形式更多樣。
一位先哲說:“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既然有這樣一條足不出戶,神交古今中外風流人物的絕好途徑,語文教學有什么理由拒絕這種學習方式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文本的教材是語文學習的憑借,因此學生不可避免地要與之進行交流和對話。在這里,教材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被理解、被記憶、被復述的對象,而是與學生積極對話的另一個主體、另一種意識,它作為一種表達,與學生進行著意義的交融。新課程下,對話的形式更多樣化了。
1.學生與文本在道德方面的對話。
當學生與文本在自由的基礎上,彼此心靈與胸懷徹底敞開進行交流時,可以受到文本中人物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響,靈魂得到洗練和凈化,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例如,讀《背影》中的父子情深,學生不禁會潸然淚下,深受感動且啟發(fā)他們的親情和家庭倫理道德觀念;讀《駱駝尋寶記》、《犟龜》,能不感嘆于它們堅定的信念、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讀《蔡勉旃堅還亡友才》,能不折服于蔡勉旃的“重諾責,敦風義”?
2.學生與文本在知識內(nèi)容方面的對話。
知識是文本的實體,文本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二者對話,能極大地開拓學生的知識空間,豐富知識素養(yǎng)。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把植物學、生理學知識融于文學中,把抽象的自然規(guī)律介紹得深入淺出,具體可感。
3.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的對話。
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本時,心靈是開放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心靈也是開放的,二者之間是平等的、不設防的關系,使這種情感的交流暢通無阻,從而產(chǎn)生共鳴。如,閱讀朱自清的《春》——春草勃發(fā)、春花爭艷、春風和煦、春雨輕柔,如詩如畫,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美景,感受春的喜悅;再如讀《陋室銘》,作者高潔情操與清雅的環(huán)境相得益彰,學生讀后不自禁心向往之,與作者相隔千年卻心靈相通。
學生與文本多樣對話中,獲得道德、知識、情感的熏陶,學生既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和解構(gòu),也是對“他人世界”理解的過程,也是對自身的一個發(fā)現(xiàn),對自我潛在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激發(fā)。這樣的對話,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作者、與作品共同暢游知識的海洋,在對話中讓課堂教學智慧與激情共飛揚。
三、生生對話——思想碰撞、智慧共享。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很少涉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使學生在相互對話、相互影響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視和浪費掉了,這也是語文課堂教學長期呈現(xiàn)出靜態(tài)局面的一個原因所在。“對話式”語文課堂教學則十分重視主體間的互動關系,重新尋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對話權。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jīng)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這誠如一位大師所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后,每個人則都有兩種思想。借助對話,學生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邊緣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語文課堂由此呈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動態(tài)局面。
例如在我教《長城謠》時,在分析第三節(jié)時把發(fā)問權、解答權都交給學生:
生:第三節(jié)選擇了什么意象來寫?
師:問得好!哪位同學知道,請告訴大家。
生:以“敕勒川、陰山、黃河”為意象,我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祖國的象征,但我不明白“敕勒川、陰山”象征什么?
師:有誰能為大家解除這個疑問呢?(學生稍稍討論后,有人舉手作答)
生:我認為這可以與詩人席慕容聯(lián)系起來。席慕容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家鄉(xiāng)的敕勒川、陰山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是作為故鄉(xiāng)的象征?!?/p>
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在對話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彼此間知識相融、相生,形成思想碰撞,不僅能讓學生間的知識共享,而且也能激發(fā)學生思維、表達、互相交流的欲望,讓課堂處處充滿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激情。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讓課堂上有大家的發(fā)問聲音,有討論的聲音,有探究的聲音,有師生間親切、有效的交流,有學生與文本的多方對話、心靈對話,這樣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是充滿智慧與激情的課堂,是有靈魂的課堂。而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自我收獲的結(jié)果,時時、處處去激發(fā)學生的“對話”能力,這樣就能讓學生得到心靈的自由,激發(fā)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的智慧與激情在課堂中共飛揚!
親身參與新課程改革,讓我感受到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讓我領略了課堂教學的新魅力。當然,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與文本對話時,對文本的理解經(jīng)常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挖掘文本精華。但是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讓教師、學生的思想意識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jīng)成功地邁出課改進程堅實的第一步,只要堅持新課程理念,繼續(xù)運用于實踐,課堂教學必定能插上翅膀,飛揚于智慧與激情中,且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陳玉虹.讓“對話”飛進語文教學的“窗口”.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wǎng),2004.7.30.
[3]李國棟.對話:從獨語走向喧嘩——語文閱讀教學沉思錄.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wǎng),200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