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縱觀《課標》,字里行間有意突出“人文”一詞,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個信號: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nèi)涵,追尋失落的“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fā)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xiàn)個性,表現(xiàn)個性,培養(yǎng)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正確理解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斷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語文教師應該怎么做呢?《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據(jù)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充分挖掘課文隱含的人文價值,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引導學生在張揚個性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達到心靈純潔、身心健康、智慧發(fā)展的完滿人生。
一、立足課堂,引導學生追求人性之美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都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它們不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里接受熏陶,學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發(fā)真情,立足課堂,進一步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教學的始終,讓課堂充滿人文的燦爛的陽光,才能使課堂散發(fā)人性之美,使語文教學成為一種真正提高人的素質(zhì)的活動。
1. 以“情”為紐帶,讓課堂洋溢著濃郁的人文色彩
法國雕塑家羅丹認為:“藝術即情感?!痹诮虒W中,我經(jīng)常憑借情感來渲染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從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啟迪。在教學《麻雀》前,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文章、名言、詩歌、歌曲等,激起學生對母愛的無限崇敬之情,為學習課文定下了情感基調(diào)。教學伊始,伴著舒緩的鋼琴曲,我深情地向?qū)W生們講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當藏羚羊為了保護肚子里的孩子給老獵人下跪的時候,學生們的眼里閃動著晶瑩的淚花,他們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著我適時導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同樣講述了一個母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感受麻雀母子那摯真摯純的愛吧!”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他們很快進入了課文情境,用充滿激情的朗讀贊美了麻雀偉大的母愛。隨后,學生們紛紛朗誦了贊頌動物和人類母愛的感人故事、詩歌,情感再一次升華。當響起“燭光里的媽媽”的歌曲時,學生們眼含熱淚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感恩之情。課堂上洋溢著“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節(jié)課,師生都沐浴在蕩氣回腸的“人化”情境之中。顯現(xiàn)出了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這何嘗不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2. 活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多樣化的學習中滲透人文精神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痹谡n堂上,我注意活化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點燃學生頭腦的火把,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和幸福。
(1)以讀為本。自主實踐,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的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課標》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為心聲”,語言可以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激活語言,讓語言所抒發(fā)的感情溢出紙面,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
(2)角色體驗。小學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課文的情節(jié)空白、濃縮處,拓展想象,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yǎng)想象力,增強自信和勇氣。我在教學《贈汪倫》時,引導學生排演課本劇。古詩教完后,我啟發(fā)學生在古詩原有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十里桃花,萬家酒樓》的故事,引導學生想象李白和汪倫會說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內(nèi)在的人文積淀不斷激發(fā),他們不僅牢固地掌握了古詩的內(nèi)容,而且領悟出李白和汪倫之間有比千尺桃花潭水還要深的友誼。那深厚的朋友之誼在自由的想象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所有的人。
(3)即興練筆。葉圣陶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必須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進行學一篇帶多篇的訓練,從而“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的課文,我要求學生根據(jù)運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補充,使之成為形象豐滿的立體圖像和絢麗多彩的畫面。
3. 以創(chuàng)新精神為本,盡情展示人文之美
心理學認為:創(chuàng)造是每個人身上所潛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時刻要擴張、發(fā)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種機會就會主動自我表露。沒有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的訓練,閱讀教學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課文教完后,我啟發(fā)引導孩子們思考:那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知道葉子與果實的關系,還不聽鄰居的勸告,沒有得到可愛的小葫蘆。假如第二年又種了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你會怎么做呢? 孩子們有的說用藥打死蟲子,有的說我使用殺蟲劑,有的說會聽鄰居的意見或去問別人,有的說去捉很多的七星瓢蟲,放到葉子上去吃蚜蟲……孩子們通過想象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又對課文有深一層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4. 大膽質(zhì)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
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xiàn),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二、體悟情感,給學生課外延伸的空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他強調(diào)的是學生必須與生活、社會相融,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高素質(zhì)的人。在教學《語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學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語言,尋找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的真善美,進一步感受“語言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的內(nèi)涵。最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為,用有魅力的語言寫提示牌告訴他們。語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務于生活。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體會實踐中那些散發(fā)著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從平常事中體驗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從而使他們的性格得到陶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為教師,要把人文素質(zhì)的養(yǎng)成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社會實踐中,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學科。
(樂清市湖霧鎮(zhèn)中心小學)